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诗人方干一生未仕,隐居于镜湖,啸傲于山水烟波间,写下了许多歌咏镜湖与浙东风光的清丽诗篇。该文即考述其生平行踪大节,并将其可考诗歌约略系年,以为方干研究之资  相似文献   

2.
东晋南朝隐士隐居地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南朝隐士辈出,他们多隐居在幽美的山林之中,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了相对集中的特征。隐士隐居地分布的形成,是由隐士当时的特殊需求决定的。这种分布给当时社会文化及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唐时期,灞陵地区邻近京城,是出入长安的必经之地.自汉代时期开始就已出现吟咏这一地区的文学作品,经过魏晋六朝的积累与发展,唐代时期,灞陵地区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人文色彩的文学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灞陵道文学空间代表了灞陵文学的最高成就,成为唐代文学乃至古代文学的一道特殊景观.宋代时期,灞陵与灞陵道增加了特殊的含义,灞陵文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与发展.随着政治与文学地理中心的南移,南宋以后灞陵逐渐淡出文人视野,相关的文学创作也趋向消歇.  相似文献   

4.
明清的啸     
啸在明清有新的发展,这表现为隐士之啸成为主流.隐士们以口哨表达内心的苦闷,使啸具有强烈的反抗色彩;文人还以啸为名号,把啸提升到文学意象和观念的层面,使啸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诗歌唱和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唐是诗歌唱和的高峰,唱和之风浸入到当时文人生活各方面。在史官这一特殊文人群体的诗歌唱和中亦可看出当时诗坛的诸多特点。不仅展现了唱和双方复杂多样的关系和诗歌广泛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而且还能通过唱和增进友情、切磋诗艺,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诗派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魏晋时期的文学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建安三曹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以及二十四友文人集团。这些文人集团的形成与消亡都与当时的学术思潮及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定时代的文化不仅陶铸了文学的内在精神,而且对于当时文学的总体风貌施加了巨大影响。本文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探讨了魏晋时代的文化冲突、融合与蜕变对于文学演化的作用,描述了上述文人集团及其文学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并试图从中归纳出应有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7.
唐代文学研究中的文人空间排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中关于文人空间排序的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结合唐代文学研究对此作了四个方面的论述:第一,从文人占籍的空间序列阐述了与地缘因素相关联的文学现象及其特征;第二,从因科举和使府形成的文人分布阐释了与制度相关联的文人阶段性与区域性的文学活动的意义;第三,从唐人选唐诗说明了典籍在文人空间排序中的特殊角色及其对文学风格的影响;第四,从编纂群体阐述文化行为在文人聚合中的作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从“三曹七子”到“二十四友”──试论魏晋文人集团与文学精神的演变李中华在魏晋时期的文学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建安三曹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以及二十四友文人集团。这些文人集团的形成与消亡都与当时的学术思潮及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定时代的文化不仅陶铸了...  相似文献   

9.
1 传奇剧本文学是盛极明清两代而独具丰彩的古艺苑之花。它经过众多文人作家的艺术创造与积累,形成了主风化、尚典雅、守格律、抒情表意、规整划一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风貌的形成,固然与当时的政治风尚,哲学思想及文艺潮流相关,但首要原因则是戏曲由民间书会才人的创作转为文人士夫的作品。元末高则诚以理学戏曲观指导改编《琵琶记》,使南戏创作发生根本变化,标志着“文人和南戏的血缘关系从此建立”,南  相似文献   

10.
鲁迅、钱锺书对中国隐士文学的传统缺乏正面认识。他们有二元化的思维,即中国文人不是帮忙,就是帮闲,于是中国文学只是程度不同地维护统治而已。他们只是从上往下看,几乎全是从统治术的角度理解隐士问题,无视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论述,即思想史上道统(即士君子传统)的观察角度。因此,在求真求实上他们无疑有识见,然而在求正大与通识方面,毕竟与隐士传统隔阂。这一隔阂是现代文学史家最重大的古今之变,重新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是当代学术史上急迫的思想课题。本文还从严陵诗学传统的意义与当代隐士诗人的事实两个层面,再认中国历史中隐士的真实生命及其存在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