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情感虽然是一种心理活动形式,但其社会属性的本质不会改变,生理和心理是其发生的基础。在道德情感发生的过程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向善行为和人际共生的需求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这三方面的表现既有直觉的道德行为,也有非直觉的道德行为。这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情感、事实、理性中,需要从道德智慧的角度审视道德情感的发生,在代际变迁的多元化时代用道德智慧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对立统一中实现平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弱势群体的拆迁户,在与政府、开发商悬殊的利益格局对弈中,"钉子户"有其特殊的个体原因,一是道德认识薄弱,存在攀比心理、观望从众心理、趋利求富心理;二是道德情感困惑,他们对弱势地位的困惑、对公平正义的失望,对积怨的发泄需求。文章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阐述"钉子户"的各种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表象,进而分析拆迁户各种道德行为的原因,并试图探讨和谐拆迁的伦理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道德概念与自然科学概念在认知上的不同特点入手,对大学生道德概念的认知状况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大学生在道德概念认知过程中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价值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的参与等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和特点:对道德基本概念的理解比较准确,但不同的概念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同;对道德概念的认知过程缺乏价值判断与善恶判断的参与;对道德概念的认知缺乏情感参与;道德认知往往与道德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相分离。针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道德态度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则、道德观念和道德现象稳固的内在心理倾向,它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倾向构成。道德态度具备社会性、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四个基本特征,具备社会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导向四个基本功能,具有影响道德判断和选择、影响道德行为方式两个主要作用。道德态度与道德价值观有所区别,但联系更为密切。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通常具有一致性,但二者的背离也比较常见。道德态度的形成要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其形成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强化与观察学习的交互作用,其影响的内部因素在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分化以及社会经验,外部因素在于父母、教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和社会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5.
社会怨恨主要表现为政治冷漠、大众舆论的"怨恨式批评"、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式"仇恨渲染"和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怨恨发泄"等。社会怨恨的道德心理原因主要是利益情境的畸变导致道德认知梗阻,人际交往焦虑、冷漠与对抗导致道德情感阻滞,"生存"与"实现"的双重压力导致道德需要压抑,价值系统的结构性断裂导致道德图式霉变。纾解社会怨恨的道德心理优化途径,既要凸显制度公平正义与培育主体正义美德以强化价值认同,又要塑造现代公民与构建政治文化共识以提升政治认同,还要实现利益格局合理化与利益满足更大化以增强利益认同。  相似文献   

6.
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人性能力与人性情感的区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的区分是李泽厚伦理学的基本要点;三个区分紧密联系着道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即道德的社会根源与道德的社会作用或效力;在现实具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作用过程中,作为道德心理形式的人性能力与具体的道德规范、善恶观念是无法分开的,外在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若想真正扎根、"在场"于人们的心灵,得到人们的"敬重",从而有效地"牵引"其道德理性意志,并激起人们那种作为主体间关系的人性情感,从而在社会中运行生效,则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应地调整转型,就此而言,李泽厚关于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的阐释,既是对道德的分类,更是在社会学的观察视角下对道德转型的揭示.  相似文献   

7.
道德内在理由是伯纳德·威廉斯思考道德实践问题所提出的主题之一。他通过道德内在理由的诠释旨在阐明,伦理经验在道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道德行为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动机,而是源于道德行为者的具体处境和心理状态。这种基于心理学视角探索道德实践问题的做法,不仅撼动了道德理想主义的统治,而且开启了研究道德实践问题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道德价值虚无化、道德理想世俗化、道德认知片面化、道德情感冷漠化、道德意志薄弱化、道德行为失范化。社会结构变革的冲击、文化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是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标准,以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为核心内容,加强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处理好传统道德信仰与时代要求的关系,关键在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化与内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怪圈一是"不平"与"不公"的循环--道德心理的怪圈;二是"遁规"与"从俗"的两难--道德行为的怪圈;三是"言教"与"身范"的背离--道德教育的怪圈;四是"道德"与"得道"的悖反--道德机制的怪圈.形成道德怪圈的原因是复杂的,走出道德怪圈的对策也应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所带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价值观念上的改变,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状况产生矛盾性心理特征,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已无法满足高校社会道德新关系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加强高校道德心理教育工作,优化道德心理教育环境,丰富道德心理教育方法,注重引导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开展全面系统道德心理教育,发挥道德心理的动力作用,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才能促使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全面发展,塑造新时期社会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