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加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论述的教化思想,是针对现代社会的现代自然科学方法造成的人性分裂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弥合现代人的人性分裂,必须以人文主义的教化思想来恢复完美的人性。孔子更是把文学的教化思想作为完善人性,实现伦理政治的得力工具。在完善人性这方面两者是相同的。但因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面对的社会状况也不一样,因此,加达默尔侧重人性中的感性,强调理性不要超越感性;而孔子侧重于人性中的理性,以理性来充实感性。另外,加达默尔注重主体的精神普遍性在艺术经验的理解和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和转化,而孔子则侧重于文学艺术的工具地位及对人心的伦理道德塑造和实现伦理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人性问题在伦理学说中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不仅以往在伦理学说中曾有过极大的论争,就是当今伦理学界也存在不少意见分歧。然而,伦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社会道德的学问,而道德上的善与恶,又总是与作为主体的人相关联,它或直接表现为主体行为的现实的社会价值,或表现为经过主体的总结概括而形成社会对主体行为的要求或义务,或又表现为通过主体的活动,主体的选择及创造而升华了的具有普遍现实或自觉形态的社会价值。因此,对人性问题的科学说明,以及对人性与德性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也仍然是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和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人性问题在伦理学说中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不仅以往在伦理学说中曾有过极大的论争,就是当今伦理学界也存在不少意见分歧.然而,伦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社会道德的学问,而道德上的善与恶,又总是与作为主体的人相关联,它或直接表现为主体行为的现实的社会价值,或表现为经过主体的总结概括而形成社会对主体行为的要求或义务,或又表现为通过主体的活动,主体的选择及创造而升华了的具有普遍现实或自觉形态的社会价值.因此,对人性问题的科学说明,以及对人性与德性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也仍然是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和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中有教育梦。教育是保持文化传承的社会自身再生产过程。教育是塑造人性的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自由生活能力的主体,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格公民。生活共同体即为教育共同体,学校是特殊的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论高等教育的人性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化高等教育是一种契合人性发展轨道,不断建构人性、完善人性、促成个体潜能最大化释放的教育。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指出实施高等教育的人性化势在必行。在遵循学生个性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启发思维,尊重个性,塑造精神的教育,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人性化。  相似文献   

6.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法的主体,人性的研究对法律制度的合理制定至关重要。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制度,强调双方当事人平和地解决纠纷以恢复原有的和谐社会关系和秩序,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关怀。本文以人性为切入点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剖析,提出刑事和解制度在人性视野下存在的问题,并在人性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建议,以期使...  相似文献   

7.
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 ,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 ,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 ;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 ,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 ,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重法治 ,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重法治,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教育。大学校园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互动,对塑造大学生人格、培养大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视角去研究人性。从社会经济结构研究人性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是劳动,从一般抽象意义上说,劳动是主体同化客体的唯一手段,使人成为有本质规定的自为的人。人类的劳动必须通过一定经济关系才能实现,人性随社会经济形态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人性在追求物质利益和追求精神完善的矛盾过程中,逐步达到自主性、主动性和自我意识的充分发挥,总的发展趋向为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性与人的本质二元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人性与人的本质的二元对立统一中出发,提出了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既是二元的,又是一元的,既对立又统一,是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和一系列其他属性的总和,它包括人的本质和其他属性两个方面。人的本质是人何以成为人的内在原因,二者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借鉴马克思哲学的系统论、整体观思想来理解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实践的功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重要功能之一,其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能强化大学生培养人文意识、人文素质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支撑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性应该包括它的社会性、自然性两个重要方面,完美的人性是两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如何使两者达到统一,是文学实现其本质特征的重要表征。由于人性是受社会各种条件制约的,所以它在不同时期,在文学中呈现为不同的形态。考察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过程,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作为人生存方式的反映,凝结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丰富性的总结,是人创造性的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文化模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条件。落后的文化模式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现为文化失范状态,产生了文化和发展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文化模式和人的生存方式都进入高一级的阶段。文化转型是发展的深层表现,新文化模式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从根本上冲破旧文化传统和体系的束缚,实现思想大解放,为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建设现代社会,创建先进文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古今中外对人性的解读都没能克服单一片面的人的属性论,将人的存在某一方面的属性界定为人性,没有关注到外界环境对人性生成的重要作用。人性“生态化”将人性理解为人现实存在性,它由四种属性构成即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价值性,四种属性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四种属性同时受到外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人类需要从社会内部构建“善”与“大爱”的制度、文化与道德,将自然的繁荣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交流的无障碍,才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自然中去,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人文教育的目标及人文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文教育追求理想的人性,其根本宗旨是提升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力量。由于教育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培养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世界性和时代性的需求,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关乎到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并重,才能使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地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道就是依人为道,依人为道就是去苦求乐。康有为《大同书》认为,去苦求乐不仅是人天生的普遍的平等的本性,而且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变法维新,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之权,并遵循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进化阶梯进至大同社会,人类才能去苦难至极乐。  相似文献   

18.
“人文力”是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式的功能形态。人文力的作用同样遵循着大小、方向、作用点的三要素原理。个体的活力、群体的凝聚力、社会的组织力、行为的驱动力 ,都可以看作是人文力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9.
人学探要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人学首先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并将人纳入自然界和宇宙之中予以通观。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物质辩证统一体,精神的实质也是物质。人与自然界物质存在形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与宇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之中。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的确立,将会使人走上真正彻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育的灵魂应该是“功在做人”,而人文教育的功能恰恰是使人成为人。教师教育就是培养教师,培养教师能够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教人做人。教师要教人做人,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人,而要成为人,则依赖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与人类的自我尊重、自我反省、自我关怀直接相关的教育,他使人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祖国,了解了人类,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使每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发展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格调,智力修养,纯洁人们的情趣,使人们超然物外,高瞻远瞩,最终获得造福人类社会的道德自觉,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