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历了亡国之痛的南宋遗民仇远,在其词集《无弦琴谱》中所使用的城市乡村、节序、历史人物等意象,无不和一个故宋遗民掩抑低徊的亡国之恨、桑梓之痛、隐逸之思密切相关,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遗民对故国故家的沉挚心曲。  相似文献   

2.
具有特定历史和审美内涵的“云”意象,与佛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苦难时代,也是宋遗民词 人希逸隐遁的群体象征,本文试择取宋遗民词中有典型意义的几例“云”意象予以剖析,并考察宋遗民词人的山水自然审美观 和忧患意识,以透视宋遗民词中情感活动和创作心理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梦”意象在南宋遗民词中的出现次数与两宋其他时代相比较为频繁,且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饱尝失国之痛的南宋遗民词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矛盾、挣扎,在词的创作中不约而同多次选择了“梦”意象作为感慨人生、抒发情感的途径之一,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梦”意象本身的特点及时代背景、词人命运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宋祥兴二年 ,陆秀夫负宋幼帝赵曰丙 蹈海而亡 ,赵宋 32 0年的皇脉断绝 ,同时也揭开了大批宋文人遗民生涯的序幕。身为遗民 ,“立功”一途受阻 ,他们更自觉地担当起“立德”、“立言”之任 ,在文字著述中寄寓他们的亡国哀痛和存续传统的苦心。而“诗词末技 ,存江山以不朽” ,于是宋元之际乱离易代的环境 ,既磨砺了一代封建士人的节操 ,又成就了一期遗民文学。宋遗民词即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蕴和文化内涵成为词在宋代发展的一个光耀而悲壮的终结。在宋末元初的遗民词坛 ,江西遗民词人虽没有如江西诗派成员一样的自觉的流派认同意识及共同尊奉的创作宗旨和词坛盟主 ,但他们因地缘关系、政治倾向、创作风格等方面的相近或相同 ,彼此间不仅有着密切的社会交往 ,同时也有着频繁的诗、词、文的酬赠活动 ,构成了一个以文天祥为轴心的相对独立的地域词人群体。  相似文献   

5.
论遗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遗民张立伟“遗民”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指亡国之民,二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本文只论后者,即论隐逸的一个特殊类型。一、追问义在哪里历史上最早又最著名的遗民是司马迁记载的伯夷:(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于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  相似文献   

6.
元初南宋遗民词人身为最下等的亡国之民 ,有着极其痛苦的心灵体验 ,他们出于民族自尊和对民族歧视的反抗而选择了归隐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反映了遗民自己对历史、人生的深刻反思和“贵适意”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赞美了隐居生活方式和环境 ,在表现进取与退隐的文化心理和元代社会思潮方面 ,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7.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除惮力著述授徒之外,遍交天下之友也是他们所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其中主要以遗民为主。吴中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易堂九子于国变后频繁往来于吴地,与其地诸遗民缔结良谊,这既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又是其经世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在清初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抒情文学体式之一的词,其意象研究历来被词学界广泛关注,但大多数焦点聚集在历代著名词家的单个典型意象的研究上。对于宋末元初的遗民词人意象研究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处于单个词人的单个意象研究上,而本文对南宋末期的遗民词人词作的意象研究予以梳理,有助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宋词的结束期,南宋遗民词是特殊时代的产物,由于受到新朝统治的压制,遗民词人们不能大胆地在创作中表露自己的心迹,只能以隐晦曲折的方式流露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绪。在词体创作几乎是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他们借叙景咏物传达悲苦凄婉的身世,以婉约的方式抒发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这不仅维护了词体的本色,同时也使词人们强烈的情绪和民族自尊感具有更深远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0.
元初南宋遗民词人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南宋遗民词中的隐逸词是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反映。南宋遗民词人的心奥,南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是在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其时的特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南宋遗民词人"清"、"空"的隐居生活环境造成了创作主体心境的"清"、"空",这种心境上的清空闲适,很容易接受道家隐逸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刺激他们选择了清闲幽静的"云"意象、构造出其词清新空灵的意境。南宋遗民词中"云"意象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无心"、"闲适"、"清空"等3个方面。从中可见,在一片吟咏"云"物象的隐逸之声中,遗民词人自我清空淡泊的情怀也呈现出来了,将环境之"清"与人心之"清"联系在一起,达到了"人境双清"的境界,这种境界的意义体现在遗民词人的创作上,便是促成其词"清空"审美特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词人朱彝尊在《词综·发凡》中说“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始极其变”的“宋季”词人,其中包括南宋遗民周密、张炎、王沂孙诸人。所谓“变”,则是指这些遗民词所表现的哀婉凄咽的故国之情及其所运用的比兴寄托,隐晦曲折的表现手法。它不同于正统婉约派倚翠偎红,浅酌低唱的传统题材;也不同于豪放派雄奇驰骤,悲歌慷慨的艺术风格。他们用词这一文学形式,唱出了特定时代的哀以思亡国之音,把词的表现形式,推  相似文献   

13.
“遗民逃禅”是明清之际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屈大均逃禅前后“历史图像”的勾勒,试揭示明清鼎革之际岭南遗民逃禅特点以及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关系。本文研究认为:岭南遗民逃禅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岭南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密切相关;二:岭南“逃禅”者多有心理上的矛盾,行为上的“悖逆”;三:岭南政治生态的多元化是岭南既开放又封闭文化特质的凸显。岭南在明清之际先后经历南明政权统治,南明与清政权的争夺,以及“三藩”时期,政治生态明显并于它地,且更替频繁、反复,所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是造成以上特点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南宋遗民词人将深刻的佛教哲理内涵熔铸到词中,不落痕迹地转移到词作内容的审美表达,巧妙地将佛教思想转化为词中的审美意境。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既是南宋遗民词中的重要组成材料,也是创作主体心灵、情感的载体,佛教语典如此广泛地融汇于遗民词中,一方面表明了遗民词人对佛教思想接受的自觉与深入,体现出了词体的老成之境;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们虚空淡泊的心理,易于将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人生哲学、审美趣味中,并将之转化为词作中的审美意象及其创作时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专有地理名词,“长安”本指立都关中的汉、唐等王朝京城,但是进入宋词意象体系的“长安”,除指称本朝都城汴京、临安之外,也被宋代词人赋予丰富的文化意义。从宋词文本出发,通过对宋词中频繁使用的“长安”意象之考察,认为“长安”在宋词中不仅是官场、君恩、文人政治理想、政治名利场以及玩乐之地等的代称,甚至在南宋词中,它也指王朝丧失的北方疆域;“长安”在宋词中的丰富含义及其意义的变化,既与宋王朝治下国运衰微的现实有关,也与宋人对前代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有关。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炉”、“烟”的特点与唐宋词的总体风貌十分契合,“炉(烟)”意象因之成为唐宋词人运用得最为广泛和成功的文学意象之一。本文对此二意象在帮助形成唐宋词特有风格、意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作了探讨。同时,将李清照作为个案研究,对其词中使用“炉”、“烟”意象的具体情况作了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更深一层理解这位女词人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炉”、“烟”的特点与唐宋词的总体风貌十分契合 ,“炉 (烟 )”意象因之成为唐宋词人运用得最为广泛和成功的文学意象之一。本文对此二意象在帮助形成唐宋词特有风格、意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作了探讨。同时 ,将李清照作为个案研究 ,对其词中使用“炉”、“烟”意象的具体情况作了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一层理解这位女词人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8.
《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假托古宋遗民,借用北宋末年的战乱表现自己的遗民意识.道教在此书中占了很大篇幅,道士、道观以及道法在书中都有描写.道教意识的频繁出现既与一定的历史因素有关,也是受到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现实的影响.作者从史实出发,在继承《水浒传》原作的基础上,讽刺了宋徽宗道教误国的行为,从而也隐射了明朝后期,皇帝信奉道教从而导致亡国的事实,表达了自己对亡国的深刻反思,从中可以窥见明末清初的士人心态.  相似文献   

19.
在清初特定时代语境中,遗民曲家们为了传达其复杂而幽微的文化心态,往往在戏曲创作中采用虚拟“故国”意象、寓言和女性关照等书写策略。“故国”意象是政治伦理在清初遗民曲家心中的自觉内化,寓言旨在张扬他们作为遗民的个性价值,而女性关照则凸显他们“赏才”和“伤才”相交织的复杂、矛盾心态。这是清初特定时代思潮在遗民戏曲中的多层面折射,从而使其戏曲创作展现出不同于元明戏曲的独特文学风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鞋”这一意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最擅长使用意象的作家之一,“鞋”意象在其作品中俯首皆是。以《废都》《高兴》《极花》三部作品为例,深度解读“高跟鞋”意象在作品中所承载的追寻主题和性隐喻,对解读贾平凹的女性观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