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明确载入我国宪法。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关键就是依宪法治国。依宪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应当树立起对宪法坚定不移的信仰。宪法信仰是法治的灵魂,是走向宪政的精神支持。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意识的消极影响、宪法自身的不完善及现实生活中诸多法治条件的不成熟,公民宪法信仰的严重缺失仍然是我国宪政和法治建设面临的难题。本文从宪法信仰与法治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确立宪法信仰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公民宪法信仰缺失的原因,提出了从培养公民的宪法情感与态度、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完善宪法实施的监督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培植我国公民的宪法信仰。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关键是依宪法治国,树立起对宪法坚定不移的信仰是对公众宪法情感的最高要求,是树立宪法意识的最高层次。公众普遍的宪法信仰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奠定良好的精神底蕴。面对宪法信仰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缺失,切实实施宪法,树立宪法权威,是树立宪法信仰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关键是依宪法治国,树立起对宪法坚定不移的信仰是对公众宪法情感的最高要求,是树立宪法意识的最高层次。公众普遍的宪法信仰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奠定良好的精神底蕴。面对宪法信仰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缺失,切实实施宪法,树立宪法权威,是树立宪法信仰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关于宪法权威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行贪污治国必须要确立宪法权威,宪法权威同人们的宪政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其原因一是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正义性进而决定宪法的权威性;二是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强制性进而影响着宪法的权威性,所以应培养人们的宪政信仰信念.  相似文献   

5.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特殊的政治取向,体现了一个民族对政治系统和系统各部分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其中"国家认同"就是对国家的政治态度。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国家话语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同质性,然而,在实践中一国多民族、多文化的客观事实,使由此衍生的结构性亚文化对传统国家认同构成了挑战。因此,有必要以宪法为核心,建构宪法文化的国家认同,以克服国家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治话语"替代"权力话语",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其途径有:一是进行专题法治理念教学,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二是组织集体朗读宪法典仪式活动,形成对宪法的情感认同,培育青年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三是加强法治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和社会有序化具有更为清晰的思考和理解,以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近代宪法的形成是法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宪法的"高级法"背景是法治实现的信仰基础。而对宪法信仰与否,是法治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法治失范的根源必然表现为宪法信仰的丧失。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实质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是从深层次推动公民对宪法精神与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情感培养。通过对宁夏公民宪法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公民宪法意识和公民意识的一致性、公民宪法意识对公民意识的影响,提出了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在信仰构成中 ,信仰主体受信仰活动中人的理性、意志、情感等精神因素综合发挥作用 ,对信仰者的态度和行为有决定作用 ;信仰客体表现为信仰者所尊崇的领袖、信义、信条、所依赖的组织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偶像、程序、仪式、服饰、视听等共同构成的传统、权威的信仰氛围。二者有所区别 ,需做进一步分析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从狭义理解,宪法实施指宪法适用,即宪法规范由专门的机关用以化解政治纠纷,解决现实矛盾的过程,是宪法的现实化与个案化。宪法实施具有政治性、根本性、制裁性三个基本特征。西方国家基本采取普通法院负责宪法实施、宪法法院负责宪法实施、议会负责宪法实施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而我国宪法实施面临观念与制度两个层面的困境。构建我国宪法实施的现实路径,一方面需要树立宪法信仰,以宪法信仰引导制度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符合国情的违宪审查机制,以制度促进宪法信仰之确立。  相似文献   

11.
宗教信仰自由是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我国法律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行使方式和基本要求与国际人权公约基本一致。宪法、刑法、民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并以法律的形式从不同层次和角度为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为了加强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宗教立法,建立完备的宗教法律体系,使我国宗教立法适应国际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依宪执政的宪法理念凸显出宪法至上的宪政原则,强化了党执政的合宪性基础,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具体化,其内在地要求党的宪法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民营企业文化管理的重构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民营企业文化管理重构,主要包括理念和制度两个方面.在理念上,要把民营企业的非理性的血缘、情缘文化理念,转变为现代企业的业缘、事缘理念;要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取代以"以工具为本"的陈旧理念;用注重灵魂塑造的理念,取代注重形式主义的有害理念;用注重长期培育的理念,取代追求短期见效的落后理念;用注重形成企业集体无意识的理念,取代注重企业细小行为规范的肤浅理念.在制度方面,民营企业要努力建构自己的文化意义符号管理制度,文化沟通网络管理制度,职场氛围管理制度,文化训练管理制度,文化遗传管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从法律意识角度出发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 ,有着重要意义 ,但中国的传统没有法律信仰并阻碍着中国现实的法治化的进程 ,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理想法治状态的实现 ,因而法律信仰的培植是必须的 ;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促进其生成。  相似文献   

15.
良法并不代表法治,法治是法律被信仰的神圣化过程与结果。客观而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法律文本的法治,然而如何将这种立法法治转变为法治秩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中国法律确信之路的探讨必须先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客观讨论与批判,然后才是一个制度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积极培育全民法治观念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确立一个目标,即法律信仰,其在形式上表现为法律遵守、法律尊重和法律尊崇,在内容上呈现为规则意识、民主观念和契约精神;运用两种机制,即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通过三条路径,即规范层面的制度激励、实践层面的过程体验和精神层面的宣传教育。其中,制度激励主要运用道德法律化机制,旨在培训法律遵守;过程体验和宣传教育主要运用法律道德化机制,旨在培养法律尊重和培植法律尊崇。积极培育全民法治观念是个系统工程,实践中必须围绕规则意识、民主观念和契约精神全面实施,实现三条路径间的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体系性合力,塑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同宪法和法律权威的关系,是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确保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管理内部事务,是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党章为基础,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是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宪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以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依据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特别是文化、教育等领域 ,尤其要加强和完善立法、执法以及法律监督 ,使宪法精神具体化 ,逐步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