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畲族在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创造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以畲族服饰、刺绣、编织、剪纸等为表象的装饰艺术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郎名"是古代畲族和客家先民中常见的一种命名方式.长期以来,"郎名"被认为是源于畲族,或者是闽粤赣边畲族和客家先民所特有的一种命名习俗.本文从史料的考证出发,结合对谱牒资料的分析,提出"郎名"系由数字名转化而来.唐宋时期,"郎名"曾在汉族中盛行.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这一命名方式被传播到了闽粤赣边的畲族地区.畲民在接受郎名之后,又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了部分改造,使郎名的使用更加规范,从而形成了畲族的郎名文化.  相似文献   

3.
闽东畲族传统文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明清以来,畲族大量自汀、潮一带迁往闽东、浙南,形成新的畲族聚居区。畲族为该地区的经济开发作出贡献,并且使畲族传统文化在闽东、浙南得以较好的保存。畲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塑造了畲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也构筑了畲族传统文化。并形成如下的畲族传统文化特征,特别需要申明的是,畲族传统文化在闽东地区表现得更为丰富、明显: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最大的羌族人口聚居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羌族释比传统宗教服饰进行了造型研究。在对茂县释比服饰进行实地田野考察的基础上,论述了羌族释比文化与释比服饰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茂县羌族释比传统宗教服饰两大构成要素中的黑、白释比头饰的艺术造型和羊皮鼓、法刀等共计21种各类法器的艺术造型。旨在系统而全面地解析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羌族释比传统宗教服饰的民族文化内涵与服饰造型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新近出版的《福建省畲族档案资料选编》搜集了部分珍贵史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1949年前后福建省畲族的社会文化面貌,与今日状况相对照,可以见出其人口、生产、服饰等已发生巨大变化,其语言、婚葬习俗则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6.
畲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内涵雷志良畲族自称“山哈”或“生哈”。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皖、粤诸省。作为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畲族在物质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服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闽东畲族文化地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若干发生在闽东畲族乡村等地的文化地理坐标建构畲族文化地图,并着重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展示畲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着重分析了太原多福寺明代壁画贵妇服饰多元性、民族性、艺术性等特色,明确其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文化美和传承了中国传统审美意境中含蓄美的审美意蕴,从而对现代服饰设计创新所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期提升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文化附加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以儒家礼教思想为其核心理念,在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服饰形成一系列独特的艺术符号及审美观念,其日常着装折射出一定的伦理道德观。传统服饰色彩、形制、纹样以及首饰和配饰等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文化,传统服饰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文质彬彬"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传统服饰着装中体现的君子、妇人及忠孝道德显示了古代封建礼教的伦理纲常。  相似文献   

10.
傩服饰作为傩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使傩的历史文化及审美特征得以表现.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将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融入到现代包装设计中,以提升包装设计的附加值.文章通过分析傩服饰与包装设计在外在功能、地域特征、文化渗透作用、外延拓展性等方面的关联,阐述了傩服饰色彩、纹饰以及人文关怀方面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1.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5.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7.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等方法,对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以及体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与判别.通过转变视角,得出体育价值由"显"入"微"的价值演变与体育"供给"对"需求"的本质超越.虽说体育"供给"在逻辑思辨与历史实践中完成了对体育"需求"的超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有效避免或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不仅需要掌握较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也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体育、参与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20.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