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论欧洲十字军东征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敏华  程栋 《社会科学》2001,4(12):53-57
发生于 1 0 96— 1 2 91年的十字军东征是欧洲中世纪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一事件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十字军东征在当时的西欧是一次国际性的事件 ,在西欧的一些国家内也是一次全国性的事件。在十字军东征的时代中 ,尤其是在最初的几次十字军东征中 ,几乎所有的阶级都为同一行动疯狂。究其原因 ,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外 ,还当考虑思想文化因素 ,而这却是人们常常疏忽的问题。本文拟立足于十字军东征时代西欧的思想文化背景 ,对十字军东征的发生作一探讨。一十字军东征的发生是与教皇权势…  相似文献   

2.
前三次十字军东征打乱了拜占廷的统治秩序,给拜占廷带来麻烦,使拜占廷处境困难.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导致阿莱克修斯一世和拜占廷的形象被拉丁人丑化,为了应对西方的负面宣传,拜占廷皇帝们迎合西方,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拜占廷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2世纪末拜占延未能也无力迎合西方,这成为西方入侵的借口.前三次十字军东征导致拜占廷人与拉丁人关系恶化,拜占延人对西方人的仇恨使得西方更加想要征服拜占廷.  相似文献   

3.
英诺森三世是西欧 1 3世纪初著名的罗马教皇。他在位的 1 8年间 ,进一步完善罗马教廷的税收体系 ,在教会内部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摆脱神圣罗马帝国对教廷的控制并最终确立了教皇国的疆土。英诺森积极参与政教之争 ,制服了英、法、葡萄牙等国君主 ,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攻克拜占廷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他成立修会、组织十字军讨伐阿尔比派 ,召开拉特兰宗教会议 ,全力清除异端势力和影响。使罗马教廷梦寐以求的世界教会王国初步形成 ,也使教会势力发展到中世纪的极盛时期  相似文献   

4.
成玄英、陈景元、陆西星、程以宁等人注解疏通《南华真经》时,继承了道家《庄子》“尚质轻文”的审美主张,但四人审视文质的立论视角却迥然相别.自西汉以后,儒家既已将论人、论史的文质观延展到了文学领域,并且无论是论人、论史或论文,儒家都主张文质彬彬的审美标准.但成玄英等四人的文质标准主要用于论人或论史,且他们“尚质轻文”的标准与儒家“文质彬彬”的文质审美要求,显然是相对立的.成玄英、陈景元、陆西星、程以宁等人所属的道教文化,虽然一直在借鉴儒家思想文化精华,但道家道教文化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他者”,且成玄英、陈景元、陆西星、程以宁四人之间其实也互为“他者”.在“他者”视域下,四人文质观的内在差异以及儒道两个文化场域在文质思想上的差异性,其内在原因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5.
陈碧芬 《学术探索》2011,(1):94-102
传统的“立君养民”论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一种明显的变化趋势,“以民养民”论大量出现,把救助困者、贫者看做是富民的主要责任,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日常社会生活中,主张以富助贫;第二,灾害发生时,主张以富救困;第三,主张宗族内部以富帮贫;第四,政府也极力主张“以民养民”。这一主张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明清时期富民举办社会救助活动的兴盛;二是富民借助社会救助实现基层社会控制权的扩张。探讨这种养民思想及实践,对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慈善事业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林主张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播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种子,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陈独秀因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策略,主持起草了中共二大决议,抵制了“二次革命论”.西湖会议后,陈独秀服从共产国际纪律,接受、宣传了“二次革命论”,受其影响,中共三大留下了“二次革命论”的痕迹.由于国民党反对被改造、部分党内同志以及一些国际代表对“二次革命论”的批评,加上陈独秀内心深处不接受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策略,1925年五卅运动后,陈独秀部分地抵制了“二次革命论”.共产国际导致“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受到共产国际代表、反对派以及陈独秀本人的批评;斯大林、布哈林以及部分中国同志为共产国际政策进行了辩护;在批判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时,回避了其错误来源于马林和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7.
田彤 《广东社会科学》2005,3(4):114-121
学者的魅力来自人格独立与学术品格的独立。陈序经是一位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学者。他崇尚学术自由,主张“为学问而求学问”。这种学术品格能够使他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误区。在匈奴史、东南亚古史研究中,放弃文化不可分论,承认文化可分论。这是他之所以放弃全盘西化论的根本原因。学术品格的独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偏执的心理与价值取向,这曾使他极端而执拗地为全盘西化辩护。  相似文献   

8.
西方自启蒙时代以来政治合法性根据辩护先后经历了三个转向:由超验-神祗向世俗-理性的转向,由决定论方法向主体间性方法的转向,由功利主义方法向契约论方法的转向。罗尔斯的政治合法性契约论解释立场,是不同于古典契约论的现代契约论立场。  相似文献   

9.
长老约翰是中世纪欧洲流行不衰的传说人物,其传说盛行于欧洲十字军东征期间.它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方传说与真实历史混合的产物,是欧洲人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我需求臆想东方的结果.随着欧洲人对东方认识的不断加深,长老约翰的人物原型及其王国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勾勒出中世纪西方人对东方认知由想象到褪色、由模糊到清晰的演变过程.该传说诱发了欧洲人对未知领域的向往,激发了欧洲君主们对海外探险的兴趣,进而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史密簋铭文记载了南夷等军入侵东国,周王命师俗、史密东征和东征的作战实况,为研究西周中期的战争史、东国与诸夷关系以及方国地名等方面,提供了新的金文资料。我曾在《史密簋铭文补释》(《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一文中作过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周族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开始,居住在陕西渭水中游以北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在时间上,大约与夏、商两族同时。从历史记载来看,周的始祖名弃,弃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史记.周本记》记载:有邰氏之女名姜嫄,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脚印而受孕,生了一个男孩,名弃。自弃始,周人才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弃善于经营农业,尧举他为农师,舜封他于邰(今武功),号曰“后稷”。后来的大约二百多年里,周人为了躲避混夷侵扰,进行了两次大迁徙。第一次由第四世祖公刘率领从邰迁至豳(今旬邑)。第二次由周文王的祖父,第十三世祖古公亶父率领,从豳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今…  相似文献   

12.
张镇寰 《北方论丛》2006,1(2):106-10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实践”和“检验”的理解存在着模糊认识,由此导致真理观上的理论难题,其根本原因是“经验检验”和“实际果效”在确认真理方面的不确定性,只有确认真理的进步评价法才能为“实践是确认真理的唯一标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所主张的真理符合论之间的统一进行理论说明和辩护。  相似文献   

13.
试论洋务思想家对和战之争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一直存在着主和与主战的争论,特别是每当发生重大的中外交涉事件,这种争论就要激烈爆发一次。洋务思想家对此抱何种态度,他们究竟属于主和派,还是属于主战派,又当如何评价他们的态度,这是洋务运动史研究中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对12位洋务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考察,有必要作一简要介绍。王韬在《书重刻弢园尺牍后》中说:“末一二卷间言日俄近事,而意皆主于不用兵”,“修好释嫌,要以和为贵”。这是指的他对解决俄国侵占伊犁和日本灭琉球两次重大外交事件的态度和主张。“主于不用兵”、“以和为贵”可以说是他一贯的主张。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就强调“毋宁出于和”(《弢园尺牍》第32、38、42页)。其后,对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他都认为“宜和不宜战”。1870年他上书丁日昌,提出处置天津教案的办法是“惩疏慢以肃官常,戮顽梗以警乱首,优恤死难者家,以示怀远”(同上,第105页),与曾国藩的办案方针相一致。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王韬  相似文献   

14.
直觉主义逻辑是达米特语义反实在论的基础。他对直觉主义逻辑的辩护包括证明论、模型论或语义学、意义理论三个层次,他论证了直觉主义逻辑规律是自我辩护的、其语义解释可以避免循环论证,阐明了直觉主义逻辑和经典逻辑之争的逻辑哲学内涵。他提出的协调性、非循环性、组合性等原则对演绎辩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首在阐明“自然之道”为人文本源,是文化本体;其次,他论文叙质,主张“文不灭质、质文相待、文质代变”;第三,他割情析采,倡导为情造文,批判为文造情;第四,他强调为人为文应存“真宰”。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在散文理论方面多有卓见,“文以明道”是其理论核心.柳宗元所明之道是孔子的儒家之道,他强调道的实践性,主张文道并重;他提出了以“诚”为内质的作家修养论;他论述了诗文两体的基本分界;他提倡“卓然自得”的创新精神,并以自觉的美学意识丰富了其散文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史学界有同志发表文章,对蔡和森在大革命危急关头提出的两湖议案作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一议案是"挽救革命失败的正确战略决策",是"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战略设想".对周恩来等人的东征讨蒋建议作了全然否定的评价,认为"四·一二"政变后,主张东征的同志"没有以我为主的思想,不知道依靠和发展人民自己的力量",因而这一主张"不可能挽救革命".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颇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G.A.科恩在其1978年出版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及1988年出版的《历史、劳动和自由》两部著作中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辩护.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发展命题”、“首要性命题”和“合法性问题”的辩护.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将犯罪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分为故意和过失两大类.我国刑法第11条规定:“明知自已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理论上,“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称直接故意;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称间接故意.刑法第12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在理论上,前者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后者称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一种不同于通常所理解的“故意”或“过失”的犯罪心理状态,即“犯罪的侥幸心理.”犯罪的侥幸心理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寄希望于偶然不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一种心理状态.试举一例:××省治淮指挥部在赶修××水库时,该工程工作人员某甲已发现悬崖处石壁破裂,随时有坠落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马上下令停  相似文献   

20.
阿尔都塞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向,即从中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转变到晚期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国际及法国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的四次政治危机以及马克思主义应对这些危机所表现出的理论困境,导致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怀疑与否定。为解决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难题,阿尔都塞提出了他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