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是哲学的先驱,哲学却是宗教的叛逆者。从“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人类视域逐渐扩展:人走进了自己的意识。“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随大夫季梁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虹公三]一二年,虢史语),则昭示人类意识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人不再以天帝鬼神为活动中心,从此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前台。这样,哲学最终挣脱神学脐带,叫开生命之门。中国哲学直接诞生于“乱世”。“天道远,人道逸”以左传》昭…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言论大部分载入《论语》和《礼记》里。他在整理周以来的《诗》、《书》、《易》、《礼》、《乐》、《春秋》著作中,总结了古代历史并继承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而且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第一,关于“自然观”。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迷信取存疑的态度。他的主张是“以孝治人,以人道治人”。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不讲神怪,“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篇》)孔子的这一思想精髓,直接注入汉民族文化传统。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重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周王朝之后就已逐步摆脱了神治 ,自那时起 ,宗教对中国人来说有可信与可不信的自由 ,因此宗教在中国并没有形成一种压迫人的力量。这个不靠宗教力量管理政治的东方大国曾极大地鼓舞了“启蒙时代”的欧洲去摆脱神治。西方文化曾在中世纪的“宗教专政”下奄奄一息 ,如果没有一大批思想家与科学家以生命为代价唤醒了文化的复兴 ,则没有今天欧洲的文明。因此 ,当我们正视宗教对世界发展所形成的阻碍作用时 ,不能不为欧洲中世纪的千年沉睡而扼腕 ,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宗教在人类早期所起过的积极作用。一、汉民族早期鬼神信仰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李申判定“儒学是宗教”的若干论据提出质疑 ,认为孔子整理“六经”只是述而不作 ,“六经”中的上帝鬼神信仰并不是孔子及儒家的思想和行为基础 ;“六经”中《尚书》及《诗经》所涉及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物 ,对于“天”的含义有不同理解 ,不能一概视为天命论 ,孟子和朱熹都将其中的“上帝”、“天命”阐述为人世间可观察理解的道理。将上帝鬼神作为“主宰一切、赏善罚恶”之根据的是墨家而不是儒家 ,儒家“以天为不明 ,以鬼为不神” ,对之作出否定。作者还进而论证了 :不能以是否相信上帝鬼神的存在作为区分宗教与非宗教的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5.
畏天命敬鬼神──论孔子的“天命”观和鬼神观诸葛忆兵天地、祖光、鬼神的崇拜和信仰,构成华夏先民宗教生活的主体,进而演为某些基本的哲学范畴。承天之佑、先祖有灵、鬼神赐福,是先民宗教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他们生存价值之依据。这种先古宗教观,形成于生产力低下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创立的“仁学”价值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集中体现。出自于儒家《孝经·圣治章》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虽然不一定是孔子说的,但它确实代表了以孔子为代麦的传统儒学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在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思想进一步发生动摇,人们普遍对神的虚幻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重民轻神、重人事轻鬼神的价值观念,突出了人的价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关于人的价值的学说。  相似文献   

7.
析儒学是否为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对儒学是否为宗教,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儒学即宗教。张岱年先生在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著《孔学论集》序文中说:“孔子不语怪力鬼神,言生不言死,在这一意义上,孔子学说与其它宗教不同。然而孔子提出了人生必须遵循的为人之道,使人民有坚定的生活信仰。在这一意义上,孔子学说又具有宗教的功用。可以说,孔学是一种以人道为主要内容,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宗教。”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儒学既有很深厚的天命的宗教根基,又具有终极关切和灵魂救济的内在超越之品格和功能,儒学自身已具备精神化宗教的性质。第二种观点,儒学非…  相似文献   

8.
在宗教结构体系中,以对神的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意识处于核心地位。正因为如此,在西方源于拉丁文“religio”而形成的“宗教”一词,被神学家们加以利用。由于该词有“联系”的含义,他们于是试图提出证明,似乎宗教从来就是神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固有联系和关系,把宗教说成是神的启示,是造物主在创造人类时赐予人的“永恒的真理”,这种神圣的永恒的真理是自有人类以来即为人所信仰,不可移动、不可动摇、永不灭亡的绝对存在。在这种宣教中,自古以来历代受苦受难的劳动群众不断努力以求达到自我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散落着从属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系统的各种庙宇寺堂,以及民问信仰的各种庵堂、词堂。然而,与西方的宗教信仰相比较,中国民众宗教信仰有着自身的特有内涵:1.宗教意识的蒙昧特性。原始宗教产生以后,在更进一步的发展阶段上,中国没有出现欧洲的情况,即“许多神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是抽象的人的反映,这样就产生了一神效’①。人类文明初期对自然现象的崇信,并没有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中消失,原始宗教f7门’IJ的子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从性命论哲学角度理解中国传统宗教与哲学思想中“鬼神”概念的一个尝试。首先,论文梳理了民国以来关于鬼神的六种说法,认为鬼的本义应来自对死亡的理解。在性命论哲学传统中,死亡并非对生命的否定,而是生命的一个阶段,因而对鬼的态度,代表了死亡在生命中的位置。在中国宗教与礼制传统中,鬼神二字经常连言,从《礼记·祭法》中对鬼的界定可知,有时候鬼神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与人世之阳相比,鬼神皆属阴,都有变化不测的特点。神代表着阴阳变易之不测,鬼代表着诡谲怪畏之变。由于对鬼神的理解都来自对生命本身的理解,所以鬼神是否客观存在,就不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儒家礼学传统中,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通过对鬼神的态度来展现对性命展开的态度,才是鬼神之为德的礼学意义与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11.
许丙泉 《船山学刊》2011,(3):116-119
西方宗教文化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儒家思想给人们提供生活的信仰,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宗教。但信仰和宗教不能等同,孔子儒家思想提出"仁"的观念,是对人的全面深刻的思考,包括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非理性的需要导致信仰,产生宗教;理性则与宗教相对立。孔子儒家思想包含信仰,但不是宗教。  相似文献   

12.
敬鬼神而远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否相信鬼神,这在学术界早是一个争论不定的悬案。近来,又有人把“敬鬼神而远之”的“远之”说成是远避之意,既敬之又远避之,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怀疑论。事实上,只要能正确解释“远之”的含义,就能正确理解孔子的鬼神观。一、远避鬼神不符合孔子思想“远之”若解释为远避鬼神,则不符合孔子思想。既敬之,又远避之,示疑之辞也。然而,孔子是反对政教疑惑不定的:“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子之道本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知识分子以其鲜明的入世性格而著称于世。这种性格积淀和形成的过程可谓源远而流长。孔子思想的入世因素,对这种性格的培育起了关键性作用。孔子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思想家,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一生予以热切关注的,不是虚无飘渺的来生和神秘莫测的天国,也不是在冥冥之中主宰人间的鬼神和上帝,而是民生的疾苦、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等等,都反映了这位哲人理性的睿智。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孔子在鬼神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恩来 《理论界》2007,(10):180-181
孔子的学生在《论语·述而》中记录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在鬼神观念浓重的上古时代,孔子何以不随俗谈鬼神?这确是一个诱人深入探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观音信仰是北传大乘佛教诸神信仰中传播最广、信徒最多、法事最盛、持行最为普遍的一种佛教信仰形式,尤其是在中国汉族地区,观音菩萨成为传统宗教信仰的三大神(还有关公、吕祖)之一,几乎达到了“户户拜观音”、“念念不离心”的地步。这种独具特色的宗教现象,不但对中国宗教,而且对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均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在中国,观音信仰平已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作为一种十分普遍的宗教文化现象,经过近两千年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世俗社会的广泛流传,业已形成具有丰富内容、相对完整、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体系,我们可称…  相似文献   

17.
一、宗教结构与神系研究学术界对于宗教中的崇拜对象──神灵体系的研究可以说源远流长。现代宗教学的创立者,著名东方学家麦克斯·梁勒就曾说:“在一般的语言里,我们所使用的宗教一词至少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信仰的对象,其次指信仰的力量,再次指信仰的表现,即在崇拜行为中的表现”①。在这段话中,缨勒将‘信仰对象”放在首位,是有深刻原因的。从人类历史看,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在对不同宗教的认识与理解中,信仰对象总是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观察目标。在古代许多旅行家的游记、见闻中,可以发现他们对于异邦宗教的认识、描述差…  相似文献   

18.
论希罗多德的宗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方史学的奠基人希罗多德的宗教思想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其观察宗教的视野,对人神之间关系的阐述,承认宗教对民族认同作用及以宗教解释自然、生理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文章不同意以往对希罗多德宗教思想的评价:或认为他持有迷信思想,或认为具有轻神重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对希罗多德宗教思想做出了新评价,即一方面提出希罗多德并非轻视神的意志,没有必要为他的思想贴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标签,另一方面提出了希罗多德崇信神灵的合理性,是当时文化氛围下合乎逻辑的思想产物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教与文学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具有内在的联系。宗教与文学就本质而言,它们都是人本精神的体现。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虽然宗教将神置于人的对立面,将人匍匐于神的权威之下,但是,神其实以是人的偶象,是人类受自然力的限制而创造的作为人的异化的偶像。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寻求自我解脱,宗教其实是人在现实的威逼之中实现人自身的价值的一种途径,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救赎”心理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宗教产生于人的恐惧感与依赖感,休谟、费尔巴哈、罗素、马林诺夫斯基、弗雷泽、卡西尔等人都屡有…  相似文献   

20.
鞠荣祥 《齐鲁学刊》2000,3(1):13-19
殷、周之际的文化转型在宗教意义上表现为由殷文化“尊神”传统向周文化“尊礼”传统的历史转换。孔子的文化选择及其相应的诗学思想是在“吾从周”的历史原则的具体引导下完成的。在宗教意义上,孔子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尊神”文化向以“尊礼”为实践理性目标的儒家文化传统转化的过渡性的思想标志。孔子诗学思想对古代宗教、神话的彻底的实践理性态度决定了“天人合一”观念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