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走向深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乡内部及城乡间经济关系的动态调整,共同富裕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阶段性目标要求。通过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变迁促进共同富裕的思想、政策与理论,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解读共同富裕道路演变的逻辑线索,可以发现:与时俱进是调整城乡关系以促进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理论品质;经济开放是影响城乡关系与共同富裕思想变迁的重要约束;城乡关系视角下共同富裕思想变迁存在从增长逻辑向权利逻辑转换的演进路径;学术讨论与政策制定的双向互动不断推进城乡关系视角下共同富裕思想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程静  施红 《新疆社会科学》2024,(2):132-139+150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科学论述了城乡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实现条件,为我国破除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了指导。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具有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遵循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基本原则,以及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基本方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进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创造和谐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并用于指导我国城乡关系发展,促进我国城乡关系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优化城乡新发展格局,繁荣振兴乡村文化,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极大地推进了城乡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只有坚持以历史思维总结党长期以来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举措,以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新时代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辩证思维明晰城乡差异及“先富”和“共富”的关系,以战略思维贯通城乡融合“共富”的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才能深刻理解把握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逻辑旨要,为不断拓展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这一体系的逻辑结构至少含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逻辑层次:一是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史观;二是基本原理即城乡关系互动关联论、城乡关系发展趋势论、城乡关系演进动力论、城乡关系融合实现论;三是重要范畴即基于分工的城乡浑然一体与城乡分离的关系、基于所有制的城乡对立与城乡融合的关系、基于时代特征的城市乡村化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其结构特征至少于有如下三个,即人民主体性、历史洞识性、社会整体性。这一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启示主要有: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人民中心”,走城乡共同富裕之路;发挥制度优势,走城乡权利平等之路;深化改革举措,走城乡土地同权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城乡关系的不断演进中,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在逻辑与融合路径。“以农民发展为核心,以国家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制度优化创新为抓手,政府作用与市场力量协同推进”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逻辑,其与农民中心逻辑、市场逻辑等具体逻辑,以及农民发展与市民发展协同、农民积极性创造性与农民收益协同、制度优化创新与战略规划协同、政府作用与市场力量协同等协同逻辑,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应深刻认识城乡关系的主要矛盾,全力推进以农民发展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科学利用制度优化创新规律,全面推进战略规划引领的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促使政府作用与市场力量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共同富裕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马克思城乡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思想是我国城乡发展实践的理论来源。中国城乡发展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结果。从共同富裕角度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为观察和理解中国的共同富裕问题和城乡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新时代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要坚持"目标—动力—机制"一体两翼的发展逻辑,即坚持目标与过程相统一,不断增强改革和创新发展动力,坚持完善机制;二要走"核心力量领导—满足需求—创造供给—共享机会成果"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邦铭 《河北学刊》2012,32(2):172-176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包含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论、城乡关系演进的动力论、城乡融合实现的方法论,科学回答了城乡关系如何发展、城乡关系为何发展、如何推动城乡关系深入发展等重要问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对当前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既关系人民福祉,也关乎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城乡生态融合发展遵循自然生态本质与社会经济本质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生产与社会经济生产的辩证统一。从中国发展实际考量,城乡生态融合发展蕴含城乡生态共富的价值追求、城乡环境正义的价值诉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价值担当。因此,需要在城乡“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融合发展的绿色框架之下研究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实践向度,以“生态”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促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领域的绿色化转向。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结合平时教学体会,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文本,本文阐释了讲授“和谐社会”构建的“人与自然关系”视角之必要,并从“人与自然关系”衍变的角度透视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提出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的观点.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1.
贺雪峰 《社会科学》2022,(6):137-145
中国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城乡差距。如何理解当前阶段中国城乡差距,涉及包括“三农”政策在内的中国现代化战略优先序的排列。学界和政策研究部门的主流意见认为:当前中国城乡差距已经非常严重,必须大力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办法:一是加大国家“三农”投入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是打破城乡要素市场壁垒,加快土地和资本市场流动。实际上,城乡差距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正是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户进城,让渡出农村获利机会,留守农村的相对弱势农民才有了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村收入的可能。只有经过城乡不平衡发展,才能达到高水平的城乡平衡发展。限制城市资本下乡,保留农民返乡退路,是避免形成城市贫民窟的前提。目前国内学界和政策研究部门的主流政策建议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夙愿,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历史变迁的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百年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思想体系。从演进理路来看,党的现代化思想可从时代背景、战略部署、战略步骤、客体向度四个维度进行梳理归纳;从演进规律来看,党的“整合型领导力”是这一思想的内生动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逻辑主线,对内“发展追求”与对外“和平指向”的辩证统一是其基本进路。在新发展阶段,应坚持以建设现代化政党为根基推动国家现代化,用人民逻辑驾驭资本逻辑,将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演进历程。文章试从其理论成果入手,对其理论创新进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战略思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从理论内容上看,既涉及发展城乡生产力,又包括完善城乡生产关系,体现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从实践逻辑上看,科学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受制于劳动力质量水平,而城乡收入差距透过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和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传导机制是: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抑制经济中工业产出份额、提升服务业产出份额推动经济结构的“服务型”变迁,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促进劳动力从农业、工业部门流向服务业部门,进而通过服务业部门产出份额的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城乡收入差距也会导致贫困农村居民丧失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从而制约全社会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使劳动力的“服务型”流动和经济结构转型受阻。但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存在显著非一致性。实现中国经济结构顺利转型需要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创新经济转型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发展趋势上,马克思与西方学者存在着分歧与一致。通过城乡从分离到融合的历史经验与理论的分析,探究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曲折发展内在规律,并对我国城乡发展选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道路进行了剖析,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趋势,是经济发展中资源要素配置的社会的和地理的现象,由此形成经济社会结构的地域功能特区化及行政区化,呈现城乡关系层面的社会结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城乡融合则是破解社会结构问题的钥匙,立足城镇化内涵,推进乡村城镇化,依据融合、共享与共富的底层逻辑与发展取向,强化区域型政府角色与使命,构建基于发展初衷的融合体制机制,拓展共享形式与层次。基于价值、配置与结构逻辑,架构新型城乡关系,重塑城乡融合与均衡发展结构,给予共享的帮助。基于城乡平衡发展,选择乡村城镇化的路径,实行共享的平衡策略,矫正偏离初衷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8.
考察揭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百年演变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及其关系,对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历经革命道路探索、执政摸索、改革拓展与新时代复兴四大任务阶段,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反映出中共对于调查研究的运用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及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从理论逻辑来看,“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观”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是调查研究的理论之基、理论之体和理论之翼。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态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遵循、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范式、坚持将调查研究作为政治话语与斗争策略的方法工具。实践和理论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创新,历史和理论在实践中取得实效,历史和实践升华成理论发挥指导功能。中共百年调查研究的三重逻辑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三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中原学“学脉”的思想渊源经历了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五次重大思想变迁的影响,以及近代的“中体西用”和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理路。本文总结归纳了中原学“学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回顾了中原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原学的理论变迁,阐释了中原学的时代价值,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发展的百年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百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场域和动态时空中得到与时俱进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民族的特征、时代的特色和实践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逻辑主线,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不断保持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使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契合,在良性互动中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作了系统阐述,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