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俞君立教授主持的“20世纪我国文献分类法的发展与2010年发展目标研究”,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顺利地取得了最终研究成果,其专著《中国文献分类法百年发展与展望》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12月付梓面世。全书共分4部分,21.9万字,是我国文献分类法百年发展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把20世纪这100年的中国美学称为“百年美学”。对百年美学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反思,总结百年美学发展的得失对构建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框架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王向峰教授主编的《中国百年美学分例研究》一书于2004年9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体例新颖别致、选论精当、述评深入细致,是研究百年美学的又一力作,对研究百年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启迪。本书对“美学在中国”和“中国美学”学术话题有深刻把握。由于学科间具有很强的通约性,在…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 2 0世纪初引进中国 ,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形成最有影响的文学思潮。在百年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多重畸变与变异 ,也经历了多次的“恢复”和“回归”。研究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百年嬗变 ,对反映 2 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分析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影响和作用 ,探索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和 2 1世纪文学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百年来,中国道教文献语言研究从前期以考据为主的文献语言研究发展到后期以语言本体研究为主,由强调经验研究到开始注重理论的系统性,逐步成为一门交叉学科。与佛经语言研究相比,道教文献语言研究存在着起步晚、数量少、根基浅等明显差距,但未来在学科发展、材料利用、研究方法改进等方面有十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摘要]唐代玄奘法师随顺印度佛教的瑜伽行派传统,将佛教的逻辑学、知识论和辩论术学说统称为“因明”。时至今日,我们仍应使用“中国因明”来统称主要在中国汉、藏两地得到保存和发展的佛教逻辑学-知识论传统。“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是指从1896年至今这一百多年中在中国发生的对于因明的研究。对于百年因明研究的研究,不是外在于百年因明研究本身的另一项课题,而是我国的因明研究在经历了长期发展以后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环节。然而,目前学界的总结和回顾,还未全面实现自觉的总结与反思,未能在反思中彻底扭转以往“据西释中”的研究模式。唯有将百年因明研究的总结视为因明研究本身的事情,才能真正从内行的角度作出评判与鉴别、总结与反思、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20年代发轫以来,中国的经期劳动保护已有百年发展历程。以二十大提出的“两个结合”观之,百年经期劳动保护的发展逻辑可概括为:基于中西医新旧月经传统及其塑造的女性身体观,随着中国具体实际的百年变化,经期休假、经期卫生和经期禁忌劳动等经期劳动保护措施陆续形成,经期劳动保护由此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路线在中国进行本土实践的一项具体发展。经期劳动保护的中国特色由此形成:世界罕有的以综合性经期劳动保护措施促进女性参与物质和人口双重生产的基本制度。助推劳动力性别等级和职业性别隔离的潜在功能也随之显现。已有百年历史的经期劳动保护是社会主义优良传统,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朝着促进男女平等分享就业权与生育权的方向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7.
中国围绕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百年学术历程前后经历了译介与研究两大阶段。其中,译介阶段始于1923年,发展历程可分为开创期、萧条期和振兴期;研究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聚焦于短篇小说中的叙事研究、女性主义批评、身份研究等方面。该文对中国曼斯菲尔德学术百年的译介历程与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总结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路径,展现曼斯菲尔德超越时代永恒的文学魅力及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摘要]“百年中国因明研究”这一课题应以对印度因明两座高峰和汉传因明的正确认识为出发点,以面向未来的态度来总结过去,旨在于国际学界的广大论域中彰显中国因明的独特价值。本课题由五大专题构成:(1)百年因明研究的概述:以汉传对陈那新因明的正确解读为据,评析百年研究的功过得失;(2)百年因明的文献研究:总结百年来的文献研究,促成学界对梵汉藏文献综合研究法的充分认识;(3)百年藏传因明研究:总结藏传因明百年的历史进程,说明未来应在汉、藏因明的比较中弘扬藏传因明;(4)百年量论研究——以港、台学界为核心的考察:梳理百年量论研究,特别是港、台近来的研究,指出未来的中国量论研究要以因明方面的已有成果为指导;(5)因明研究——国际与中国的对话:总结百年来对国外研究的译介工作,及其对我国正反两面的影响,探讨我国研究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下发扬自身优良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现代化包括文论的现代化。文艺学研究应面向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向古代优秀传统寻求资源,与现代化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开掘传统,使之成为现代文艺学的有机组成因素;面向现实,研究社会现实和文艺现实的新发展和新特点;全面检索现代文艺学研究现状,进行20世纪百年文艺学学术史的研究。研究20世纪百年文艺学学术史,首先需要思考的是:(1)何谓“学术”,(2)文艺学术史的研究对象,(3)文艺学学术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如何进行20世纪百年文艺学学术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艺学百年>是一部从学理层面对20世纪的中国文艺学的发展历程作"全景"回顾与总体反思的力作.著者对中国百年文艺学的"两次转型"进行了大写意式的归纳和总结,为新世纪的文艺理论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献分类学之研究始自南宋郑樵。他从理论上阐明了文献分类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清代章学诚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从清末到1949年,文献分类学集中对分类法进行研究,主要是介绍和模仿美国杜威法的编制技术和方法。1949—1975年,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苏联分类法的编制技术和经验,向标准化、统一化方向迈进,以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研究为主。80—90年代,对世界各国著名的分类法进行全面研究,分类工作转向分类主题一体化方向,重视对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的研究。随着分类法研究的深入,中国文献分类学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约50年间,以进化论思潮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中国文学研究走向了现代化的过程;20世纪中期以后占据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又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研究汲取百年精华,从外来文明与传统文明的交融中正悄然经历着第三次意义深远的历史转型。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中国文学研究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理论观念的更新与文献积累的深厚,是促使中国文学研究从“西方化”到“中国化”转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解放前,皮高品先生花了八年时间编成“中国十进分类法”。(以下简称皮氏“十进法”)曾给我国图书馆界带来一些影响,直到以前不久,还有个别图书馆使用这部工具书,而没有采用新的分类法。解放后,皮高品先生始终坚持自己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经常吹嘘这部分类法的“优点”,直到现在,他还说他的分类法有“进步性”,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起过“一定的作用”,并说“当年出版时,我的朋友曾为我的生命担忧”,如此等  相似文献   

14.
百年沧桑话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50年代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创“美学”学科体系,从此它走出哲学宗门而自立门户,很快就为西方学术界所承认。经过整整一个半世纪,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西方的“美学”介绍到中国,中国人始知有“美学”,并开始自觉地构建中国的美学学科独立体系,至今已近百年。所以,人们常称与本世纪同时开篇的中国美学为“百年美学”。但是,百年美学作为一个研究范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规定,更主要还是一种学术思想的性质规定。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由于社会、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西方美学思潮的…  相似文献   

15.
档案分类同图书分类一样,都要用到各种辅助符号,以确保类目的指向更加准确.“中国档案分类法”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都采用了10余种辅助符号,两种分类法的辅助符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中国儿童文学是以“文学现代化”为特质的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百年演进史与现代中国的转型具有同构性。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整体而系统的研究有效地融通了“演进”“演进史”与“演进史研究”的内在关联,对重绘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图景与文学谱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研究不是做断代史的叠加,而是以“新人想象”为主题导向,突显生成论意义上的奠基、延续、发展、变通、对立及争议的内在脉络,以儿童观、审美形态的演变来表征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从而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格局中展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7.
聚焦百年芬兰老学研究的历史浮沉,可以看到两种源流促成了北欧老学的勃兴:一是欧洲语种的转译途径,二是芬兰入华传教士汉学家对道家智慧的世纪追寻。这两种源流的交汇使得20世纪中叶以来的芬兰老学译介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经过聂米宁、阿波宁与米娜等汉学家的开拓,芬兰当代老学研究聚合了欧洲多语种译本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考古新发现,发展出比较经学视野下的新型译介范式。百年芬兰老学译介的源流线索折射出中国道家经典走向欧洲的多维度发展路径,为深度理解“中国-北欧”道学与神学本体论终极视阈汇通与核心价值观的对话模式开启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献目录分类的准备阶段 ,出现了重要的学科及学术分类观念 ;两汉时期是文献目录的创制阶段 ,刘向、刘歆、班固等人始创立具体实用的目录体制 ;魏晋至隋唐为文献目录研究与应用的兴盛发展阶段 ,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晋时期四部分类法的出现 ,其后经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与改进 ,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之定制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近40年海外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状况,提出了在20世纪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背景上,打通不同板块、国别的华文文学,探寻其内在联系,展开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的课题,并强调了其方法论原则,从经典“筛选”、文学传统、母语写作、汉学和文论等方面论述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图书馆走过了开创、发展、挫折和复兴之路,梁启超父女的图书馆活动几乎贯穿全程。他们相继为中国现代图书馆的思想宣传、建设管理、理论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构成了百年中国图书馆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