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进而点明和合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生存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合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中国文化特色鲜明的概念,代表着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精华。和合管理是西方管理思想百年演进所昭示的必然结论,是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共同趋向,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精华实践价值的典型体现,更为当今复杂多变环境下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可以成为构建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和合管理是传统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合目标观是传统和合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礼运大同"是和合管理的社会性目标,"富民安人"是和合管理的人文性目标,二者的和合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管理思想中的和合目标的完整图景,对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和合管理是传统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合目标观是传统和舍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礼运大同”是和合管理的社会性目标,“富民安人”是和合管理的人文性目标,二者的和合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管理思想中的和合目标的完整图景,对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群体性,人是具有伦理道德自觉的能动的个体角色。这种人文精神使得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明史中最重视人间道义秩序与天人关系和谐的文化。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特质,刚健自强与厚德载物是中国的民族精神,道德自我完善是中国人文精神蕴涵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中的天下情结、人文关怀与和合哲学是一种和平与融合的文化,对今日中国认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致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缔造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平外交是中国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重要思想文化根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弘扬可以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孔子义利和合思想主要体现在义以生利、义利相谐与义以为上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三重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纵深研究,亟待从孔子义利和合思想中抉取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7.
经典的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强调以制度、标准为核心进行资源配置,忽视人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性,该理论在我国以人为本背景下的适应性日益受到质疑。同经典财务管理理论不同,豫商文化强调以“和合”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在企业改进管理方式、提升整体价值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传统豫商文化“和合”的典型特征蕴含着柔性财务管理思想,即传统豫商文化是柔性财务管理的根源。了解典型豫商的柔性财务管理实践有助于提高传统文化自信,增强传统商业文化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融突和合、化解矛盾、张扬个性、创造新生之特征。因此以和合思想发展中国设计文化符合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背景、新发展观和发展规律。和合思想可以作为发展中国设计文化的方法论,以和合的时空结构思想来指导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化解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中国本土设计文化与全球设计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实现中西设计文化差异的协调与传统设计文化的现代转换,为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作出最优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需要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市场经济活力的契合、需要文化引领下的普遍社会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支持以及需要中国人共有的精神信仰、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诸多思想资源值得传承,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值得挖掘。建议通过继承发展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传承创新系统思想和发扬光大包容精神等措施,以谋求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到底有没有管理学,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没有管理学,更谈不上有企业管理学,在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诞生过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中国式管理学,其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学"、"民本"和"和谐"等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孔子继承先王之道,开创万世之学,功盖尧舜;孟子一生弘扬儒学。孔孟儒学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历经艰难险阻而傲然挺立。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爱国爱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崇尚和谐的民族精神。孔孟儒学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弘扬传统孔孟儒学对寻找民族精神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铸造“和谐”思想、引领“和谐”建设的坚强后盾。合并高校创建和谐校园,尤其需要加强良好大学精神的冶铸。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的精神,平等协作与和而不同的精神,依法治校与人文关怀的精神,学术自由与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和谐校园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3.
对创作主体心术情性的陶冶与培育,是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主旨,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国儒家的心性义理之学固然有其封建性和保守性,但在摒弃了传统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的种种僵化、保守、反动的糟粕之后,还是有其现代价值和积极意义的。儒家仁德、仁政的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仁爱、诚信、忠厚、朴实、节俭、勤劳、清廉等等高尚品德,是守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家园。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社会上物欲横流、唯科学主义盛行、人文精神滑坡以至缺失的今天,其越发显现出不可磨灭的光华。  相似文献   

14.
美属于艺术的范畴 ,善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人是在由道德而艺术 ,向善致美 ,尽善尽美的过程中成就和谐艺术人生的。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里 ,儒家传统中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乐教思想 ,对中国全整的艺术精神做出了应有贡献。徐复观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中 ,认为道家思想在魏晋以后主导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之观点是有其片面性的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文化理论创新、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体系创新的理念。“保护-继承-创新-弘扬”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谦恭礼让 ,是群体和谐所要求的重要德行。在道德实践中 ,以义为上 ,见利思义 ,公利为重 ,具有普遍意义。体现着中国思想家对道德主体性的深刻理解 ,体现着儒家所说的“得众动天”、“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在中国古代的伦理纲常中 ,天下为公 ,爱国如家集中体现在公忠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上 ,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中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色窗口,中原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弘扬其自身所承载的厚重中原文化精神。本文结合中原文化精神的浓厚历史底蕴,紧扣"和谐社会"的民族宏伟建设规划,围绕"中原崛起"的时代主题,以积极服务于"文化河南、和谐中原"为崇高使命,联系21世纪的全球化发展特点,从21世纪中原文化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中原武术的整体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支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是中华民族古老而绵延久远的社会文化理念.作为中国人民理想的社会模式,和谐社会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际关系的融洽,重在人文精神的养成,涉及到社会生活、社会阶层、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等很多方面.从文化建设的视野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牵引包括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品质、开展经常性的系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城市精神和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志愿精神既包容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又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借鉴地吸收了西方现代志愿部分运行方式,其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和弘扬志愿精神,这既要立足于我国国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志愿服务活动,又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使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承和发展儒学是中国文化推陈出新的必由之路。要吸收借鉴儒学,就必须深刻而准确地把握儒学。先秦儒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人本精神、和合精神、自强精神三大方面。这些精神对于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