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论坛》2012,(10):54-57
作家小说描绘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眼前渐渐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山谷轮廓,两边绵亘着圆丘状起伏的,看上去令人愁郁忧伤的低矮山峰,黑黝黝的山色鲜明地映衬着瓷青色的茫茫夜空。视线被不可抗拒地引向山谷的正前方,就在那里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山峰,在月光的朗照下闪烁出烟烟的辉光。"藏民转山圣地当地藏民转山通常从白转经堂出发,途经飞来寺下澜沧江,过铁索桥抵达雍宗朝拜神迹,  相似文献   

2.
正由本人主持的一项课题,叫"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2014年,应学术委员会"要实地拍摄藏族群众转山转湖实况"的要求,趁马年是藏族转山之年,课题组按计划对藏族等广大信众的转山祭祀活动进行了调研和拍摄。课题组历时六十多天,行程二万多公里,共考察了大小十几座山、十多条江河源头和多个湖泊,以及13座藏传佛教寺院。其中重点调研和拍摄了珠穆朗玛、冈仁波齐、阿尼玛卿、尕朵觉沃、杂日、墨尔多等有代表性神山的转山状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3.
西藏问题的核心是社会局势的稳定、维护祖国的统一,而其关键在于"凝聚人心",增进藏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无论从学理上还是历史上来说,文化认同都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由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世界极端民族主义在藏区的渗透,达赖集团竭力推行的文化分裂主义,以及发达西方国家推动的意识形态颠覆,都严重地销蚀着藏民的文化认同,因而文化认同危机是当前藏民国家认同中的主要问题。由此,促进西藏群众之国家认同的关键,即加强对藏民进行国家认同的教育和培育,加强我国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坚持同达赖集团进行文化意识形态的斗争,以及加强对西藏群众开展公民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秋天,贝莉跟随藏族僧人才旺仁增去转山,跋山涉水,徒步六天,终于完成了绕转阿尼玛卿雪山的朝圣之旅。结束旅程后,她不是回家,而是去了青海果洛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红科寺。在那里,她"隐居"一个多月,回来给我带了件礼物——这部转山记的初稿。  相似文献   

5.
从藏族走向回族的穆斯林——来自卡力岗地区的田野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地区的穆斯林,是一支原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在二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中,这里的部分藏民改信了伊斯兰教,进而演变为回族。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呢?通过对该地区德恒隆乡德一村的实地调查,了解了当地流传着的传说,奇特的习俗。本文对卡力岗地区部分藏民演变为回民的原因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6.
很早就想去甘肃的拉卜楞寺。经朋友介绍得知,拉卜楞寺在正月十三晒大佛,我抱着赶热闹的心思于正月十二晚连忙从北京飞到兰州,让人连夜从机场接走,一直送到临夏。 第二天一早从临夏又飞奔夏河。路上看到许多步行的藏民,正在赶往拉卜楞寺,参加法会活动。用徒步行走来朝拜大佛与我用飞机、汽车来朝拜明显存在着一种速度的差别,但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似乎说明:速度越快,高佛越远。 我和一些藏民一样,守在存放大佛唐卡的大殿前,据说所晒的大佛就是从这里被请出的。随着时间的临近,一些藏民在整理着自己的节日盛装,并帮助孩子重新系腰带,还在大殿前的石板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初十年前后,在甘南藏区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拉卜楞事件",笔者发现,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可命题为"甘边藏民请愿书"的宣侠父手稿原件,为研究宣侠父与"拉卜楞事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煨桑作为藏族文化习俗,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云南藏区在煨桑材料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多样性,煨桑仪式差异明显,并不断演化.藏民对煨桑材料的选用,以其功用为原则,同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煨桑植物的采集还遵循了生态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12,(7):27-28
<正>连日来的阴雨天气,使得位于高寒山区的吉云村显得更加宁静。在通往该村五组的公路上,几名村民在有说有笑地行走。他们的笑声,在山谷间听得格外清晰。这是今年初春记者进入这个小山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幕。他们讲着当地  相似文献   

10.
张翔 《民族论坛》2007,(5):49-49
<正>在我走川藏路的时候,我曾路过丹巴境内的一个不知名的村落,在连接那个村落的碎石公路旁,有一家叫“散客之家”的客栈,我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晚上。"客栈的老板就是村里人,远远地,他就微笑着迎上来,帮我卸下肩上的背包。那一脸藏民特有的憨实笑容,让他看上去并不像一个生意人,迎面而来的是久识至交的温暖气息,仿佛我是一个特来赴宴的老友,再或是重归故乡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画语辑录     
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这里缺少一个山峰,便加上一个山峰;那里该删去一堆乱石,就删去一堆乱石;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  相似文献   

12.
天上的洛塔     
向启军 《民族论坛》2007,(11):39-39
<正>去洛塔,汽车在四月的细雨中前行。先是在一道弯长的沟谷里走。阴霾的天气中,山谷间的草树已经泛出大绿,偶有岩坎上的桃花抑或是映山红,灼灼地开得灿烂。更有东块西块的油菜地,又是一色地绚烂金黄。颠簸地走着,车窗外闪动的色彩像音乐中的演奏那样不断地变换,眼目很舒服。而山野其实是安静、丰满而温柔的,所以舒  相似文献   

13.
林旭 《民族论坛》2005,(1):18-19
每年7月10日开始的转山节,是一年中羌族人家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羌家男女老幼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脚腕上的铜铃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在山水之间汇成一缕缕欢快的彩云,浪漫而又深情。然而,今年的转山节,对居住在叠溪海子周围10多个羌寨的羌人来说,还是难得完全高兴,3年前  相似文献   

14.
转神山     
神山文·图/成卫东“神山”———岗仁布钦,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714米,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千百年来关于她的神奇故事和传说征服了无数信教群众。每年到这里朝圣转山旅游的中外信徒成千上万,虔诚的信徒则不远万里叩着长头,长达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来朝拜神山...  相似文献   

15.
这是著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上个世纪30年代在云南怒江边拍摄的朝圣者的照片。当年洛克在路上遇到的这群来自藏东地区的人,手里拄着长长的竹棍,面对镜头,流露出纯净而羞涩的微笑。今天我们的摄影师在去往察瓦龙的路上,遇到的也是这样一群去转山的信徒(见本期第19页)。同样的神情,同样的旅途,都在叙述着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奢侈的月光     
吴端 《民族论坛》2010,(8):11-12
<正>作为一座"非著名"山峰,三省坡的名气在湖南并不大。如果放到全国,相信知道它的人并不多。当家在三省坡脚下的上岩村村支书杨献光带着羞涩而略显得意的笑容对我说起他年轻时在山顶唱歌,"能把三省的姑娘都唱上来"的自豪和惬意时,我也跟着他笑得乐不可支。不过,三省坡对于我来说却不是唱情歌这么简单,对这座山,我心存敬畏和向往。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特立独行的文化存在,这座并不是特别雄伟壮观的山成了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侗族人  相似文献   

17.
乌云急走的天幕下,一片片黄熟的稻海,一片片黄绿相间的草烟;水泥晒场上,身穿"三叠水"式民族服装的农妇与着对襟短衣的汉子们,正在暴雨袭来之前匆忙地拢盖场上的稻穗;杞麓湖畔,红旗湖旁,年愈花甲的老人正用筝器捕鱼;不时地,一对对青年男女在河岸上赶着三四百只雏鸭,从上游漂来;放眼眺望,连成一片的数百间瓦房顶上,天线林立,公路上摩托车、拖拉机打破了田园的静谧……这是中秋时节,我到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地——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采风时看到的景象.  相似文献   

18.
一、嘉绒的来历嘉绒藏族的先民远在西汉就分布于今四川省阿坝州东部的汶川、茂汶;西部的金川、丹巴;北部的黑水、马尔康;南部的雅安等地。分布范围比今天的嘉绒藏族居住地略为辽阔一些。在这些地区的东部和北部蜿蜓着巴颜喀拉山的支脉岷山山脉,中部和南部是邛崃山脉,其山峰海拔均在四千公尺以上,山脚和山腰为茂密的森林覆盖,山间奔腾  相似文献   

19.
色齐拉山下,有一条几十里长的山谷—鲁郎谷,这条山谷里,森林密布,零零散散地居住着百来户藏族农牧民。自从川藏公路通草后,这里新建起过往人员的食宿站,鲁郎谷才逐渐改变了过去的冷落状况。一九六四年春天,西藏部队某部的一支三十来人的运输队,到鲁郎谷来开垦林简空地,开荒生产,山谷里又多了一批新居民。 运输队的家安在小学校旁边,新来的邻居很快就和孩子们建立了友靛。 战士们开荒生产任务很重,但是,从队长、指导员到全体战士,握常在想:能抬孩子们做点什么事情呢?一次,队里的助理军医徐亮熙到部队领导机关去开会,路过林芝,便在新华书店买…  相似文献   

20.
正"水怪来了"贾登峪是一处山谷盆地,作为进入喀纳斯景区的咽喉要道,自然是会吸引众多游客在此下榻。吃过晚饭,我们一行六七个人出来溜达消食儿。风裹挟着尘土和新鲜的马粪味道扑面而来,路边有一个栅栏围拢起来的骑马场,不少游客在内策马驰骋,体味"马背上民族"的生活情景。我们一行爬上一个小山坡,驻足眺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