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框架型媒介置于城市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从城市空间与框架媒介的关系、框架媒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框架媒介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传播学的解读。探讨了在城市空间信息传播中框架媒介的定位、属性及核心功能,表明了其作为城市空间的传播载体所体现出的“分众传播”的延伸建构;重点分析了框架媒介“固定-强调”的传播模式及其“强链接”复合动力系统的传播优势,即两者均体现出了框架媒介灵活化的拓展应用功能;解读了框架媒介对受众、社会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影响力,即促进了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史和变迁史。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叠加的过程。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媒介化及媒介文化化等三方面入手,弄清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当今媒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将框架媒介置于城市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从城市空间与框架媒介的关系、框架媒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框架媒介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传播学解读。框架媒介在城市空间信息传播中定位于城市公共空间,其属性是城市"静止"空间的及时传播,其核心功能是"分众传播"的构建与延伸。框架媒介具有"固定—强调"的传播模式及其"强链接"复合动力系统的传播优势,两者均体现出框架媒介灵活化的拓展应用功能。框架媒介对受众、社会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影响力,促进了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当代视觉逐渐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走向跨媒介传播的新阶段。该阶段呈现的范式创新、信息重构、传播多元化、跨界融合等新特征,表现了对传统媒介表达形式的传承与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媒介表达的技术化、媒介界面的交互化、信息传播的互补化、视觉传播的消费化、用户参与的大众化等诸多动力模式共同构成了视觉跨媒介传播的驱动力,也成为视觉传播探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传播中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先后出现了纸媒型人际传播、电信型人际传播和网络型人际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网络型人际传播逐渐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融合带给人们关于社会、组织及自我的全新认识,使得媒介性人际传播的虚拟认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本文着重探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化,纸媒、电信和网络等媒介性人际传播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虚拟认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技术与媒介制度的关系上,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都失之片面。由于媒介技术的演化,媒介政策会随之调整。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媒介形态演化出来,加剧了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竞争,成为媒介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之一。新媒介的出现使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的生产、传播和过滤成本发生改变,也能够影响到媒介的制度安排。由于媒介技术的进步,国际和国内这两种制度体系的比较与交流变得更为明希和迅速,其溢出效应同样会影响到媒介制度变迁。从长远来看,人们有理由对媒介新技术与社会民主之间的关系保持  相似文献   

7.
从媒介形态变化看媒介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 ,人类经历了三次大的媒介形态变革 :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以及现在尚未完全定型的数字媒介 ,口头传播—书面语言—电磁波语言—数字语言 ,是这几场革命的主要催化剂 ,正是它们带来了人类传播史上的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印刷媒介扩大了信息接收的时空范围 ;电子媒介以可视可感的形式传播信息 ,强化了人们对图形信息的接受能力 ;数字媒介几乎改写了传播的全部面目 ,网络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之一 ,对社会经济、文化都可能发生深远的影响。当前 ,我们正处于这种媒介并存的混合媒介时代 ,媒介文化也因此带上了“混合媒介文化”的特征 ,而且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8.
试论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及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的特点,如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具有对象性、双向互动性、兼容性、科技性和经济性.提出了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通过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可实现信息的全社会共享,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9.
模因理论重点强调了文化在传播中的"变异、进化",突出文化的变异性特点。从口语传播、拼音文字、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和网络等媒介形式,总是随着满足社会文化传播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异。文化模因是通过保存、模仿的方式得到辐射性传播,而媒介是文化得以扩大传播的载体工具。编辑通过构建各种符号模式,创造出新媒介,从根本上推动着媒介的传播、变异和进化,为传播"大文化"提供必要的承载工具。  相似文献   

10.
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与传播学的“空间转向”促成了传播地理学的兴起。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媒介与空间及其互动可被视为传播地理研究的学理起点和核心范畴。当媒介被理解为介质、管道与关系,以及空间被理解为实体、实践与社会关系时,物质性、表象叙述与关系建构成为融通传播与地理的内部动因。空间衍生出地方,媒介衍生出景观,媒介、空间、景观、地方划定了传播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域:空间中的媒介与媒介中的空间、空间中的景观与景观中的空间、地方中的媒介与媒介中的地方、地方中的景观与景观中的地方,构成传播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象限。  相似文献   

11.
基于媒介融合视角阐明提升统战文化传播效度的实施之维。从媒介多元化削弱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中心性"、弱化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流性"、降低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稳定性"、减少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权威性"等方面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挑战,进一步阐述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优化传播内容,实现信息登载与阅读的"零时差";消除时空限制,拓宽信息传播与影响的覆盖面;创新阅读体验,提升受众的信息获取质量;顺应发展需求,提高统战文化工作的效果等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统战文化工作新思维培育、统战文化工作队伍新媒介素养培养、统战文化工作载体创新、统战文化工作媒介生态环境优化等路径,以有效提升媒体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传播效度。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给体育新闻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语境,其传播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分析了媒介融合与体育新闻信息的关系,重点阐述了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布和消费出现的新变化,通过分析新变化从而达到对新传播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3.
“真实性”是媒介传播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当前学界和业界许多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结合媒介传播的特性,从三个方面对媒介传播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从纸质媒介的式微到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的兴起,社会主导媒介的表达形式开始从文字符号向图像符号转变,形成了媒介环境的图像化趋势。从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传播现状来看,其创造性转化与活态化传承有融入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也有融入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可能性。未来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想要突破现有传播困境,则要坚持以图像符号传播为核心、以数字媒介传播为主导、以大众文化传播为导向;通过传统民间游戏资源的资本化、产品化,打造文化产业链,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活态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由、秩序和正义是媒介传播的基本价值.其中,媒介自由和媒介秩序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我们应当依据媒介传播的现实在媒介自由和媒介秩序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关系,而媒介正义正是这种张力关系,通过它,可以实现媒介自由与媒介秩序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传播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6.
人是天生的传播动物,也是最善于利用媒介的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传播人。只不过,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传播的权力与责任以及传播的权利与义务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垄断了传播权,另一部分人则被剥夺了传播权,日渐沦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传播主体的全面回归创造了条件;而到了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有条件成为集传、受于一体的电子媒介人。电子媒介人的全面崛起,打破了过去那种大众传播媒介一统天下的传播格局,也使普通大众作为传播主体的意识开始觉醒。数字时代的电子媒介人不仅成为新的认识主体,也成为新的实践主体;不仅成为新的生产劳动实践主体,也成为新的社会交往实践主体和新的伦理实践主体。作为新的传播主体,以电子媒介人身份生存的社会公民的主体觉醒及其主体地位的回归,使传播素养的自觉提升成为每个人的人生课题;而要使数字环境下新的传播道德构建成为每一个传播主体的伦理自觉,就必须重视传育这一事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国际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问题,实现国内媒介在国际网络环境中的话语权,结合传播学原理,在分析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当下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引导路径:创新传播内容、完善网络领导体制、搭建社会化平台、巧用精英人物和监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是典型的跨文化传播,它连接东方和西方,由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共同构筑而成。媒介是丝绸之路交往的载体,它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本文置丝绸之路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通过描绘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中媒介形态变化的历史图景,试图审视其时间偏向媒介式微和空间偏向媒介崛起的过程,并挖掘媒介形态消长对于传播机制的影响,从而梳理出媒介形态转向与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流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融媒时代的网络传播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经过研究蒙古族、藏族、苗族和维吾尔族四个少数民族的网络传播现状,发现少数民族均已运用多种数字化社会媒介工具,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融合传播民族文化。本文认为媒介组织和媒介从业者要科学运作数字化媒介的长期记忆与核心记忆,尽量避免媒介的记忆遗失才能重新建构民族文化符号,实现民族文化的基因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结合媒介化社会与风险社会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媒介化风险社会的基本内涵,指出我国媒介化风险社会的变迁过程促进了我国危机传播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媒介化风险社会的持续发展,危机传播环境将面临利益相关者压力日益多元,传播客体网络化趋势,信息短缺和信息泛滥两难,舆论引导与控制成本加大,谣言噪音与次生风险严重,危机传播从区域走向全球等六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