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99年底,我写了《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该文在《大舞台》杂志发表后,迅速被多家报刊转载。余秋雨先生本人读到此文后,对其中的许多论点和论据都有不同的看法。于是,他在2000年1月21日写了《答余杰先生》,以公开信的形式就该文中所涉及的某些问题与我进行探讨(该公开信及余秋雨的访谈录见2000年2月1日《中国新闻周刊》)。 2000年1月22日,经由著名戏剧家魏明伦先生牵线,我与余秋雨先生在成都魏先生的家中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会谈,就诸多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自由、平等、坦率地交换了部分…  相似文献   

2.
当文学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量文学作品发行后被搁置在书店乃至发行部的橱架上而几乎无人问津时,余秋雨散文的畅销的确很令文学界为之气盛。不少评论家因此认为,余氏散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有人说余秋雨散文“使广大读者不能不惊叹:散文史上真正的大家出现了”(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芳旅)到(山居笔记)印象》,《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3)。笔者不想妄论余秋雨是不是真正超拔于文学史之上的大家,但认为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尚未给予准确的价值定位,对余秋雨的某些误区乃至危机也注重…  相似文献   

3.
诗意的凝眸——对余秋雨散文的几点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意的凝眸——对余秋雨散文的几点理解王妍余秋雨以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一系列震聋发聩的宏篇巨制,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文化界、文艺界更是为之精神一振。人们热切地关注着他的这些与几十年以来的散文从内容到风格上都迥然相异的文字,...  相似文献   

4.
从真假问题看《红楼梦》的主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传荣 《江淮论坛》2003,(4):121-125
本文从《红楼梦》中三对真假人物及一副关于真假的对联上对《红楼梦》的主旨进行了探讨,认为从真假问题上主要可看出《红楼梦》的知数叹命的主旨,当然,警情刺淫、惩恶扬善、悔过劝世也有一定的反映。由此作者提出了《红楼梦》的主旨应是知数叹命、警情刺淫、惩恶扬善、悔过劝世。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散文的人生意识邢跃余秋雨是一位卓越的艺术理论家和文化史学家,也是一位当代散文大家.他近年来发表的系列散文《文化苦旅》及续编《山居笔记》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推重。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沉凝重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  相似文献   

6.
一、续书人的线索 要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先要研究一下谁是前八十回的续书者。 《红楼梦》庚辰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惮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回末总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余秋雨散文的剖析 ,着重探讨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层面。分析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从历史、现实、未来等多个层面对中华文化进行的追溯、反思、求新 ,以及对中华文化深蕴的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的点揭  相似文献   

8.
研究艺术文化史和戏剧美学的学者余秋雨自 90年代初出版《文化苦旅》后 ,引起海内外轰动。随后《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集子相继出版 ,并引起持续的轰动效应 ,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高雅文学作品的畅销现象。加上 95年以前批评界近乎异口同声的盛赞 ,以及后来的不约而同的批评 ,形成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突出现象———“秋雨现象”。对余秋雨及其散文的批评 ,有的揭其学术“硬伤” ,有的批其“文化观”和“历史论” ;或以个别篇什管窥蠡测 ,或将整个作品拿来解剖 ;有人质情 ,有人析理 ;有人平心静气 ,有人冷嘲热讽。本文将这些批评集中进行一番归纳、述评  相似文献   

9.
古远清 《学术界》2001,(2):116-120
余秋雨在 1 0多年前与笔者通信时就声称要写自传 ,可他大概有难言之隐吧 ,自己不写便假手他人炮制 ,于是一本由广西艺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杨长勋所著的 4 0余万言的《余秋雨的背影》 ,最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花城”是名牌出版社 ,它成立 2 0年来出版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可这本文化名人传记实在不敢恭维。该书不惜篇幅用各种名目为余秋雨“文革”中的劣迹作掩饰和辩护。这是一本地地道道掺了假的水货著作 !众所周知 ,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生命。可这本“背影”在叙述传主“文革”中的表现时 ,极力把余秋雨打扮成完美无缺的圣人。著者模仿余…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 ,老子和孔子究竟是什么关系 ?数千年来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但有一说似成定论 ,孔子是老子的学生 ,曾向老子问礼求道。但后来一个入世 ,一个出世 ,观点相左 ,学说相异 ,各为相互对立的儒道学派始祖。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以下简称竹简《老子》)的出土 ,拨开了千年迷雾 ,呈现在人们面前一个真实可亲的老子及其学说。追根溯源 ,老子对孔子的师传关系绝非一般 ,而是非常密切 ;道家和儒家绝非异途 ,而是原来同源。得出这一结论并非凭空而论 ,是由竹简《老子》与《大学》、《中庸》、《论语》所表述的思想一致为证的。一《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1.
尹弘兵 《社会科学》2007,4(4):151-159
文明起源应该区分为文化成就的起源与国家的起源。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讲,文明起源的要素不应是各种因素的简单排列,而是社会分化逻辑展开的结果。如果中国文明中存在玉器时代,我们就应承认,不能以其它文明中无玉器时代而加以否认。起源阶段与早期阶段的文明不可能是奴隶社会。此外,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还很有可能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2.
我们既可以从学术的角度,也可以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待儒家的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作出的推论自然也不同。根据学术的和文明的两种视角,可以将"儒家"区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即儒家之学与儒家文明。今天,我们虽可以预言儒学的转化再生与创新发展,而且,儒家亦有可能参与对中国新文明的塑造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却不宜轻言定儒教为国教或儒家文明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3.
任春晓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10-117,109,158,159
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无处不在,从类型上说有哲学层面的思想观念矛盾、政府层面的制度指向矛盾、环保层面的操作行为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产生,与主客二分的思维导向相关、与好坏并存的实际结果相关、与主观片面的发展观念相关、与群体行为的终极悖反相关、与社会主体的利益博弈相关;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迈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阶段性是理解和探讨政治文明的重要理论视角。古希腊政治哲学确定了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和逻辑结构,从现实城邦对理想政治模型的模仿和切近程度来评判政治文明发展的进步性质;中世纪神学政治观拓宽了研究政治文明的视野并以必然性充实了政治文明进步性的内涵;霍布斯、卢梭、黑格尔等思想家结合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摒弃了中古时代政治文明进步性的狭隘传统和观念,使政治文明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现代阶段。政治文明的阶段性发展体现的理性主义传统对政治文明的实践产生着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和扬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科学、更为先进的政治理论体系,把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虽有外国学者持有异议,然从文明与科学的关系解答“李约瑟难题”仍不失为一个好的视角。中华文明“独立而又连绵发展”的特性,促使我国的传统科技逐渐地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也正是这一特性又使得中国科技于近代落伍。中华文明晚期来自思想文化、社会、自身三个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欲望一直既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导致道德滑坡、文明崩溃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由集体主义道德向个人主义道德,由理性向欲望的运动过程。面对人性与文明的这种二律悖反,哲学、宗教是曾经起到过巨大作用的约束性力量;而审美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现在为止一些思想家们找到的新的救世良方。但从形而上学式的彼岸审美追求的乌托邦性和近世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审美主义的效果看,审美主义的救赎之路显然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践观 ,揭示了工业文明以来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已经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揭示了工业文明以来的实践使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主要矛盾 ,已转化为人与人化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矛盾 ;揭示了社会实践的历史性、现实性、具体性。这对认识当代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矛盾 ,把握当代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具有历史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推行电子政务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立足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现实背景,运用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有关原理,跳出对电子政务至今只注重于从技术操作层面进行研究的思维定势,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推行电子政务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在分析电子政务的含义、特征及阐述其对政府行政功能的基础上,分别从促进民主制度的完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促进政府信用建设和确保政府廉洁从政3个方面,论述了推行电子政务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明的起源应当从它的发展过程来把握。通过考古学来考察文明过程有四个角度:建立各地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 复原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 进行农业、手工业、聚落、墓地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寻找文明因素之间内在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的研究受到世界考古学界关注, 在聚落等级的建立、手工业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程度等方面已经可以从考古学的研究上升到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的后两个角度的研究成果启示我们,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还有很多考古发现上的空白, 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在方法论方面, 需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考古资料与社会参数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对待传统政治文明的态度上,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在当下的学界非常有影响:要么只见其历史惰性而一概否定; 要么只见传统之锦绣,深怀敬仰并对之一往情深。一分为二的世界观古已有之,并非创新。但是,在形而上学的传统观依旧盛行的情况下,客观估量传统政治文化之现实性价值及其反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惰性,依旧是一个常识意义上的“新”视角,有着不可忽略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