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文本所蕴涵的生命境界、人生智慧和人格精神三个方面,从形上和形下、体与用的关系层面,诠释了宇宙、自然与生命之间所具有的层级关系.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是宇宙之"真","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是自然之"善","美之为美"的人格精神是人生之"美".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在社会历史文化中所彰显出的"德性"精神(人生智慧、人格精神),对于消解社会生活与人类世界的种种矛盾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轼对时间的思考由来已久,他长期以来一直陷于人生有限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中,在贬谪黄州时期,站在历史与哲理的高度之上,他最终实现了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夜雨对眠”意象贯穿于苏轼诗歌创作的一生,是其生命意识的集中外化,表现了苏轼在时光流逝而亲情故园无法回归的矛盾中的精神寄托,自然的人伦亲情是其抵御人生虚无感的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3.
嵇康的人生关学藉顺"任自然"、"逍遥无待"的庄学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现实人生.其诗文中对"太玄"之境的向往与对超现实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则是对这现实人生的诗化.他与俗忤违,热爱充满诗意的人生.把握现实生活基础上个体生命的高扬,将庄子的客观上的安然顺命与主观上的绝对自由统一起来,变为一种逍遥于人间的实有境界.他将玄学中玄而又玄的本体论演绎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人生.文章主要本于嵇康之诗文论述其追求的太玄之境与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郝浴与诸葛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浴是清代前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志向高远,以诸葛亮为人生楷模,不仅推崇、羡慕诸葛亮之才,赞美其人格精神,而且对他的丰功伟绩作了公允、客观的评价,并且对其壮志未酬的人生结局给予深切的同情与感叹。  相似文献   

5.
吴宓是自觉意识极强的文化人。他认定道德乃真切之情志 ,恋爱亦人格之表现。为了追求至理与真情 ,他苦苦耗费了一生。通过对吴宓在这两个人生根本问题上的理论预设及其实践之间的深刻矛盾的分析 ,可以认为这一切均可从吴宓本人“天机深嗜欲亦深”的人格特征方面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6.
巴金人格结构中的觉新性和觉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巴金的人格成长过程中,传统文化和无政府主义社会理想分别赋予了他两种文化内涵的人格类型,一种是觉新式的内敛奴从型人格,一种是觉慧式的现代自主型人格。两种人格的对立存在,给巴金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陷入双重的精神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7.
谢朓的人生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其人生悲剧不仅仅表现在最后的死于非命,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终其一生都无法卸去宦海沉浮的惶恐、忧惧。在诗中,他将心灵深处的痛苦和焦虑都渗透在山川风物的描绘中。谢緿始终困顿于出处行藏,在追求功名利禄与保持自由心性的矛盾之中难以取舍,这是由他的人生境界以及与此相联的人格特点所决定的,具有深层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8.
现代作家、文学编辑家魏金枝是一位世纪老人,他的一生是追求光明和与时俱进的一生,为党的文艺事业倾尽心力,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生的编辑文化追求,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折射出了编辑主体精神的意义。魏金枝的编辑生涯,显示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以坚持真理和严守原则的人生姿态,彰显了他高贵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魏金枝的编辑人生,是现当代文学中典型的个案,他的多样角色贯穿在社会文化整体脉络中,凸现了时代的个体文化人格和文化精神实质。魏金枝以对党的事业坚贞不愉精神,书写了非凡的编辑人生诗篇。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人生坎坷壮丽充满矛盾,论者常常以进退为由总结为儒与道的矛盾.笔者以为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有进与退的问题,儒与道不能说明全部.作为诗人的李白的矛盾应该是在自由与约束、平凡与超越、诗性人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和抉择中,完成了自己充满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救世情怀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价值根基是他的救世情怀。他对以救世为旨归的"宇宙人生真相"的探寻与他的以建立"少年中国"为目标的人格建构的思考促成了他美学思想的发生。在由救世情怀所激发的美学思考中,宗白华把自己人格建构的思想与其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追求结合了起来,使他的人格建构思想在具有社会意义的同时更具有了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季 《殷都学刊》2011,32(1):69-75
顾瑛是元末诗坛的风云人物。他的家庭和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多面人格,这种多面人格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让他在不同人生境遇和环境中、或是与不同人交往唱和时表现出不同的人格与诗风。顾瑛所主持的玉山雅集吸引了众多的元末文人,他们纷纷来到玉山,与顾瑛诗酒唱和。顾瑛和他的玉山雅集只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是主导性价值观弱化、文人观念趋向多元化、人格追求走向多样化的结果,是明清两代对文人思想桎梏重新加强之后只能追慕而不能复制的奇迹。  相似文献   

12.
李白、杜甫、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这除了他们都创作了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还以其独特的人格精神,受到后人的崇敬.笔者以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心态上,他们分别代表了三种理想人格精神. 一、真--率性任情的李白 人称李白是诗仙."仙气"源自何方?源自他的浪漫豪放、率性任情.诚然,李白的思想被公认是个杂家:他身上有儒士气、道家气、隐士气、侠士气,甚至还有些酒徒气,但这所有的气质均出自一个本源一"真";浪漫是真,自负是真;追求是真,消沉是真;入世是真,出世是真…….  相似文献   

13.
李白、杜甫、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这除了他们都创作了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还以其独特的人格精神,受到后人的崇敬。笔者以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心态上,他们分别代表了三种理想人格精神。一、真──率性任情的李白人称李白是诗仙。“仙气”源自何方?源自他的浪漫豪放、率性任情。诚然,李白的思想被公认是个杂家:他身上有儒士气、道家气、隐士气、侠士气,甚至还有些酒徒气,但这所有的气质均出自一个本源──“真”;浪漫是真,自负是真;追求是真,消沉是真;入世是真,出世是真……。李白天生一副傲骨,桀傲不驯,与…  相似文献   

14.
黄健 《学术探索》2014,(6):142-146
依据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是形成作家文化人格的根基,作家的精神信仰则是形成其文化人格的核心要素。进一步说,作家的文化人格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精神特征整合而成的,一是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二是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这两个方面的精神图式又分别由血脉人伦情结、社会道德情感、宗教意识、哲学观念这四个层面的精神内蕴建构而成,鲁迅文化人格精神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探究和建构鲁迅文化人格的精神结构,能够充分体现出中西方价值观的交融以及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他一生的政治、学术与社会生涯中一直处于无可解脱的矛盾之中。他的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学术主张与他的社会遭遇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与撞击,从而使孔子的思想和心态充满着矛盾,成为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孔子既有平治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又为自己设下了终身为人臣的政治藩篱;他既对自己经邦治国的能力充满信心,又常常慨叹无人赏识利用这种能力;他既追求太平盛世、民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又处心积虑地为巩固君主们现存的统治而出谋划策;他既要入世有为,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肯损伤自己理想的人格形象;他既对令人望而生厌的现实痛心疾首,又必须依靠这一现实  相似文献   

16.
聂茂 《船山学刊》2006,(2):108-110
本文试图结合柳永的生平与歌词,就他的用世之志与浪漫天性、生存模式与生活现实、人生有限与自然永恒三个方面对其悲剧心态与矛盾世界进行探幽,通过这种还原性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柳永痛苦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7.
论鲁迅《野草》的现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草》是鲁迅解剖自我的产物,在其中鲁迅对许多人生和生命问题进行了盘诘和拷问,所展现的是鲁迅心灵世界巨大的矛盾和冲突,是鲁迅精神危机的象征性揭示。所有这一切,均源自于鲁迅对现实的重新考察,是在一种强烈的现实性精神的驱动之下进行的。揭示这一现实性精神的具体面貌和内涵,对于把握《野草》的基本趋向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对于《野草》的现实性却存在着诸多误解。  相似文献   

18.
孔繁森同志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典型。他是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模范实践者,塑造了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光辉形象。开掘孔繁森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孔繁森理想人格的时代价值,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民公仆的有效途径。一、孔繁森精神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理想人格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充分展示我们共产党人所秉承的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核心的革命的人…  相似文献   

19.
<在医院中>是丁玲解放区创作中内容复杂、意蕴丰富的文本.其主题指向既有对革命根据地封建主义残余的揭示,也有对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人生命运的深刻洞察;既带有深切的女性感受与体验,通过主人公形象寄托着作家的自我人格与精神追求,同时也真切地表现了作家隐含于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20.
李本红  吴怀东 《云梦学刊》2009,30(6):104-107
陶渊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的反思精神,他始终面对着严重的人生危机。贫困是纠缠其一生的问题,而精神问题则更为严重:隐居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矛盾转化为仕与隐的尖锐冲突;隐居于田园之中,他并非一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要面对新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即孤独感、死亡忧患和功名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