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中国古代木刻版画是一种"复制木刻版画",是对国画中线描和水墨的复制。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大多是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出现。明代是中国古代版画插图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明代木刻书籍版画大量出现,题材广泛,刻印精湛,争奇斗艳,达到了中国传统木刻版画艺术的巅峰。其中,福建建阳版画多出自民间工匠,镌刻质朴;南京金陵版画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杭州武林版画题材开阔,刻制精美;安徽徽州版画富丽精工,典雅静穆。对于明代木刻版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关注以梓行地来划分区域性的版画风格,并特别强调徽派艺术风格在晚明时期的大一统格局,使得几乎全部晚明时期江浙地区的版画,无论是怎样的面貌,都可以被认定是徽派版画。而版画风格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无论是绘图者师承的风格,还是雕版者在雕刻时所创出的风格,都可能对版画的呈现有所影响。作为版画创作者的画师与刻工,在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绘画者的画风决定着版画风格。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以艺术特征之不同将晚明时期版画插图归类为质朴派、雄劲派、婉约派的新方法,有利于对中国古版画插图史的梳理与研究。明代木刻版画的构图沿用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法,与西方的铜版画在形式风格和绘刻技艺方面都不一样。晚明时期,一些画家开始学习西方绘画表现远近和阴影的方法,掌握了透视和明暗画法,于是在明代木刻版画领域也出现了西方艺术的透视和投影技巧,这可能是用中国古代木版画手段模仿铜版画而留下的。因为,在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要分发大量的圣像、纪念章和带有插图的书籍,由于从欧洲运来的数量不多,只能找当地刻工用木版印制。当时用于传教的木版画印刷品已不可得见,只留存下为数极少的用中国古代传统木版画手段模仿铜版画的作品。西方艺术的透视法对我国传统版画的影响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徽州版画是由古代徽州书画家、刻工、印刷人员、书坊业主共同努力,经过长期乃至好几代人开创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技艺、风格上有相对的沿袭和稳定性。在结构上以单线为主来叙事铺陈。重视诗情画意。它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有民间稚拙的味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徽州版画以其精工细腻的技法风靡一时,它一出现便以全新的面貌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徽派版画的形成与发展,与徽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多元化经济,尤其是繁荣的徽商活动所奠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徽州版画是由古代徽州书画家、刻工、印刷人员、书坊业主共同努力,经过长期乃至好几代人开创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技艺、风格上有相对的沿袭和稳定性。在结构上以单线为主来叙事铺陈,重视诗情画意。它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有民间稚拙的味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徽州版画以其精工细腻的技法风靡一时,它一出现便以全新的面貌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徽派版画的形成与发展,与徽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多元化经济,尤其是繁荣的徽商活动所奠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徽州刻书约起于唐末至五代时期,盛于明中叶,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为徽州刻书最为辉煌时期,至清中期渐渐衰微。徽派版画是源于徽州刻书中的插图艺术和墨谱,它由刻书和制墨的兴起、鼎盛、创新,逐渐形成独立的版画体系。徽派版画在我国版画艺术中,是一株引人注目的奇葩,无论其镌刻之精、遗存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皆精于其它派别版画。  相似文献   

5.
新徽派版画根植于徽派版画,她在徽派版画富丽精工、典雅静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从新徽派版画的历史沿革、地域特征、技法风格上入手,提出对新徽派版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就艺术作品而言,由于时代因素、政治制度、历史条件、地域乃至山光水色、风土人情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幅都有其个性。徽派版画是劳动人民在徽州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产物,是徽州画家与雕版工匠师们在这里长期耕耘、创作的结晶。因徽州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历史演变、经济状况、文化思想、风土人情孕育了徽派版画,它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明时杭州地区有版画生成的优越条件和良好环境,产生有大量优秀版画。其主要艺术风格特点多与当时徽派相同。把明时杭州地区产生的版画单立一派,才能较为充分地反映明代版画艺苑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在以往的版画研究中,存在着轻视画家,夸大刻工作用,并以刻工为版画主导者的倾向,可称之为"刻工中心论"。"刻工中心论"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特定历史语境下刻意强调劳动人民的地位,研究者兴废继绝的意识和构建独立的版画史的需要,木刻版画在民族化进程中的选择等。受"刻工中心论"的影响,小说版画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而认清刻工与画家各自的角色与作用,对小说批评、接受研究应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徽派版画在明万历以后逐渐兴起,是中国版画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支。其画作无论在构图、造型及追求上都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其以人物为题材的插图作品,以其高超的绘刻功夫和精巧的形式让后世研究者心想往之。研究徽派古人物版画的审美特色会给当代人物画创作带来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版画在明清之际所形成的几个刻书中心,主要是指建安、金陵、武林、苏州、吴兴和徽州这几个地区,这几个地区的版画风格既有本地区的自身风貌又有相互间影响而形成的风格,文章就金陵和苏州版画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徽州版画的地域文化特色,综合研究其视觉语言的审美特征及其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审美启示。徽州版画的造型之美体现在装饰细腻的线条、繁简适宜的构图、虚实相生的空间等几方面;同时,徽州版画具有视觉色彩及肌理之美、视觉意境之美、地域文化之美和设计应用之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梳理存世西夏文版刻文献中的刻工、书者和功德主后发现,西夏仁宗时期刻字司刻本版口的刻工名字多为简称,这些官方工院的刻工也会接受捐刻人聘请书写佛经;西夏佛经官刻本雕版书字人以李阿善最为活跃;如果是皇家举行的大法会上印施的所谓“寺院本”佛经,一般由“功德司”负责组织翻译,由“工院”负责雕版印制,其功德主是皇帝、皇后、太子等,如果是私人捐刻,往往也是官宦人家。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中,西夏文刻本的功德主信息一般出现在卷尾跋语中,唯有西夏文《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инв.№2865)中有蝴蝶装四叶印版在版心位置刻有党项族功德主信息,说明这个文本是由这些人捐资刊刻的。此前我们曾根据2865号卷首“师资承袭图”中出现“白云释子”即白云宗祖师清觉的画像,推测其为元代白云宗西夏后裔所刊《河西藏》的遗存,该本党项族捐资人信息出现在版心位置并用汉字标记页码等做法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推测。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的汉文译著运动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清代汉文伊斯兰教典籍刊刻者和刊刻情况进行梳理后发现,清代汉文伊斯兰教典籍刻印主要以四川、江苏、云南和广东等地为中心,其他地区亦有零散刊印;主持刊印者多为教内人士,亦有商人和武职人员等。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对传播与社会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多着眼于具体的内容分析,比如电视暴力节目与未成年人教育,传播方式本身这一维度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电视时代社会化出现的儿童与成人之间权力关系的新变化与电视传播方式本身有着莫大的关系。这提醒我们在处理媒介与社会化之间关系的问题上,除了媒介传播的具体内容,还要重视传播方式本身的潜在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与演绎贯穿着复制性的观念,这种观念既与中国传统的艺术与哲学背景有关,也直接被印刷的本质与书籍出版的方式所限定,复制性观念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成就中国古代复制版画的同时,也限制了版画艺术概念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归纳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对象不同观点的基础上 ,评述了西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方法论与近些年研究的新进展。着重就哈佛学派的 SCP分析框架 ,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以及 80年代以来博弈论等现代经济理论与方法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7.
《集美学校校歌》于1918年2月开始创作,同年3月发布,其后有过几次修改,今天演唱的《校歌》最早刊登在1933年出版的《福建私立集美学校廿周年纪念刊》上。《校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多声部合唱音乐,歌词属于原创作品,其结构与《黄河》的歌词结构基本相同;《校歌》的曲调是精选而来的,与张秀山1913年编配的《黄河》相似,可以溯源到1905年沈心工创作的《黄河》。《校歌》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也时刻激励着集美学子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程朱理学建构起以"理"为本体的道德形上学,使得原始儒学对实存道德描述的形态实现了形而上的跨越.但"理"本体只在道德的范阈内打转,对于道德之外的现实生活并不具备理论解释力.王阳明从儒学的道统意识出发,将儒学的形上本体从道德范阈内超拔出来,建构起以"心"为本体的形上学.王阳明的"心"本体具备"超道德性",既是"有",又是"无",是不同于"理"等表征关系概念的"实体"概念,故,"心"本体与"理"本体在先验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别.正因为如此,阳明心学的出现导扭转了儒学在三教竞争中的劣势.  相似文献   

19.
"阳湖文派"是清代重要的古文与骈文创作流派,其成员间有着丰富复杂的宗亲与师友关系,并且基于上述关系的文化学术交游,乃是"阳湖文派"之所以能够成派的重要基础。这一点颇具地域文化特色,清代其他文学流派多不具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