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爱华在其第一本散文集《孤独女子》中展现的孤独是多层面和多成分的。这种孤独肇始于作者孩提时在动乱年代被动形成的心理学层面的性格“孤僻”,但作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性格上的孤僻升华为哲学和艺术层面的“孤独”品格,从而对人生共同关注的诸多主题产生更为自由与深邃的领悟与关照。  相似文献   

2.
刘亮程的散文中有一个并非全部"人化"的孤独者谱系,他们是作者与世界的纠葛关系中体验最为真切、自然和随性的那类孤独感受的具化形象。孤独者最终体验的向度是死亡。在作者的心目中,不仅生者的灵魂是孤独的,甚至连死者的灵魂也是孤独的。对自然生存的思索,契合着刘亮程心灵中关于反抗孤独的主题。刘亮程散文以"注定孤独"的理路和"反抗孤独"的意识凸显了其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孤独与思乡是苔菲20年代短篇小说创作最重要的主题。苔菲的小说大多描写了俄罗斯人初到侨居地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俄侨"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复杂心境,孤独和思乡自然成为作者于作品中抒发的主要情感,而孤独与儿童,孤独、思乡又与小人物主题常常交织在一起,成为苔菲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孤独和人在宇宙中的孤独、寂寞、渺小构成了屈原精神及其诗歌的丰富内涵 ,这些势必影响到作者对诗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屈原的孤独形成了“骚”体风格 ,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深化 ,对了解战国时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史实”作用 ,但也存在历史的、文化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临街的窗户》揭示了卡夫卡真实的人生境遇,反映了卡夫卡寻找心灵家园的失落感、孤独的人生体验以及在人生追求与孤独体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矛盾性,这正是卡夫卡主要代表作中常见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6.
整个20世纪,由于人类物质家园的毁坏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孤独几乎成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一个主题。作为众多关注、探讨孤独主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孤独的表现和探讨中对人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对人性本质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思考。以王安忆的几部作品为例,从"生存的孤独"、"情感的孤独"和"困惑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可以体会出其中传达的孤独感以及作者为摆脱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陈染的两个中篇小说《凡墙都是门》、《破开》诠释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精神内质,但她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男女两性共同的人生体验──孤独感。作者希冀建立在平等和谐基础上的新型的男女同盟能够把人人从孤独中拯救出来。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有着因理想追求和恶浊社会现实相背离、对情感的期待和期待实现程度之间相差太大,以及对时间和死亡十分关注却又无可奈何而产生的孤独。同时,陶渊明又以“自然”、“顺化”的思想来超越孤独;具体的方式有:引古代贤哲为知音,借酒排遣并超越孤独,以诗书自娱,在躬耕劳动中体验人生并超越孤独。  相似文献   

9.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作家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阿拉比》中的少年在孤独中顿悟,顿悟后却又陷入《纸团》中医生的孤独,现代人似乎逃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作为有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现代作家,作者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并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井上靖先生的作品《路》 ,运用象征的笔法表现了秩序建立与生命力张扬的矛盾和生命存在的不可言喻性 ,诠释了人生的孤独 ,对我们的理解其作品中大量存在的孤独者形象和孤寂情怀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12.
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包含了诗人在自然中孤独徜徉的审美体验,也包含了他对于孤独乡村人的审美透视。诗人以一种审美的视角,体味孤独的自然与人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崇高和美丽,把人们带入到一个超越孤独的美学境界。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是其对于近代工业化社会给人性带来破坏性影响的一种回应。他期求通过一种审美教育,重塑人们的审美敏感性,恢复人性的完整。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启发我们对待人生的孤独应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曾庆仁的《虚度一生》始终贯穿着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气质与孤高的个性品格,从孤独之源上延续了中国诗学中精神殉道的传统与血脉,从文学审美上增添了阅读的多重体验与魅力,可引发读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文化思考,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审美上的孤独之美。  相似文献   

14.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之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通过"自叙传"方式将个人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重现于其小说世界中。拟以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生涯为时间轴,分三个阶段来分析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等人生体验,以此揭示郁达夫小说与人生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描写了一个女性的世界。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将叙事视角转向“自我”的心灵深处,通过对主要人物尹小跳成长过程的描写,追求一种人生的孤独。从人物的自我失落,到寻找失落的自我,作者探索的是女性自我生成的心路,展示的是女性对自我的审视与拯救。因此《大浴女》的叙事带有较强的哲理性。  相似文献   

16.
孤独的言说与无望的救赎--对苏童小说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童小说言说了缥缈时空中个体生命的孤独.作品中孤独意识的彰显既得益于叙事的推进,也有赖于多层次意象体系的建构.作者企图通过困境逃亡、安排伴侣和宗教皈依的途径对孤独的灵魂进行救赎,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作者将生命引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17.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孤独的反义是团结。”孤独意味着隔绝与疏离,团结意味着沟通、理解、信任与同情;孤独的真正谜底是爱的缺失。小说中的马贡多曾是一个和谐孤独的地上乐园,外来文明的涌入,使蒙昧天真的马贡多人张皇失措,难以适应。在文明与愚昧、道德与罪恶的碰撞中,物质主义取代了对上帝的信仰,战争暴力扭曲了人格,亲情被同谋代替,爱情坠入乱伦与情欲的污淖。马贡多人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打破孤独,走向团结,复活爱心,建立沟通,正是《百年孤独》的题旨要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小说《山河入梦》文本的分析及人物形象的解读,阐述了谭功达心理、性格特点以及对他与姚佩佩人生理想的异同,找出了横亘在二人之间的隔阂——爱情与理想、理想与现实、现实与乌托邦之间的矛盾,从而解释了两个人作为人生归宿的孤独。  相似文献   

19.
《百年孤独》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描绘了小镇马贡多从荒芜的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飓风卷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图景。马尔克斯在作品中讲述了一个沉浸在孤独中的家族,每个家庭成员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孤独,使这个家族的历史成为孤独的历史。《百年孤独》不但展现了一个家族的悲歌,也表现了拉丁美洲的孤独悲怆,更暗含了整个人类在孤独泥沼中的困顿。  相似文献   

20.
诚斋诗中大量出现的"诗"及"诗人"意象,充分透示着诗人诗意识的存显状态。这种状态可谓之"感心",此"感心"包含着"沉醉"与"孤独"两个方面的意蕴。通过频繁使用醉、颠、癖、催、觅句、诗债、苦吟,以及瘦、愁、苦、病、闷、穷等一系列极富暗示性的词语,诗人深入地表现了自我精神世界在"沉醉"与"孤独"之间所呈现的巨大矛盾与痛苦。此种精神状态不仅映证着诗人艰苦的诗歌创作之路,更传示出其沉重而丰厚的社会人生经验与个体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