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显学”。程志华教授的《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的形上学之可能》是这一领域的一部力作。作者基于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分析,通过“内在诠释”的理路,将牟宗三哲学放在中、西、印哲学的宏大视野下,阐释了其“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建构,凸显了其对于传统儒学和西方哲学所具有的独到价值。因此,牟宗三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可以超过但不可绕过?”的一座理论“高节。  相似文献   

2.
《大唐秦王词话》重视空间叙事的展开,相对忽视时间的具体化,在空间转换过程中,突出了作为大唐国都的长安城的绝对政治地位,而且在叙事过程中采取“总叙——分叙”的叙事策略,这与三礼叙事以“惟王建国”为绝对中心引领全书间架、层层分级、从总到分的叙事程序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叙事结构体现了作者尤其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文人修订者在对《大唐秦王词话》斟酌损益过程中的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3.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12,32(1):50-62
"三而一成"用指中国人观念中处事的过程或成物的要素,只要是达至三次或三个的组合,就可以成功了。表现于史传、小说、戏曲等叙事的艺术,主要有"三复情节"、"三变节律"、"三极建构"、"三事话语"、"一事三结"等五种模式。五种模式各有典型,能够清楚地区别开来,但某些个案却可能同时具备不止一种模式的特征。"三而一成"诸模式是中国叙事艺术最合乎中国人审美理想的造型,同时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是中国古代叙事艺术广泛应用的情节模式和一个具体而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古代叙事艺术的典范,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第三条道路”作为一种理论,在思想史思潮中有其一定的位置;“第三条道路”作为对变化了的历史条件的反映,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同时,“第三条道路”的执政实践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应了左翼的主题,参与了历史运动的进程;最后,作为理论思潮的“第三条道路”不再流行后,其方针政策会以历史行动延续。  相似文献   

5.
《南柯太守传》的故事空间可以分成现实空间与梦境空间。在其叙事中,故事空间一方面作为“行为的地点”,承载着人物的各种活动,更与人物的活动一起构成场景,支撑起整篇小说的基本骨架,建构起叙事脉络;另一方面,其梦境空间以及现实空间中的蚁穴作为“行动着的地点”,在凸显小说的叙事意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小说所呈现出的基本时空特点便是空间维度的强化与时间维度的淡化,以及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诗学以历史叙事、文本、表述和话语为建构元素,批判性地考察历史及历史修撰的转义性、文本性、创造性、虚构性、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传统意义上的倡导客观元叙事的历史意识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颠覆。在这种“历史转向”的文学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异军突起,在对于外部传统及自身内部的双重“否定”中,建构了文学的精神价值要求与消费时尚的审美接受向度相“悖反”的统一,找寻到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握手言和”的第三种立场。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标志着这一重要的小说创作思潮思想上的日渐自觉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侨易行动还是侨易条件,都是在侨易主体的三重空间中产生、完成,其结果也必然在这三重空间中得以表现。因"侨"至"易"的行动,就是侨易主体通过三维空间的位移,而产生了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变迁。侨易行动的本身也是三重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侨易主体三重空间的变迁以及对变迁的阐释,都具有时间的一维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侨易主体此在的自由本质和与之相联系的选择,建构了超越侨易个别性和差异性的形而上的共同性。通过侨易,主体确立了自身此在的本质,证明了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三梦记》的结构在短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特点。该文通过一个核心叙事理念将无意义关联的三个叙事断片缀于一体的空间性结构模式,在早期短篇小说结构中极为少见。它的形成,与源于“天人合一”观念的“礼以三为成”的文化传统有潜在关系;又是对古代著作分门纂集体例的移植;并与先秦以来赋体的基本模式有关。后来的唐宋小说对此模式有一定的承袭与变化。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本分析法,探究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政治的内在特征。分析认为:吉登斯超越左与右、复兴社会民主主义、用伦理社会主义规训资本主义来建构的“第三条道路”政治是“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这种在超越中复兴则是“第三条道路”的鲜明“后社会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土“身体叙事”未涉及对“叙事”的自反性重构,但对“身体”之叙事功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与反思,这一偏重文化实践的功能性概念可视作身体叙事学的前理论形态。身体叙事学之建构被长期延搁,部分源自于学界对身体/叙事(学)两大元素间矛盾张力的漠视与无措。对“身体”与经典“叙事”的再概念化,是丹尼尔·潘代建构身体叙事学的基本路径。丹尼尔·潘代对“身体”的再概念化是通过历史化来达成的。其对“身体”的重释意在克服对象化“身体”的理论局限,进而将“身体”嵌入到身体叙事学的建构语序中。“叙事”(学)之重心落在形式运用而非故事元素上,这一倾向形成的内在原因在于,叙事学研究者并不知道如何去研究这些要素(如“身体”)。丹尼尔·潘代在批判性反思传统叙事学的基础上完成身体叙事学之重构,其理论兼顾“身体”“叙事”两个维面,是叙述之“是什么”(what)与“如何”(how)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在人文社会科学“叙事转向”影响下,叙事政策分析已发展为政策分析的重要方法,叙事被看作是影响政策过程与结果的核心手段。本文将这一方法引入德国绿党的对华政策分析,可梳理出该党十六年来的五类中国叙事:自由主义价值叙事、欧洲一体化叙事、落后国家叙事、全球挑战叙事和全球公平叙事。其中,前三类叙事占比51.1%,把中国建构为“竞争对手”;后两类叙事占比48.9%,把中国建构为“平等伙伴”与“合作对象”。两极分化的叙事分布充分反映了德国绿党的对华认知分裂。绿党以第二大党身份进入德国内阁,将直接影响德国新政府的对华决策。我国可依据德国绿党的“叙事分裂”有针对性地发出叙事声音,一方面运用叙事多元化策略与其展开国际叙事竞争,另一方面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和共同价值叙事进行话语联盟,推动该党从“价值观外交”转向“务实外交”。此外,德国绿党的执政党身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中德叙事合作资源,提升中德之间实现话语联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三梦记》的结构在短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特点。该文通过一个核心叙事理念将无意义关联的三个叙事断片缀于一体的空间性结构模式,在早期短篇小说结构中极为少见。它的形成,与源于“天人合一”观念的“礼以三为成”的文化传统有潜在关系;又是对古代著作分门纂集体例的移植;并与先秦以来赋体的基本模式有关。后来的唐宋小说对此模式有一定的承袭与变化。  相似文献   

13.
日本经济小说家城山三郎以1918年“米骚动”为切入点,在叙事表层堆砌各种历史文献,同时又通过倒叙、转换叙事视角、置换主人公等叙事策略,将史界早有定论的革命叙事改写为铃木商店掌柜——一代企业经营精英金子直吉的人生小传.这一改写凸显了作家的“重商主义”历史观,实则体现的是日本经济腾飞初期的社会价值观,也暗示了日本战前与战后国家发展策略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理论由于其凌厉激烈的反叛意识、解构意识与探究意识,在历史学界、哲学界以及文艺批评界引起广泛争议。尽管他的历史解释理论、历史叙事理论中的术语多非原创,但怀特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独创与贡献。其理论贡献之一在于建构了一个历史诗学理论的完整体系,贡献之二是以体系化理论对历史进行“去魅”的反思批判,贡献之三是成为当今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探讨并分析凤阳县小岗村推动“三社融合”社区治理创新行动的背景、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其优化对策。认 为遵循“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协商和社区营造为抓手”的操作原则,通过开展社区党建、社区协商和社区营造有机融合 (简称“三社融合”)的社区治理创新行动,建立“三社融合”的社区治理新机制,可以破解当前中国城乡社区治理实践中面临的 社区治理目标不系统、治理方式行政化、治理行动路径碎片化等问题;可以把城乡社区的党员、居民和社会组织等与社区发展 利益相关的“行动者”拉进社区治理实践中,在行动中推进居民的改变、党员的改变和社区的改变;可以实现维护社区稳定和谐 和激发社区内生活力的有机统一,加快推进中国的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足以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中国文化经历几千年逐步形成、确立、巩固并为人们普遍认同、自觉遵守、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和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和建构的民族精神,是“第三极文化”最重要的内涵.“第三极文化”的首要目标是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进一步梳理、总结、提炼、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重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会通”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及各种文化,实现自我“超胜”和整体“超胜”,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立足“伦理三分”并在辩证分析康德“德性论”的基础上,超越康德“两个世界”论的局限和麦金泰尔观点的西方想象,以“公共道德空间”的开拓为目标,以“实践与三个世界”的形成为旨归并在建构“新德性论”的过程中人类完全有可能推进自身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欧美社会民主党纷纷走上历史舞台,第三条道路的理论逐渐运用于社会实践,并且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第三条道路理论是顺着“批判式解构——整合式建构——实践式完善”这样的路径建立起来的。梳理第三条道路的理论研究方法,明确他理论建构的路径,对于把握其理论实质,进而运用于指导社会实践,促进人类适应社会变化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以及指导我们的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五四”运动时期与改革开放后女性作家的比较分析,阐释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女性作家叙事声音的转变和发展。认为其转变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女性作家叙事声音的中心从追求社会的认同和男女平等的权利转变为对自身特性的关注;第二,女性作家在叙事时,有意识的突破传统男性观念,开始冷静客观地建构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三,女性作家的叙事声音中加入了大量的“身体”内容并与女性的特殊心理相结合,形成了对女性的全方位描述。  相似文献   

20.
作者曾撰文提倡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特别关注"三而一成"为中国人文重要度数,在古代文学叙事中表现为"三事话语"、"三复情节"、"三变节律"、"三极建构"等。文章应用这一理论揭示鲁迅小说承古代数理传统,既"三而一成",又"错综其数",变化创新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与鲁迅早年经历特别是整理研究古典小说有关,而现代文学家受古代数理传统影响者应该不止鲁迅一人;换言之,现代文学的数理批评是能够成立和深入开展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