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上除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外,许多国家还有不少女性的节日。 新娘节 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区,每年九月是“新娘节”。节日期间,未婚青年头蒙面纱,一起坐到集市的祠堂前面,求婚的小伙子则穿梭于姑娘群中,握手求爱。 少女节 每年的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西班牙订婚而未结婚的“少女节”。这一天,妙龄女郎们身穿洁  相似文献   

2.
自1989年8月,飞白教授以数十年诗歌翻译、研究之功,完成了他那两卷本130余万字的巨著《诗海》以来,学界震动、评论蜂起,盛赞《诗海》为“奇书”,飞自为“希腊神话中的阿特拉斯,他独自一人竟举起了一个地球!”中国目前最权威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又将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授予了飞白的《诗海》.在海外,《诗海》激起的轰鸣也引发了回声.吉隆坡1990国际诗歌节特邀飞白作为唯一的中国诗人代表出席,聆听了他用英、法、俄、西等多语种交叉写作的诗歌朗诵.  相似文献   

3.
美国传教士来华,主观上多具有虔诚的基督新教“使命感”,希望把“普世”信念带到中国;客观上却从属于美国对亚太的政策,传教士来华活动对美国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近代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中,许多人直接地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决策,这些决策中既体现了美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思想,服从于殖民政策,又具有“理想主义”的基督教“普世”倾向。  相似文献   

4.
冷战期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输出了大量的图书以塑造“美国形象”:一方面,通过宣传共产主义世界的“红色殖民主义”和“邪恶”本质,以反衬自我形象的“光辉”、“正义”和“民主”;另一方面,集中刻画了以“人民资本主义”新范式、“原子和平”形象、“不断进步”的种族关系、“共同的儿童理想国”和“平凡”的美国女性为表征的“美国形象”,力图强化全球受众对美国身份与利益的心理认同,最终赢得冷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 ,美国成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以“共同理念”为基础把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同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共同理念” ,既是美国把同盟国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也是美国世界新秩序构想的核心内容。但随着美国政府“单边主义”色彩的增强 ,美国与盟国之间的裂痕也日益显露。“9·11”事件后美国决定绕过盟国自行其事 ,因而降低了盟国的军事作用。美国的同盟政策出现了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理念的临时同盟取代以“共同理念”为核心的传统同盟的势头。这并不是美国外交风格的一个例外 ,而是美国同盟政策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6.
美国意象中的中国国际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中国的国际角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错误的认知,这些错误的认知与“美国意象”直接相关,而“美国意象”则来自于以“美国例外论”为基本传统的意识形态。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偏见,既有有意偏见,也有无意偏见,但都同样直接受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今天,由于中国实力的快速上升和美国自身利益的新变化,“美国意象”对中国国际角色产生了难得的认知“和谐”。不过,这种认知和谐仍然是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服务的,它不仅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而且在这种认知和谐背后有着严重的不和谐的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7.
一位四川“诗人”最近告诉大家说:“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文摘周报》2006年1月27日转天津《老年时报》)“诗人”到底是“诗人”,竟然用了一个回环的修辞格反复强调美国人是中国人的好朋友,足见“美国人”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了。如果“诗人”仅仅对某些“中国人”说,我们由他说去;如果对全体中国人说,那就是强奸民意了。“美国人”是个大概念,其中确有好人,不可一概而论,应作具体分析。那么,“诗人”文中列举的“最好的朋友”是何种“美国人”呢?仅仅是帝国主义时代的美国政府和美国大兵!“…  相似文献   

8.
引言边疆学派是現代美国資产阶級历史学和经济史学解释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流派。这个学派主要宣传三个理論,即頌揚美国“民主”精神的“美国制度渊源論”、吹噓美国社会经济发展例外性的“安全活塞論”、以及歪曲美国历史上地区之間关系的“区域論”。其中,对美国社会经济史影响最大的是“安全活塞”理論。这种“理論”說什么长期存在于美国历史上的“边疆”,曾经是調节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并使美国社会保持諧調的“安全活塞”,它“滋育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帮助了民主的传播,经常培育着拓荒者的自信心和个人主义,促进了民族主义,提供了经济机会,它对于东部許多人似乎是一条出路,它发展了发明才能和活动力——而它的核心就是自由土地。”  相似文献   

9.
"文明冲突论"与美国的"文化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 ,“文明冲突论”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们寻找的解释后冷战世界的“新理论”。它实质上是美国霸权思想的反映 ,旨在为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提供理论依据。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 ,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美国“文化霸权”提供了现实基础。美国“文化霸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有表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 ,抵制“文化霸权” ,坚持多元文化的互补繁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 ,以“人权”为武器实现既定的外交目标是美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美国“人权外交”的由来、美国对华推行“人权外交”的事实入手 ,着重探究其深层次的文化动因 ,对全面认识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政府思考制定长期的战略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华文文学置身美国却以华文进行创作的存在事实,使它客观上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一种双重“他者”的身份: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学(英语文学)和东方母国(中国)的中国文学来说,它都是“他者”,这种“他者”性存在最终决定了它的“他者”立场和“他者”视角。而存在于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身份”焦虑,在经历了从本质主义的追寻到重建新的“身份”的变化之后,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2.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文章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梦”的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美国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美国之梦”进行了概述,之后介绍了菲茨杰拉德和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然后结合该小说的具体内容推断出盖茨比的“美国之梦”只是一个诱人的泥潭——“梦想”的尽头即是“梦幻”,进而剖析了“美国之梦”的实质变弄。  相似文献   

14.
“联合政府”是抗战后期美国与国共两党三者之间交锋的一个关键问题。“联合政府”主张虽由中国共产党公开提出,但却与美国抗战后期对华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国曾在国共两党之间就“联合政府”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并与中国共产党达成了五点协议。事实上抗战后期也确实出现过实现“联合政府”主张的内外部环境,但最终由于蒋介石政权的极力反对和美国对华政策的霸权实质,导致了“联合政府”主张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9·1l”事件以前,中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还不是重点。“9·11”事件后反恐成为美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中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骤然上升。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不仅对中亚的战略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已具有全球战略意义。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海外战线越拉越长,中亚恐怖主义的回潮,以及布什政府积极支持“民主改造”和“颜色革命”,又使美国的中亚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美国-以色列之间的“特殊关系”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基础之一,论述美以这种“特殊关系”形成的基础:美国对以色列的认同感,以色列在美国中东战略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美国犹太人的力量。虽然冷战以后以色列的作用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其它两个基础仍然存在,这种“特殊关系”仍将继续。  相似文献   

17.
美国“先发制人”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转变,其实质是服务于建立美国“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先发制人”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向国际社会安全秩序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8.
“逃避者”群像是美国社会潜伏的一股喧嚣和骚动的文化暗流的奔涌 ,是对美国主流文化的焦虑、抑制甚至反叛。文章旨在挖掘美国文学中的“逃避者”群像 ,揭示其本质特征 ,运用人类文化学的理论 ,对“逃避者”群像折射出的美国文化意蕴作探询式的追寻  相似文献   

19.
1985年2月初,美国总统里根宣称,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70年代以来的那种“灾难性大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局面”。他指出,经过第一任期四年的努力,美国“比以前更加强了”,“一个工业巨人得到了新生”,“美国的经济再次成为世界妒忌和羡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从民意调查看“9·11”后的美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对美国最大的震动和打击是心理上的。美国百姓的忧虑与担心使“恐惧再次成为有力的工具和驱动杆”。“恐惧政治”作用之一是把美国带进伊拉克战争。“恐惧政治”作用之二则是通过《爱国者法案》在反恐的名义下 ,限制公民自由 ,压制不同意见。这些给美国人的心理和美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是根本的、深远的 ,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