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世佳 《天府新论》2023,(2):封二-封三
宝墩文化中的石器制造、制陶工艺、筑城技术、大型建筑基址布局、小型建筑营造方式、稻粟种植、家猪养殖等,皆深刻影响了之后的三星堆文化以及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可谓古蜀文明的主源头,是当之无愧的天府之根。宝墩文化以八座大型聚落古城为代表,展现了古蜀文明在初创时期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三星堆文化有了根源,完善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音乐史的历史学习中,笔者发现多数史学书均着重叙述了古希腊、古罗马对西方音乐文明的重要影响,而关于古埃及的论述则少之又少。笔者尝试从古埃及的文明发展历程中论述其潜在的音乐文化,从而探究其在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及影响,希望能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将其音乐文明更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3.
陈剑 《天府新论》2023,(1):封二-封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三星堆遗址一号、二号祭祀坑为代表的系列重要考古成果的公布,国内外学术界对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古蜀文明的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关于古蜀文明渊源的探索工作也一直没有中断。宝墩遗址等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的考古新成果明确了宝墩文化是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前身。但是,对于古蜀文明渊源的探索在时间及空间上均需要有新的突破。四川考古界以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及既往的考古资料为基础,把探索古蜀文明渊源的目光盯在了岷江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也有两河文明 ,但与西亚的两河文明有明显不同。西亚两河文明是同一模式的文明 ,所谓“文化一体化”。而中国的两河文明则具有鲜明不同的特征 :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 ,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本文还指出 ,在不同的文化圈内 ,其文明要素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古文明多源并起、相互促进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古蜀文明经历了起源、文形成、演变和发展四个时期,前后延续2000余年。古蜀文明曾以强劲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凝聚了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长江上游的各种民族,整合了四川盆地内外各个古族的政治力量,实现了从区域一体化到一统化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古蜀地区经济开发的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文明转型是中西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西方需要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中国则要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此问题域中,我们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文化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传统而可能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国道路既蕴含着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克服,也表征出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与更新的可能,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文明新秩序的重要历史实践。易言之,基于中国道路而可能的中华民族复兴既包含着现代化的主张,也意味着开启一种新的文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流域文明”概念的提出虽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研究实践却肇始于19世纪中期。中外学者从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以及民俗学等多重视角对黑龙江流域文明进行探索,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尤其是清代学人吴大潋、胡省三与曹廷杰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的研究,其意义更为重大,如果没有这些学术积淀,今天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则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在文明轴心时期对"教育"的理解有较大差异:中国的先哲试图从超验的"天道"出发,阐发教育的要旨即修"人道";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则从绝对的理性出发引申出教育的内涵是通过思辨求得对理性的认识。这种区别为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发展埋下伏笔。反思文明轴心时期的教育观念,可以使人们走向更高的文化自觉和观念宽容、对教育发展的更加理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亚崛起。伴随着东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东亚文明进行了文化探源,并有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是东亚文明的原动力。而事实并非如此,透过东亚文明所折射出来的不是儒学的辉煌,而是它的衰落之态。历史行进到二十一世纪,儒学的命运将如何,怎样发展才能改变这一局面,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  相似文献   

10.
希罗多德与理性批判史学 古希腊文明创新精神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前5世纪,国土资源相对狭小贫瘠的古希腊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历史腾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归结于古希腊民族在其历史文明创建过程中培植与聚构的超越创新的主体自觉意识。本文试图通过希罗多德理性批判史学吸纳继承、创新发展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视角,透示古希腊文明所包含的创新精神传统及其内在社会文化机理。  相似文献   

11.
高述群 《文史哲》2012,(2):17-25
对儒家文明现代意义的研究,需要廓清对儒家文明的种种误读,理性、科学地甄定儒家文明的历史性地位和在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儒家文明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主流文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儒家文明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明禀赋和文明优势。20世纪的一百年是儒家文明内生力得到空前爆发的一百年,在这百年激变中,儒家文明丢弃了许多旧的东西,接纳了许多新的东西,但儒家文明长期凝练的文明内核与文明精髓没有丢失,反而在历次救亡图存中得到了历史性的继承与弘扬。儒家文明是表明中国人文化身份的主干文明符号,儒家文明在21世纪将进入新的辉煌发展期。儒家文明是我们文明的骄傲;儒家文明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儒家文明还将走向未来。对儒家文明的礼敬态度,是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应有的尊重,也是儒家文明应享有的尊严。  相似文献   

12.
文明和文化的主体都是人 ,可以把文明理解为文化发展的历史形态 ,并以对人类当前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为基点 ,考察文明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历史推演。我们根据马克思关于现实人发展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 ,讨论相应的文明发展形态的若干基本点  相似文献   

13.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古典传统长期存在,并对新生的欧洲文明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有:罗马法为欧洲政治文明的框架构建提供了重要元素;古代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素材宝库和创新力源泉;古希腊理性精神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保存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等等。通过对古典文明要素的吸收、采纳和创新,欧洲文明不断进行着自我塑造,最终形成独特的现代文明道路并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古典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属于文明互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即同一地区先在文明与后来文明的单向度、历时性互动。关注不同文明互动类型对于拓宽学界关于文明史研究的理论视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文明,其文化源于欧洲,主要是英国。17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移民。明显晚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美的殖民。然而,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远远领先于南美,并超越欧洲列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体,其优势一直延续了整个20世纪,直至今日。一种欧洲文明是如何在北美旷野中演变为一种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复杂演变,19世纪中期以"夷""洋"标志的西器西俗,至清末则成为文明的象征."文明"引领着都市社会的生活时尚,也成为思想领域的价值尺度,可谓蕴涵复杂的近代话语.但清末民初知识界对"文明"的认知和思辨值得注意:他们试图纠正文明潮的物质化偏颇,而彰显了制度和精神文明;他们辨析了奢侈与文明的本质区别,而重视道德修养;同时摒弃了西方文明观隐含的殖民主义意识,体现了多元化的文明观念.民初知识界对近代文明观及社会风尚的反思影响于社会思潮,推动了"五四"以后文化热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大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走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是一种广义的文明或大文明,它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的内容。大文明具有全球性、系统性、多样性、协同性、历史性等特征。大文明范畴的提出,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提出大文明有利于确立一种新的科学的文明观,同时为我们创建一门新兴的学科──文明学提供了可能。建设大文明,对缓解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末19世纪初,文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引起了欧美思想界的重视。法国的卢梭、狄德罗,美国的富兰克林、杰斐逊等首先提出了文明与道德冲突理论。这一理论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人们对于先秦时期成都的都城历史研究,只能依赖《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少数汉代以后的文献。由于这些文献对早期蜀国历史的记载内容较为简略,对有些人和事语焉不详,甚至还带有若干神话传说色彩,因而后世研究者多对这些文献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认为这些文献所载非信史,只是历史传说。随着20世纪中叶以后,以今成都城区为中心半径约30公里的范围内相继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其中三星堆遗址、宝墩遗址、十二桥遗址、船棺遗址和金沙遗址等多个考古新发现,揭开了古蜀文明的迷雾,使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重现于世,成都历史由传说变为传奇。成都系列考古新发现印证了《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所记载早蜀历史具有可信性。  相似文献   

19.
李艳艳 《天府新论》2012,(5):105-109
文明形态与文明类型是当代诸多文明问题研究的基本问题,涉及政治、文化、历史等多学科领域。由于阶级立场的差异和对于人类未来文明发展道路的不同预期,当代国内外涌现出了诸多不同的文明形态与文明类型理论,其中不乏试图抹杀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根本界限的观点。当前亟待将文明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积极构建,做到理想与现实、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欧洲文明的形成始于中世纪早期的后半段,大大晚于公元前三四千年以来在欧亚大陆诞生的几个原生文明。然而,欧洲文明却在中世纪中晚期至早期现代最早自主实现了现代转型,赶超了那些古老而辉煌的亚洲文明,其演变过程与原因一直引人关注。西方学者对欧洲文明从中世纪向现代转型的自我认识始于19世纪,并在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对于正确认识欧洲文明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人类追求进步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梳理近两个世纪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厘清欧洲文明走向现代的关键历程,分析欧洲文明特别是西北欧地区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有助于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后来者选择正确的目标建设自己的现代文明提供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