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现今羌族人大都有汉姓、汉名,这是羌汉人民长期交往的结果,在历史上,羌人却有自己独特的姓和名。在古代,羌人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节”,“节”是由血统关系组成的集团,含有亲戚、家庭的意思,“节”,其实就是氏族。《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着  相似文献   

2.
正由本人主持的一项课题,叫"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2014年,应学术委员会"要实地拍摄藏族群众转山转湖实况"的要求,趁马年是藏族转山之年,课题组按计划对藏族等广大信众的转山祭祀活动进行了调研和拍摄。课题组历时六十多天,行程二万多公里,共考察了大小十几座山、十多条江河源头和多个湖泊,以及13座藏传佛教寺院。其中重点调研和拍摄了珠穆朗玛、冈仁波齐、阿尼玛卿、尕朵觉沃、杂日、墨尔多等有代表性神山的转山状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3.
羌语濒危的原因透视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语已步入了濒危语言的行列,其原因主要有:羌语语音差异明显,羌语词汇创生能力不足,羌文字长期缺失以及交际功能较弱,羌民的民族自卑心理和居住模式影响了羌语的生存空间.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羌语,应利用羌文字大力加强羌文学(羌歌)的整理与创作;以学校为主要阵地扎实推进羌语文教育;在政府支持下多措施营造羌语发展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秋天,贝莉跟随藏族僧人才旺仁增去转山,跋山涉水,徒步六天,终于完成了绕转阿尼玛卿雪山的朝圣之旅。结束旅程后,她不是回家,而是去了青海果洛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红科寺。在那里,她"隐居"一个多月,回来给我带了件礼物——这部转山记的初稿。  相似文献   

5.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3,4(1):94-94
2012年11月10日,“灾难与发展:羌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二届灾难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此次会议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共同筹办。研讨会紧紧围绕“灾难与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程玲俐  张善云  吴铀生  侯燕 《民族学刊》2012,3(5):75-78,95-96
羌族地区的中草药资源是羌民族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潜在优势,羌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诊病治病临床经验,有独具特色的羌医羌药。羌族医药虽散见于民间,在羌民族种族延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羌族医药必须加大投入,走产业化道路,并依托医药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产业,促进羌医药文化的传承,这些措施对羌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扬羌医药文化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石硕 《民族研究》2007,(2):97-103
据《后汉书·西羌传》载,羌人是秦献公时代由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附落而南"进入川西高原的,故历史上存在于青衣江流域的"青衣羌"应属羌人向南流布的一支.但因史籍对青衣羌的记载极为简略、模糊,目前学界对其具体面貌所知甚少.本文以新挖掘的史料线索着重探讨了汉代以前青衣羌的活动踪迹,发现青衣羌出现于青衣江流域的历史甚早,至少在秦灭蜀以前并曾一度在当地建立"青衣羌国".文章认为青衣羌进入青衣江流域的时间很可能在秦献公以前,这对理解羌人南下进入藏彝走廊的时间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正> 羌氐戎的起源及其关系古代羌人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民族。早在古老的甲骨卜辞即甲骨文上就有了记载。甲骨文上的羌方是指羌人方国而言的。羌方即羌人部落的代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12,(10):54-57
作家小说描绘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眼前渐渐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山谷轮廓,两边绵亘着圆丘状起伏的,看上去令人愁郁忧伤的低矮山峰,黑黝黝的山色鲜明地映衬着瓷青色的茫茫夜空。视线被不可抗拒地引向山谷的正前方,就在那里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山峰,在月光的朗照下闪烁出烟烟的辉光。"藏民转山圣地当地藏民转山通常从白转经堂出发,途经飞来寺下澜沧江,过铁索桥抵达雍宗朝拜神迹,  相似文献   

10.
汉文史籍记载中的古羌人种属繁多,后人关于其起源的研究多以“西方牧羊人也”之表意为基调.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羌”记音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对比“羌”(())在汉、藏文中的含义和变化,认为象形文字甲骨文之“羌”在与青藏高原南下族群接触后被用来记音,后世史家在研究过程中则忽略了这一可能性.而古藏文中的“羌”(())即现代藏文的“仓”(()),意为“骨系血亲氏族”,不仅揭示了古羌人的渊源,还原了古羌人社会早期的发展状况,还在客观上解释了羌人何以种属繁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12,(19):54-57
<正>作家小说描绘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眼前渐渐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山谷轮廓,两边绵亘着圆丘状起伏的,看上去令人愁郁忧伤的低矮山峰,黑黝黝的山色鲜明地映衬着瓷青色的茫茫夜空。视线被不可抗拒地引向山谷的正前方,就在那里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山峰,在月光的朗照下闪烁出烟烟的辉光。"藏民转山圣地当地藏民转山通常从白转经堂出发,途经飞来寺下澜沧江,过铁索桥抵达雍宗朝拜神迹,并获  相似文献   

12.
何誉杰 《民族论坛》2007,12(2):50-51
羌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旅游价值,在旅游开发中应突出其古老性的特点;结合汉藏文化,拓展羌文化的地缘和精神的边界;捕捉现代人精神层面“游”的实质,用羌文化的初始流浪性突出个性;放大羌文化的具体承载形式,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利用现代化营销策略,全方位地宣传羌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13,4(2):2-F0002
2012-11-10“灾难与发展:羌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二届灾难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四川省社科规划评奖办公室黄兵主任、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沙马拉毅教授、羌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冉光荣教授、西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处长刘兴全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学术年会及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张世均 《民族学刊》2013,4(1):79-86,121-125
2011年,我国羌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出以下的特点:重视对羌学研究中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重视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重视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突出羌文化的研究与其他问题的研究并重等。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对羌学研究中微观研究较多,宏观研究较少;对羌学中的文化、宗教、艺术研究较多,对羌学中的文学、法律、历史研究较少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周毓华  孙婷婷 《民族学刊》2011,2(6):39-46,101
羌历年是羌民族生活和文化的缩影。2010年11月6日,邛崃市南宝山“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异地安置点木梯村的村民迎来了灾后的第一个羌历年。通过对此次羌历年的仪式过程及其宗教内涵、文化意蕴的解读,分析了当地村民、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此次庆祝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探讨羌历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所发生的文化空间和宗教空间的重构、神圣与世俗的冲突与协作。  相似文献   

16.
有关语言保持的各种努力未能有效扼制羌语消亡的趋势,羌族聚居区的语言保持需要首先解决好语言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两大问题,在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支持下,以羌语保护区的建设为平台,以语言社区的复建为依托,推广浸入式羌汉双语教育,并在适当借助宗教影响力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经济刺激计划保持羌语的鲜活性。  相似文献   

17.
民主改革前藏北已完全纳入西藏地方政府统治之下,建立了约十八个宗(溪)政府。其中的那曲宗大约是在18世纪中叶,在原羌日六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羌日六部人称“羌日六如”,这种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当时六如之上有一称为“羌日果巴”的首领统辖,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社会组织单位。随着宗政府的建立,宗本代替了“羌日果巴”,羌日也不再成为一个社会组织单位。但原有的六个“如”却得以保存下来。1828年  相似文献   

18.
周兴维  蔡晓萍 《民族学刊》2012,3(6):75-78,101
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正遭遇现代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三重门"困惑。灾后重建,千方百计,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端;而以发展文化产业来推动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处。可以依循"文化差异-文化产业特色-市场区隔定位"的理路推进文化产品的开发。藏羌文化滋养于岷江,古蜀文化源于岷江,发展藏羌文化与产业,自然该抓住"岷江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母亲河岷江,而且也是阿坝州发展藏羌文化产业的一个战略切入点。发展藏羌文化产业,需要把藏文化元素、羌文化元素和藏羌文化元素同时代元素也就是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羌人渊源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羌人的“被发履面”习俗、古羌人的火葬之俗、古羌人的白石崇拜、羌族虎图腾等几方面 ,借助丰富的考古学材料 ,有力地论证了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并非羌人之祖先 ,而宗日文化才是先羌文化这样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20.
"弥不弄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铭 《民族研究》2007,52(1):93-98
《新唐书·吐蕃传》载有"昨弥不弄羌、党项"一段文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该段文字的断句或解释有好几种观点,有断句为"昨弥、不弄、羌、党项"的,也有断为"昨弥、不弄羌、党项"的.笔者通过对唐代汉文文献的考证,证明只能断句为"昨弥不弄羌、党项",并首次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发现了与"弥不弄羌"对应的vBrom khong一词.其中,vBrom与"弥不弄"即"白兰"是一种稳定的对应关系.这就澄清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围绕"昨弥不弄羌"断句、"弥不弄羌"(即"白兰羌")藏文对应词而产生的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