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铁 《社科纵横》2008,23(6):17-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各群体良性互动健康运行.目前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加速转型的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因为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化,而社会分化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矛盾冲突.这就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新型社会整合机制协调各方面关系,缩小差别,缓和矛盾,化冲突为和谐.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分化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分化是社会学从诞生之日起就研究的一个经典性的问题,但关于社会分化却见仁见智,一般也认为社会分化主要在分层这一维度上展开.本文首次提出社会分化至少有着三个最基本的维度,即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系统功能分化,社会分化在这三个维度上展开自己的丰富内容.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化的横向维度,是社会分化的基础与前提.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纵向维度,是资源占有的分化标识.系统功能分化是社会分化的深化维度,是现代化的重要形态.文章认为社会分化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正向意义与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本路径,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既指出了资本主义自行扬弃的过程中释出了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要素,又强调这些新社会的因素、新经济制度要素还仍然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之内。意味着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正在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好日益完备的物质准备,但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不断发生部分质变而自行长入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是一种立足于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上所采取的举措,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不能把它当作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4.
肖瑛 《社会》2008,28(2):39-39
功能分化和领域分离被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构成许多建基于启蒙理性的社会建设理论的核心观点。但分化条件下不同社会领域及功能之间如何整合的问题在启蒙理性传统中却付阙如。本文在M.莫斯的“总体的社会事实”的启发下,尝试构建一个“总体的社会组织”概念来考察涂尔干的“法人团体”想象。文章认为,涂尔干的“法人团体”想象是以在社会组织层面整合国家与个人之间,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以及社会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道德功能之间的人为对立为目标,“法人团体”属于中介性的“总体的社会组织”范畴。虽然涂尔干的这一想象有简单化和乌托邦化的嫌疑,但其对于洞悉和超越高度分化状态下的社会生活弊病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协调各方面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现阶段社会发展不公平现象极为突出。本文从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公平、经济公平的含义,及其关系出发,对社会不公平现状进行了一些反思,从而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突显社会公平对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周全胜 《社会工作》2008,(24):57-60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进程,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总体而言,社会公正的具体状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公正政策的公正导向,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建构公正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国市民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继亮 《学术交流》2005,(2):135-139
成熟健全的市民社会能有效地协调国家、社会与公民三者的关系。透视我国的市民社会,不能照搬西方标准,必须立足国情,以新的视域,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整个社会阶层结构正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尤其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制的日益健全,社会结构的日趋合理化,中国的市民社会已经形成。尽管其历时尚短,经验不足,但在党的领导下,其发展前景将充满光明。  相似文献   

8.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进程,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总体而言,社会公正的具体状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公正政策的公正导向,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建构公正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阶层间收入差距拉大、阶层固化等不公正现象极大地消解了阶层分化的合法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以社会公正作为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促进阶层和谐。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态是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在自我生长与复杂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变迁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构成了社会生态分析的三个基本向度.由此反观中国改革以来的社会发展现实,可以发现:权力主导下的渐进改革构成了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基本政治生态;市场化推进中的利益分化构成了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基本经济生态: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价值多元构成了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基本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Correspondence to: Neil Thompson, Avenue Consulting Ltd, PO Box 2060, Wrexham LL13 OZG, Wales, UK. Summa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ovements,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work. It examines the role of socialmovements in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 and considers the influencesof such mo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ancipatory forms ofsocial work practice. It also consider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social work can be viewed as a form of social movement in itsown right. A central theme of the paper is the fundamental tensionbetween social work as a force for social regulation and asa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mancipation.  相似文献   

12.
13.
制度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希福 《学术交流》2006,1(3):116-120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社会秩序成了“瓶颈需求”,因此,制度作为社会秩序的生产方式之一,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尤其重要。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度是社会结构存在和变迁的重要条件,技术和文化在社会结构存在和变迁中的作用,最终要借助于制度以及制度的变迁;制度是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机制,在社会发展中,任何重要的社会发展理想(目标)或理念,只有得到制度上的体现,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发展路径;制度又是社会发展的整合机制,制度可以保障社会合力的形成以及社会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This paper reviews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ageing as anindividual and social experience and it considers recent studiesof practical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In so doing it aims tohighlight the ways in which social work skills and helping techniquescan be developed. It also relates the findings of studies ofservice delivery to the elder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policy.  相似文献   

15.
16.
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邱敏 《社会》2003,(3):8-9
社会焦虑(social suspense),指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一紧 张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 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在国内,由吴忠民教授较早使 用这一概念(1999),也有学者提出应称为社会紧张(陆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Social work has lost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as ends in themselves, and has become predominantly an impersonal,individualistic technology. Several interpersonal dimensionsare outlined to help fill this social value vacuum, and it issuggested that these can be held together by the concept ofsocial fitness. This is defined as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the individual and his total network to a fullness of identitywhich is an end in itself and does not depend on the achievementof any other objectives. The kind of power produced by thisfitness is distinguished from power of the impersonal kind,and its meaning for social workers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to material nee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ocialwork is considered briefly in terms of promoting social fitnessthrough work with various kinds of social networks.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童星  张海波 《社会》2005,2(6):68-80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社会学永恒的话题在所有的社会中,人们一生下来就面对着不平等,即缺少平等的途径以得到社会所提供的满足欲望的物品(戴维·波普诺,1999:239)。因此,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如同地质结构一样,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即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永恒的话题。自社会学的经典时代起,就形成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传统,此后,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就从未脱离西方主流社会学的视线。1在国内学界,社会分层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其态势正如边燕杰(1999)所言,“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层研究成为近年来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plies to Porpora, King, and Varela's responses to my earlier paper “For Emergence”, focus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It recognises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whenever we make claims for the emergence of causal powers, and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one case of social structure: normative institutions. It also shows how critical realism reconciles the claims that both social structures and human individuals have emergent causal powers that combine to produce actual social event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