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茶曾是中国传统婚礼中重要的聘礼,谓为“茶礼”。本文考察了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我国众多民族和广大地域普遍存在的茶礼习俗;认为茶礼的形成、盛行与延续,与周代以来婚姻聘礼融入的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期望和求吉心态相一致,这是茶礼风行的最根本原因;指出聘礼虽导致了婚姻论财陋习的出现,但不能忽视聘礼的社会意义而将“聘娶婚”等同于“买卖婚”  相似文献   

2.
“粗茶”是指普通的茶叶,和新茶、名茶相对。以绿茶为例,绿茶以最嫩、最新鲜的茶叶为贵,但从营养角度来看,并非价格昂贵的新茶、名茶,一定胜过价格低廉的粗茶和老茶。新茶多为嫩芽,叶片秀薄,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物质,几乎不含茶多酚、茶丹宁以及茶多糖之类苦味物质,所以喝起来  相似文献   

3.
夏夏 《社区》2012,(18):44-44
在安福农村,女人喝茶是一种嗜好和享受,从年头喝到年尾,从出生喝到终老天年,一辈子都有喝不完的茶。在这里,孩子出生时,要喝“毛毛茶”,“毛毛”是对婴儿的美称;孩子满周岁时,要喝“百岁茶”,寓意孩子长命百岁;女儿配对时,要喝“妹妹茶”,妹妹是男士对恋爱对象的昵称,女儿出嫁时,要喝“娘娘茶”,娘娘是对新娘子的称呼;出嫁时的新娘子还有个“开面茶”;儿媳怀孕时,要喝“好事茶”,当了奶奶,还要喝“三代茶”。这些茶有特定的条件,而最独特、聚集人最多的当数一年一度的“请眷茶”。  相似文献   

4.
“僧茶不分家”,“自古佛寺多名茶”,“茶禅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佛教徒通过饮茶这一特殊生活方式达到“和敬清寂”意境与禅心的修行方式。这种特殊的修行方式又植根于种茶、采茶、制茶等生产方式之中。本文作者率先对“茶禅一体”的中国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源流,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茶文化、佛教文化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该文就“荼”与“茶”之异同略加考释,以期弄清“荼”“茶”纠纷之缘由。结论是“荼”及其异称“茗”、“荬”、“(荈)”、“选”等,都是指“苦菜”。“茶”本名“檟(或作‘(木荼)’字)”,即“苦荼”。二者本自不同一为草本,可食用;一为木本,可入药、饮用。“荼”与“檟”相混,始自晋。及唐始见“茶”字,并以代称本届“苦莱”之“荼”、“茗”等。此后,文献中“荼”与“茶”混用尤甚。  相似文献   

6.
“孝顺茶”     
刘清璋 《老友》2009,(3):29-29
每当我提着茶水杯在外面散步时,碰到熟人,有的会问:你喝什么茶?我回答说:喝的茶可多,主要是喝"孝顺茶"。人家一听,蒙了……说起喝茶,这和我的一生工作有关。在  相似文献   

7.
白族"三道茶"早已如雷贯耳,但真正品味白族"三道茶",还是不久前的云南大理之行。大理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起源于唐初,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白族家庭多爱饮烤  相似文献   

8.
8家国家级的茶叶科研、教育、文化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近日联合倡议:鉴于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建议将茶定为国饮。他们在倡议书中指出,茶叶中含有多种有益健康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喝茶有利于身体健康。另外,提倡“茶为国饮”,有助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拉动茶产业的发展。这8家机构联名呼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弘扬中华茶文化,宣传饮茶的好处,使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茶真正成为大众饮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上海逐渐成为全国茶贸易的最大集散地,由茶而衍生的茶文化产品(茶具等)的生产与销售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而茶文化也正处于快速发展与传播时期。2010年作为世博会东道主的上海急需一批能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演绎上海城市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级茶艺师。据上海茶叶学会秘书长刘启贵介绍,作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需要保持自然、得体、高雅的形象,能正确运用国际礼仪,能熟练掌握不同茶类和茶品的冲泡、调制、品尝技艺,以及具备科学、合理地配制调和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并利用了茶,使其逐渐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而在茶的品种中,据考证,云南又是世界上大叶茶的原生地。在云南经济史中,茶叶据有重要地位,对云南经济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 滇茶溯源 云南茶叶起源于何时?史无明确记载。最先记录云南产茶者是唐朝人樊绰,他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检索和文本分析发现,英语tea是来自汉语的借词,亚欧主流语言中的“茶”的读音滥觞于广东话cha和厦门话te两种发音,是语言接触后的语言借用现象,其含义具有扩大化和隐喻化的嬗变.茶和茶文化通过荷兰和葡萄牙进入英国后,品茗成为时尚,同时也融入了英国语言和英国文学,英国茶承载了丰富的隐喻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茶文化,从而有别于汉语和汉文化中茶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以茶治边”的经济前提是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税茶榷茶制度的实施。其理论基础则是依据“番人倚茶为命”而建立的所谓的“以茶驭番论”。并以此为前提制定了茶叶经济政策尤其是茶马互市政策 ,一方面垄断茶马市场 ;另一方面 ,又对西北游牧民族上层实行“以茶赏番”政策 ,从而加强对西北地区的联系与统治。这一政策对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结合历代茶人在茶审美中的诗词书画,从“生态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论述了“和谐”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天然自成,聚山川之灵秀,日月之精华,“阴阳交和孕嘉木”,体现了其“自然的和谐”之美.“寄情美景与佳茗”,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品茗,意入心,心悟道,与自然相融,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通过敬茶、献茶、赠茶、赐茶等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清茶一盏乐融融”,“人与人的和谐”得以构建.茶和谐身心,怡情悦意,释矜平燥,“独品得神”尤显高雅,能达致“空灵虚静物我忘”的境界,实现“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东坡性素善谑,一生颇多轶闻,尤以讥刺灵隐寺老和尚“茶,上茶,上好茶;坐,请坐,请上坐”一事最为精彩,至今想起仍使人忍俊不禁。看人下菜碟的老和尚,偏偏碰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东坡居士,自然免不了要“尴尬走一回”,留下千秋笑柄。倒霉也是自找的,谁叫他“狗眼看人低”呢。  相似文献   

15.
周照 《社区》2014,(35):61-61
广东的饮食生活分分秒秒离不开茶。无论是在金碧辉煌的大酒楼还是人声鼎沸的路边档,客人落座的第一件事都是点茶。关于必不可少的茶位费,许多外地人都曾吐槽过“喝口水还要收钱”,因为他们并没有认为吃饭时的茶和水有什么分别,而广东人对茶的尊重却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每一处细节。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7,(4):44-48
《水浒传》一百回用"茶"字有四十余回200余次,仅次于"酒"。《水浒传》写酒之精妙已多有学者讨论,其写"茶"的热心与手段,不在写"酒"之下,却少有人评说。《水浒传》写"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风流‘茶’说合",即男女间由茶而传情;二是情节"茶"转换,即以吃"茶"为转捩之机,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实现故事的曲折发展。《水浒传》这种大量的"茶"叙事艺术,有其可能的文化渊源,有时代的、地域文化的、婚姻与茶文化的影响,并与禅宗"吃茶去"偈语等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在一家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幅漫画:中国“茶姑娘”虽然面容姣好,亭亭玉立,却满脸悲戚,怯生生地躲在一边暗自垂泪,而那些身穿异服的“咖啡女士”、红茶先生”却趾高气扬,一步一步逼近中国“茶姑娘”…… “从来佳茗似佳人”,前人的一  相似文献   

18.
朱熹对“茶”的诠释,主要涉及茶事、茶诗及理学。从“茗饮瀹甘寒”的茶事看,朱熹借茶修身,以严肃工夫落实“变化气质”。从“茶烟袅细香”的茶诗看,朱熹由茶入理,以诗化体验抒发生命情调。从“一个道理”的茶理看,朱熹以“茶”敞开“理一分殊”,以“至严”之礼敞开“至和”之境。  相似文献   

19.
三道茶是白族民间喜庆之时接待贵宾的茶礼。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外事旅游、文化交流等迅速发展的需要,大理州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将白族三道茶传统习俗与民族歌舞表演等形式相结合,组织“白族三道茶文艺晚会”,用来接待中外宾客,很受宾主的欢迎。三道茶文艺晚会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茶座,很快推向省内外,并在亚运期间登上了北京的大雅之堂。1991年1月,李瑞环同志到大理视察,在参加了三道茶文艺晚会后称赞说:一是有特点;二是欢快。笔者理解:所谓“特点”,主要是指三道茶所体现的白族文化特征;所谓“欢快”,主要是对民族歌舞等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正"魁龙珠"是一种茶。这茶别处没有,只有富春有。富春是扬州的一张老名片,由清光绪十一年(1885)设立的富春花局,到今天的饮服集团,整整132年的历史。而名闻遐迩的"魁龙珠"茶,则诞生于这家充满诗意和扬州风情的茶社里,至少让四五代人享过口福了。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配方的复合茶。茶名里的三个字分别代表:安徽的魁针、浙江的龙井和富春花局自产的珠兰。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