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读书是排遣上药”,这句话是清代大学士祁隽藻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某月在给清代学者张穆的信中所写。祁隽藻是山西寿阳人,嘉庆十九年进士;张穆是平定人,道光十二年优贡。祁隽藻比张穆大12岁,他俩既是老乡,又是亲戚。当时祁隽藻为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一品大员,而张穆虽无官职,但以博学称于京师,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他俩在经学方面有共同的追求,常常在一起推心置腹,促膝畅谈,“衔杯酒,论古今析疑辩难”;不在一起时,则互相砥砺,书信甚密。祁隽藻在《斋诗文集》序中称“余与石州,同乡姻戚也,交最深”。殷张穆的门生吴履敬在《斋文集》序…  相似文献   

2.
清代诗人、诗论家潘德与(1785——1839),字彦辅,号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出身子衰落的书香世家,早年“屡困州举”(应乡举十二次)道光八年(1828)中举人,年已四十四。此后六次参加会试,出入京师,没有考取进士。道光十五年(1835)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安徽,因不愿“趋走省垣,候大府驱遣,作令不知何年”,未赴。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未入仕途。著有《养一斋诗文集》二十六卷,《札记》九卷,《诗余》三卷,《诗话》十三卷。他的《养一斋诗话》,在嘉庆、道光间的诗坛上,不论是诗学观,还是对古人诗歌的评骘,都有重要意义,今天亦不乏借鉴价值。郭绍虞先生称之为“严肃认真”的诗话之一,并选入《清诗话续编》。现就个人闻见所及,对其主要观点之一的“质实”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3.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为清代名臣,是卓有成就的改革家、政治家。道光元年(1821)任安徽布政使,旋擢安徽巡抚。道光五年(1825)调任江苏巡抚。道光十年(1830),擢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病逝,在苏、皖任职近20年。当时,清朝统治已经走向腐败,官吏无能,水利不兴,自然灾害严重。特别是苏、皖两省,南有长江,北有淮河,境内河湖港汊密布,又地处东亚季候风地带,气候变化幅度较大,容易发生水旱灾害。因此,陶澍在苏、皖任职期间,救济灾荒,处理灾区善后,是他面临的经常性的主要工作,也是他的一个突出政绩。仅以道光三  相似文献   

4.
一、张之洞在清末全国性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教育制度沿袭宋明以来的传统,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以科举为取士之法.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国家面临“世变之亟.论者谓科目人才不足应时务,毅然罢科举,兴学校.采东、西各国教育之新制,变唐、宋以来选举之成规.前后学制,判然两事焉.”自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开办起,清代开始创设近代教育,但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各地只有零星的新式学堂建立,尚没有全国性的系统的新学制.这可以看作清末近代教育的“萌芽期”.“庚子国变”以后,以慈禧为首的清廷为了修补濒临崩溃的统治机器,发布实行“新政”的上谕,而改革旧式教育制度是这个“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类  相似文献   

5.
清末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驰名中外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成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创始人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道光二年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平生无他嗜,一专于书。”其子杨绍和,字彦合,号勰卿,同治四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他“禀承家学,一专于书,搜罗典籍,不遗余力,孤本珍籍,精校名抄,乃悉集于聊城。”杨保彝,字奭龄,号凤阿,以增孙,同治九年举人,曾任京师总理  相似文献   

6.
苏州“一代校勘名家”①顾千里(名广圻),被日本学者神田熹一郎称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②。世人呼他为“学者导师”③。他“在校勘学上的成就为最大”④,故被誉为“校之学……专门大师”⑤。“其校勘之精,考订之翔实,一时推为宗匠”⑥。对于顾千里在校勘学史上的评价,拙作《一代校勘名家——顾千里》已有评论,兹不赘述。关于顾千里的生卒年,历来有争议,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说顾千里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这种说法所见著述如下:赵诒琛曰“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八月先生生。……道光十五年乙未七十岁,二月十九日戊申先生卒(龚定庵以为甲午死误)”。汪宗衍曰“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生……道光十五年一月十九日先生卒”。张慧剑曰“(1766)丙戌乾隆三十一年,元和顾广圻生”。杨立诚、金步瀛  相似文献   

7.
京师的文化环境对清代学术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京师的汉族士人文化又是其中的主体 ,因汉族士人多聚居于北京的“宣南”地区 ,故可称这种汉族士人文化为“宣南文化”。康熙年间的许多学界领袖 ,正是在宣南活动期间奠定其学术地位的 ,皇帝在京师开展的大型编书工程 ,为学者的成功提供了机遇。因而在清代文化研究中不应忽视京师文化及宣南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 道光十八年(1838年)罗马教皇十四世,在中国东北创立满洲教区(含内蒙古地方),委法籍厄玛呶掌理教务。道光二十年(1840年)满洲教区与内蒙古地方分离,成为独立教区,厄玛呶为主教。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厄玛呶“巡视满洲”,首先在农安县小八家子村“购地建立天主教堂”,这是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中国东北建立的第一个传教据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清代学者阮元的卒年,《清史稿》、《辞源》、《辞海》及有关文史书籍都无一不说是1849年。但笔者最近在查阅清代另一位学者梁章钷(1775一1849)的《称谓录》(杭州贾景文斋本)时,从该书的自序中发现阮元的卒年并非1849年。阮元卒谥文达,但这篇写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霜降之辰”的序言却有“忆昔尝与阮文达师谈艺及之”云云,且结尾又叹:“惜文达早骑箕天上,不获与之商榷。”道光二十八年即公元1848年,那么据此可以认为,阮元的卒年应在1848年霜降(农历9月)之前。 梁章钷与阮元交谊很深,阮长梁十一岁,梁尊阮为师,他们二人常在一起“辨证金石,讨论隶古”(见林则徐《梁章钷墓志铭》),应该说,梁章钷的序文是可信的。还应该说明一下,《称谓录》刊刻时,曾经梁章钷之子梁恭辰校勘,这种可靠性程度就更高了。  相似文献   

10.
清代道光年间活动于浙江杭州的“东轩吟社”是中国古代文人结社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创办人为吴衡照、汪远孙,社址在著名的汪氏振绮堂“静寄东轩”。自道光四年甲申(1824)至十三年癸巳(1833),历时十年之久,集会唱和超过一百次,成员超过八十人。社集之作由汪远孙选编为《清尊集》16卷,社员兼著名画家费丹旭绘有《东轩吟社图》正本、副本各一帧,汪远孙侄子汪曾唯又辑有《东轩吟社画像》一书。借助《清尊集》和《东轩吟社图》等文献资料,可以理清该吟社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同时更正各种相关的错误。就清代诗词研究来说,将总集与结社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也是一项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俞正燮,字理初,安徽黟县人。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卒于道光二十年(1840),享年66岁。俞正燮的父亲,名献,字可亭。乾隆四十二年(1775)拔贡生,官句容县训导。俞正燮少时,随父任所读书。好学不倦,其父学俸所入,几尽以购书。又聪明过人,人称其“读书过目不忘”。道光元乓(1821)中举人。俞正燮二十多岁,外出游学。前十年去来于兖州、济宁、泰安、济南、临清、曹州一带,又北上京师。后三十年往还于徽州、颍州、武昌、长沙、苏州、常州、江宁、杭州之间,亦再至北京。综其所事,大都“以所学客达官贵人,佣书为活,介乎门客之间。”事之显著者,如嘉庆九年(1804),在兖州兖沂曹济道孙星衍署。时孙星衍为伏生建立博  相似文献   

12.
哈斯宝写人艺术辩证趣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斯宝,自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清代杰出的蒙古族翻译家、点评家.其生平材料现存甚寥.仅从其传世的《新译红楼梦》回批中,可以推断他是清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间内蒙古卓索图盟(今辽宁省西部、赤峰市南部一带)人.他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精晓本民族文化,又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他蒙汉文兼通、博览群书、能诗善画.对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传》  相似文献   

13.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河南鄢陵人苏源生用10年心血编写成的《国朝中州文征》行梓问世。这是一部反映清代前、中期河南学术概貌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当时中州的学术史、地方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源生(1807—1870),清代理学家、文献学家,字泉沂,号菊村,鄢陵小东街人。出身子书香门弟,自幼聪颖好学,喜为文辞。清道光十一年(1831)中秀才,时年24岁。道光十六年(1836)就读于开封大梁书院,从著名学者钱仪吉研经讨史。道光十七年(1837)中拔贡。  相似文献   

14.
一百五十年前,即公元一八三二(道光十二)引一八三四(道光十四)年,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两颗学术界的巨星,先后殒落了。但是,他们的智慧之光却永远普照人间,泽被后世。在清代乾嘉时期,无论是治学的规模、次第,还是治学的方法和成就,他们都是巨擘,诚如梁启超氏所说:“此清学所以异于前代,而永足为我辈程式者也。”和历史上的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东汉的许、郑一样,“高邮王氏”已成为学术上的集大成者的代名词。二百多年来,无数学者以他们为楷模,承其余绪,读书精勤,  相似文献   

15.
《东华录》诸书系由清人蒋良骐、王先谦、潘颐福、朱寿朋等,抄录清代“实录”、“圣训”、“方略”、“会典”等官书,所编篆的一部编年体史料群书。记清代十一帝十二朝(年号代朝),即太祖(天命)、太宗(天聪、崇德)、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德宗(光绪)共二百九十六年之大事。因其史料价值较高,被誉为仅次于清历朝“实录”的第二部巨书。 该书问世后,被书贾争相刊刻。因该书有原纂、改纂、续作、校印之分,卷佚分析合并之变,多朝合订、一朝单印之别,所以形成多种书名和版本.根据所知分列如下: 《东华录》《蒋氏东华录)蒋良骐纂,32卷本,记天命至雍正朝事;  相似文献   

16.
一、作客扬州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程晋芳《哭吴敏轩》诗,有“生耽白下(南京)残烟景,死恋扬州好墓田”两句。为什么吴敬梓既然爱上白下烟景,偏又死恋扬州墓田呢?这有他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扬州是东南交通要道,远自隋唐以来,逐渐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清代中叶,由于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盐业的发展,更加繁盛起来。四方文士学者荟萃于此,园林湖山,诗酒之会,盛于江南。故吴敬梓曾祖父国对的胞弟国龙,请假从京师南归,路过扬州,小住养病,辛亥(1671)卒于客邸。吴国对初任翰林院编修,也因病请假,南来扬州休养,与同年好友扬州府司理王士祯经常诗  相似文献   

17.
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毛公鼎》(现藏台湾省故宫博物馆),铭文长达497字(拓本见吴大澂 《(客心)集古录》,记述了周宣王训命褒赏其重臣其重臣毛公(厂音)之事,是研究西周后期历史的珍贵资料.铭文中记载周宣王盛称周初文武时期“皇天弘厌厥德,配我有周,雁(膺)受大命,率襄(怀)不廷方,亡(罔)不开于文武耿光”,感叹及其继位之时则“暋(旻)天疾畏(威)”,“四方大从(纵)不静”,为了“肇经先王命”,宣兰特命毛公后“康能四或(国),俗我弗乍(作)先王(?)”.研究者于“康能四国,俗我弗作先王(?)”不乏说解,然参照《毛公鼎》铭文上下文义皆嫌隔膜.笔者不揣浅陋,试考释其朔义如下.  相似文献   

18.
林则徐一生为官 ,宦海沉浮。他在江苏任职前后达七年之久 ,在他任内 ,江苏几乎无年不灾 ,无灾不烈。本文仅以道光三年 (1 82 3年 )、道光十一年 (1 831年 )、道光十三年 (1 833年 )水灾、道光十五年 (1 835年 )旱灾及风灾、道光十六年 (1 836 )年蝗虫过境为例 ,考察林则徐在江苏任上面对灾情是如何将“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的思想贯穿于勘灾、报灾、赈灾、防灾的具体实践中的 ,进而分析他的灾赈特点及其影响。他的灾赈措施一方面保证了清王朝的社会稳定和赋税来源 ,一方面挽救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 ,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他处理灾荒的经验教训更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9.
大清名臣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内的藏书多达30多万卷,是当之无愧的近代私人藏书第一楼。在这30余万卷藏书中,一部叫《二十三史》的书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它是曾国藩进京考试返乡途中典衣买回的。道光十四年(1834年)八月,曾国藩参加湖南乡试,一举及第,成了举人。次年,曾国藩参加会试,不幸落第,便寓居京师的长沙郡馆读书,想来年参加“恩科”殿试。次年,曾国藩参加了“恩科”殿试,然而,又名落孙山。他只好离开京城,于是决定沿大运河南下,绕道扬州、金陵,再回湖南老家。曾国藩举债赴考,身上盘缠所剩无几。在经过江苏睢宁县时,得知同乡易作梅前辈…  相似文献   

20.
李新宇  许淑杰 《中华魂》2014,(24):44-45
吉林市西北70里有一处被称作大乌拉的地方,它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远迎长白,近绕松花,江河纵横,物产丰富,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乌拉”是满语音译,意为“沿江”,在清代文献中,以乌拉为地名的有两处。其中“吉林乌拉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里,我朝发祥之始为满洲虞猎之地,顺治十五年因防俄罗斯造战船于此,名曰船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