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7,(11):137-143
基于索洛余值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显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本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以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验数据为例,期望得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1979-2014年,山东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年平均增速较低,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也较小。尤其过去10多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下降趋势,经济结构优化的效果并不明显,长期来看,如果不能扭转这一趋势,可能面临经济衰退的困境。这意味着在经济新常态下,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地区唯一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因此,着力推进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为重要。深化体制性改革、推进技术创新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十多年来,随着政府对民生的大力度投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连续7年快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增长与分配格局呈现出改善的势头。但是,由于拉大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很多体制性和机制性因素并没有完全被消除,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继续推进分配体制的调整和改革,力争建立起一个稳定预期的收入分配趋向公平的体制机制,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期内,产能过剩是制约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焦点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培育企业新动能提供了根本方向。基于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并将2015年开始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二,化解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作用机制;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推行力度,对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元性"和"灵活性"特点的理论分析,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一年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实际,探讨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产品结构上要增强产品特色,提高内容价值,培育文化品牌;产业结构上要实现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跨界混流;区域结构上要加强跨区域的供求匹配。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个有限但有效的政府,既要减少政府管制,又要体现文化例外要求。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10):15-2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交替的时期,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将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动能,对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过渡和迭代前进,至关重要。文化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兴业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在重塑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地理布局,传承城市脉络,延续文化基因等方面的价值,使其成为新动力的重要组成。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文化产业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同城乡差距和区域鸿沟同时存在而体现出的"供需错配"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制约要素供给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供给政策针对性不足导致产业均衡性和协同性不足。因此,文化产业本身也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其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是核心命题。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为出发点,以产业转型、要素创新、制度改革为基本思路,并通过创造有效内容供给和渠道供给,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演化,构建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柱,构建三位一体的行动逻辑,塑造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具有“二重性”,即同时具备需求和供给的属性,因此供给侧问题和需求侧问题交织在一起。分析宏观经济结构,不仅关涉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结构演变,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两者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所在。本文将投入产出分析改造为一种新的结构性分析,以增加值的形式表示经济联系,从而直接建立了总需求结构与总供给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使生产技术结构隐含其中,为研究宏观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的平衡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结构性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获得高速的增长,但同时也导致了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结构的形成。在需求侧,投资和净出口的比重上升,消费比重下降;在供给侧,部门内以及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且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正相关。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问题从结构意义上而言是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是改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框架内,考察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冠疫情冲击与中美技术脱钩“三大新因素”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并评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改革红利”,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中国“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在5%以上,2035年人均GDP为2.4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 2.42万美元的水平;考虑“三大新因素”后,“十四五”时期潜在增长率相较基准情景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2035年中国人均GDP为2.28万美元,比基准情景减少0.15万美元,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加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3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有效对冲“三大新因素”的不利影响,中国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核心在中国经济内部调整,但外部经济环境也关系到供给侧改革的进展与成效。从当前世界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周期性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发达经济体增长停滞乃至进入衰退通道,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国家)增速减缓甚至是倒退。受多重因素的挤压与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发展同样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全球化发展到当前阶段,国际资本已经开始由经济逐利的本能向国家政治服务方面转移。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配合国家整体外部战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基于此,本刊特组织本期《供给侧改革与对外经济调整》专题,分别就供给侧改革与全球产业链重构、供给侧改革与"一带一路"战略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外经济调整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我们只选取其中关键的几个点来分析,希望通过本期专题的探讨与研究,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另外一个思路与方向,并希望广大学者能积极加入我们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核心在中国经济内部调整,但外部经济环境也关系到供给侧改革的进展与成效。从当前世界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周期性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发达经济体增长停滞乃至进入衰退通道,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国家)增速减缓甚至是倒退。受多重因素的挤压与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发展同样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全球化发展到当前阶段,国际资本已经开始由经济逐利的本能向国家政治服务方面转移。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配合国家整体外部战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基于此,本刊特组织本期《供给侧改革与对外经济调整》专题,分别就供给侧改革与全球产业链重构、供给侧改革与"一带一路"战略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外经济调整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我们只选取其中关键的几个点来分析,希望通过本期专题的探讨与研究,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另外一个思路与方向,并希望广大学者能积极加入我们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赵燕 《家庭科技》2021,(4):41-4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及其对老年教育多元发展的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运用改革方法推动结构调整,及时纠正扭曲的要素配置,进一步扩大供给有效性,结合需求变化提升供给结构的灵活性、适用性,全面提高生产率,满足百姓需求,为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改革门槛"与"消费黏性"的视角,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进行测评,并采用2006—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消费升级产生的门槛效应与动态效应.研究发现:(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供给管理"的核心,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对于第一类与第二类消费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存在门槛效应.当实现门槛跨越时,改革能够显著推动居民消费提量扩容.(3)消费升级存在时间上的"黏性",当期消费升级水平受到往期水平的正向影响,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打破这种"黏性",进一步助推消费增长.(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居民家庭负担、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31-238
绿色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当前制约我国绿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绿色发展需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管理结合起来,把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功能结合起来,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提升我国绿色发展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要,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步入新常态,科技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阐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分析科技创新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结合四川产业发展与科技资源基础实际,对四川基于科技创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探讨,提出“育主体、强技术、搭平台、促转化、创模式、合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央商务区的形成是集聚经济、市场需求、区位条件、历史因素和政策支持等多种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和演变过程融合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技术变迁与制度革新。与国际经验相似,中国中央商务区的发展与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相联,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中央商务区的空间形态、核心功能、发展模式和区域层面的合作面临着深度的调整。为此,中国中央商务区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转变政府深度参与经济决策的模式,加强效率提升、技术创新和制度供给,推动中央商务区由"外延型数量增长"向"基于效率的内生增长"转型。  相似文献   

16.
新常态下福建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通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是福建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方向,并从树立实业强省理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福建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期不断提高福建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坤荣 《学术月刊》2013,(6):95-100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开始下降,但这次经济增速下降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呢?实际上,这次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除了麦迪森所指出的原因外,还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这是其他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速下降时所没有遇到的。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资本回报率开始递减,出口下降,外需不振都表明这次经济增速下降是"结构性"的。为此,需要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加创新活力,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增强内需潜力,来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实现经济的平衡健康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必须转型,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为市场竞争扫清障碍;通过构建服务型政府,将政府的职能转变到关注民生上来。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与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为突破口的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破解粮食“三高”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对粮食安全保障也产生了巨大冲击。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短期冲击效应明显,长期稳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粮食市场波动明显加剧,粮食生产者面临着较强的收入不确定性冲击;玉米高库存问题得到扭转,但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在需求刚性增长约束下进口数量激增,进口安全风险防范压力明显增大;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政策存在溢出效应,粮食生产者支持政策有待完善。新形势下,应加快粮食安全保障顶层制度设计,健全粮食生产稳定机制,完善国际粮食进口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粮食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制造业是振兴东北经济的核心环节。东北制造业结构存在过分强调需求侧并注重投资,供给侧发展不足导致供需错位和供给侧结构不协调导致制造业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供给侧对东北制造业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制造业16个样本行业对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1864%,其中资本贡献率为7857%,劳动贡献率为-159%。表明东北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资本推动力仍起着主要作用;同时劳动要素边际效率较低,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不足。优化东北制造业振兴机制,应从供给侧角度构建其制度变革、科技创新、产品质量、产业改革以及劳动力供给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7,(5):133-139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可通过优化产业转型公共品供给、克服外部性、破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产业转型风险的作用机制,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引导与保障作用。近年来,我国产业财政政策在取得一定积极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着政策集成度不高、财政收支结构不协调、财政补贴规模和范围过大、结构性调控力度不足、财政绩效评价及应用滞后、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晰等问题。本文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的两维层面,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财政政策促进产业升级的的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与地方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存有区域结构性差异。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应以结构性调控的供给管理思维,构建精准调控型的产业财政支出政策,完善结构性减税导向的产业税收体系,并着力提升产业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