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汫。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逐梦、圆梦,在寻常生活中,与中国百姓共享开放带来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阿盟助理秘书长海法阁下, 各位代表, 很高兴同阿拉伯各国和阿盟秘书处的代表们在线上相聚,共同出席第九届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外交部,对与会的各位阿拉伯朋友和中方同事表示热烈欢迎,对阿盟秘书处等为筹备本次会议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是中阿文明交流互鉴、深化友好关系的重要对话平台,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本届研讨会将聚焦"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中阿文明交流"主题,继续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彼此社会、经济发展,为世界文明进步注入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伊斯兰文明遭遇复杂多样的内忧外患,在诸多方面出现失衡,陷入了严重的思想危机。重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当代伊斯兰文明体系,是当前伊斯兰世界面临的时代重任。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兴起表明,伊斯兰世界已开始反思伊斯兰文明的危机,通过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变革,探索适合自身传统与现实的发展道路,进而实现伊斯兰文明体系的理论重建。尽管当代伊斯兰文明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但其倡导对话包容、崇尚和平中道的核心价值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在未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伊斯兰文明做出新的建树和贡献依然可期。  相似文献   

4.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五通"之一,旨在通过民间交往与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与沿线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往来,深化了解,增进友谊,促进文明对话,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中国与伊斯兰国家间的"民心相通"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现实动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双方的"民心相通"带来了新的机遇,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要求。中国与伊斯兰国家间"民心相通"的现状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伊斯兰国家间的"民心相通",深化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交流与互鉴,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文明交往工程,需要深入研究,总结经验,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确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交往方略。  相似文献   

5.
国家主席习近平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开幕式.  相似文献   

6.
文明对话是当今世界全球化时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崭新的学术论域,也是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群体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和睦相处的一种人文精神和学术实践;文明对话的提出,是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拨正与回应。近10年来,回儒对话作为文明对话论域中的重要学术论题,已在中国学术语境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回儒群体及其思想贡献的总结与回顾,是为了更好地阐发其宝贵的历史学价值及其时代意义,为建设和谐美好的世界提供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经验的精神资源和人文参照。因此,回儒对话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将是持久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明确要求不断持续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的发展和转化,提出了关于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的著名论断。高校学生党建在以新载体为依托的基础下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主题党日活动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可操作性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在他的《爱欲与文明》一书中,在继承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批判了他的理论,并且提出了"非压抑性文明"。他对弗洛伊德的发展在于论证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历史本性,引入了"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这两个术语,而批判则在于认为弗洛伊德"非压抑性本能是不可能存在"的论断是不合理的,只要能够推翻操作原则,实现"性欲向爱欲的升华",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建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略说甲骨文     
2019年11月1日,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祝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正吸引着众多观众,以致延长展期至2020年1月,成为跨年度的大展。  相似文献   

10.
梁凤莲 《城市观察》2014,34(6):54-60
对于广东而言,国家推出"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是一个使得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绝佳时机,它意味着与"海上丝路"有关的城市有机会进入新的体系,去担当推动贸易发展、启动文化交流的重任,如何实现这样的宏伟蓝图,必须分步骤循序渐进,从历史入手,以利益互惠为核心,以文化传播为抓手,发挥海上丝路从"纽带"、"平台"到"框架"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旭  侯爱萍 《现代交际》2023,(1):44-51+122
全人类共同价值承载着全人类的共同道义、理想追求和崇高事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成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路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潮流,彰显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超越西方的“普世价值”,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阿文明交往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形成"官民并举"的一种基本交往态势,在各个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方式,并呈现出不同交往内涵与特征;伊斯兰文明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1."9·11"事件使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因受连坐而声名狼藉,伊斯兰文明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2.美国借"大中东民主改造"之名进行的文化改造,加重了伊斯兰世界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的程度,伊斯兰文明面临如何与怎样融入全球化的现实困境、3.目前发生的这场内生型的阿拉伯民主运动,实为阿拉伯民族从清真寺走向广场来集体表达民主诉求之举,凸显出伊斯兰文明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自觉意识;为进一步推进中阿文明交往,双方应进一步加强认知、增进理解与沟通,警惕并应对美国互联网外交带来的新挑战,将宗教交流作为深化中阿文明交往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文明对话是当今世界全球化时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崭新的学术论域,也是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群体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和睦相处的一种人文精神和学术实践;文明对话的提出,是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拨正与回应。近10年来,回儒对话作为文明对话论域中的重要学术论题,已在中国学术语境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回儒群体及其思想贡献的总结与回顾,是为了更好地阐发其宝贵的历史学价值及其时代意义,为建设和谐美好的世界提供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经验的精神资源和人文参照。因此,回儒对话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将是持久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关系。作为一种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的提出符合现代文本理论的发展方向,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互文性最早用于文学领域的研究,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它的提出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因为根据互文性的概念,翻译本身也是一种互文性活动。本文拟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研究,通过互文性与翻译之间关系的探讨,分析互文性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应用,进而从互文性角度探究如何更好地完成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实现英语新闻标题汉译的传神达意。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联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面临着来自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做出构建对话协商的政治共同体、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合作共赢的经济共同体、交流互鉴的文化共同体、绿色低碳的生态共同体的倡导与应对,争取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以语言为基础。语言相通是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首要前提。建设"一带一路",语言必须先行。回归语言的工具属性,高职院校凭借以应用为目的外语培养模式,在语言建设中的角色不可忽视。在强大的语言需求之下,推广外语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山东省高职院校开设语种的情况以及精品资源立项的情况表明,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通用语言阿拉伯语、俄语等语种的院校偏少,课程建设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7.
公元7世纪到13世纪,中阿两大文明同处于世界文明的顶端.在长达数百年间,中阿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频繁交往,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两大不同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唐宋时期中阿文明的交往,不仅在中阿关系史和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这种交往对今天中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及对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都有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全球化的视角和世界历史的视野,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亚洲与非洲间的印度洋,并将其喻为"亚非地中海",将其视作一片海洋空间、跨国空间,视作一个交流的十字路口和一座不同文明间的桥梁。而"亚非地中海"上那些进行商业流与资金流的港口和城市网络,则构成了经济霸权的矩阵,并在"全球本土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的共存体现了相互竞争的同时性,地区和全球之间普世化和特殊化趋势的相互渗透。本文通过对《中等城市和城市网络》、《亚洲港口城市(公元1600-1800年)》、《亚洲的地中海》三部著作的阐述,详解了关于"亚非地中海"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公元7世纪到13世纪,中阿两大文明同处于世界文明的顶端。在长达数百年间,中阿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频繁交往,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两大不同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唐宋时期中阿文明的交往,不仅在中阿关系史和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这种交往对今天中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及对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都有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观察》2013,(4):192-192,F0002
为传承海上丝路文化,擦亮广州作为海上丝路发祥地的城市名片,推动广州海上丝路文化品牌与对外交流紧密结合,进一步放大广州文化的国际传播效应,为广州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更大发展再赢先机,应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馆、斯里兰卡文化艺术部和阿曼商会的邀请,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城市观察杂志社组成了以广州市委副秘书长周德平为团长的海上丝路学术代表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