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相似文献   

2.
尊孔与袁世凯复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在社会政治领域除了存在一个满清皇室贵族复辟集团外,还存在一个强大的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封建官僚、军阀复辟集团。袁世凯复辟集团将辛亥革命改造为旧式的改朝换代,建立袁记民国,文的一手与武的一手并用。文的一手是打着尊孔的旗号,以“维护传统”和“顺乎国情”为号召,以孔子偶像和孔子思想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在民国初年的社会政治领域,尊孔与帝制复辟构成为一个独特而突出的文化与政治互动现象。  相似文献   

3.
问世于十八世纪中期的长篇巨著《红楼梦》,是一部形象的政治历史小说。它通过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细胞——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内部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状况;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几乎全部上层建筑,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批判的锋芒自然指向了封建地主阶级维护他们反动统治的手段之一——“教子尊孔读经。”今天,我们从《红楼梦》为我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历史材料中,认真分析封建地主阶级“教子尊孔读经”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孔孟之道的反动与腐朽,有助于揭穿林彪“教于尊孔读  相似文献   

4.
艾辛 《中华魂》2008,(12):60-64
来信《中华魂》编辑部:从贵刊2008年第10期上读到梁柱老师的文章《蔡元培是怎样看待尊孔读经的?》,很受启发。这些年来,在新闻媒体上,尊孔读经的声浪颇高。有的人甚至提出"儒化中国"的系统主张,说什么"从马克思到孔夫子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尊孔读经之风也确实在弥漫开来:穿上古代服装祭祀孔子的有之,仿佛时光倒流,置身于千百年前;大修孔子家谱的有之,据说广为搜集,共录入二百万人;呼吁"四书"应该进中小学课堂的有之,甚至说这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措施,刻不容缓:举办高价国学班的有之.限招企业老总,上十八次课,收费十六万八千元……。如此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对此应予重视,不能掉以轻心。我只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是  相似文献   

5.
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随着民主化运动的发展,孔子和经学的地位逐步动摇。民国建立,道变统改,孔经随着帝制大厦的轰然倒塌而被剥夺了政治伦理的斑驳外衣。在民主共和方生,尊孔读经方死的过渡时代,袁世凯利用人们依恋孔子和经学的文化心理,复辟帝制,尊孔复古,从而激起了由反孔狂飙而卷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6.
<正> 民国初期,国民党教育部颁布了许多教育法令,对清末教育做了重要改革。在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上规定,废止读经,废除封建的“忠君”、“尊孔”为宗旨的教育,树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这种帝制非完全意义上的封建帝制,而是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所变化了的封建帝制。这一变化,分为“开明专制”、“开明”度的加深及君主立宪雏形三个阶段,历时近七年,构成了中国政体由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过渡。推动这一过渡的,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斗争、下层人民群众的反抗及清政府内部开明官员的力争所构成的历史合力。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自汉武帝定儒术于一尊,由汉至清末二千多年来,儒学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废除“尊孔读经”。我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绩是涤荡了封建的污泥浊水,而儒学的优良传统、人文精神将会更显光辉,将会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阿尔文博士说:“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佛、道二教的典籍早已经成“藏”,儒家没有。明末清初就有人提出“儒藏”,乾隆时周永年…  相似文献   

9.
一、早期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观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和旧的伦理道德,在辛亥革命时期虽曾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猛烈冲击,但在辛亥革命后,旧思想旧伦理旧道德很快就重新泛滥。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后,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他和封建顽固势力沆瀣一气,祭起尊孔复古的大旗。在尊孔复辟的逆流中,受害最深者要算是广大妇女。 1913年11月,袁记内务部以“法律无允许明文”为由,勒令解散女子参政同盟会。1914年3月,  相似文献   

10.
《秦政记》、《秦献记》,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中写出的反复辟战斗檄文。今天在深入批林批孔的斗争中读这两篇文章,更能感到它强烈的尊法反儒的战斗气息。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了,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买办势力和帝国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的成功意义不容忽视,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除了中国前进的绊脚石;中共中央要求在纪念中共"逢十"大庆时,也纪念辛亥革命的"逢十"大庆,说明了对辛亥革命的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尤其是胡锦涛主席关于革命的理论阐释,也都显示出将辛亥革命置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旗帜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辛亥革命前后,北洋军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在政治态度上,由效忠君主政体转向承认共和政体;在社会角色上,由君主专制的军事工具转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集中代表,由局部影响转向对社会的整体影响;在集团形态上,由一个单纯的军事集团转变为一个复杂的政治军事势力,由相对统一的整体逐渐分化为矛盾重重的派系或集团.北洋军的变化,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反映和缩影.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起体现资产阶级利益诉求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为维护资产阶级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孙中山着力于国家建构的探索,其重要表征一方面是发展和完善三民主义,试图以此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为践行权能分治和五权宪法的政府管理模式,设计了政党权力,并试图将政党权力转化为国家权力,由"以党治国"而"党化国家",由此草创了"党国体制"的国家建构模式。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政体所作的国家建构的努力是创造性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略论儒医对军旅疾伤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代儒医 ,将医术作为体现儒家之“仁”、维护封建皇权的一种手段。由于军队是巩固封建皇权的基石 ,所以儒医历来对军旅将士疾伤的救治十分重视 ,积极投身 ,亲身实践 ,并将儒家思想贯穿于军旅将士疾伤的救治之中  相似文献   

15.
百年前,一场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帝制,缔造了全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百年间,这个民族内修外攘屡挫屡奋,几代志士念兹在兹的民族复兴有望。我们在一百年间的故纸里翻检,试图用双十这一天的报纸串连起中国的百年沉浮。我们相信,历史隐藏在巨大的细节当中,一日可以长于百年。法国年鉴学派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说:一份文献如同一个见证人。现在,该是它说话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6.
“华夷之辨”是儒家文化核心观念,有种族之分和文化德性之分。清末满汉对立思潮崛起,强调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辛亥鼎革后,清遗民一方面反对这种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从文化德性之分的角度强调清朝统治的正统性,并且从金、元等历史资源中寻求支撑;另一方面,他们强调“君臣大义”的绝对性。与此同时,他们将民国后国内外的混乱皆归咎于西学,认为让世界久安之道必然还是“莫备于周孔”的中学,至此在他们视野中,中西夷夏地位逆转。清遗民的“华夷之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君主制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合二为一的道德主义论述,虽然其与具体的历史语境已然“错置”,但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还是对后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的意义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 ,是对固有封建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追求。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制度、宗法制度、伦理纲常。辛亥革命者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但革命者并未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其意义是开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文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古今和歌集》序中"人麿既没,和歌不在斯哉"的表述,凸显了其编纂思想中的孔子意识,也是其编纂思想来源于儒家礼乐思想的体现。而先于《古今和歌集》成立的《续日本后纪》中关于和歌复兴的评论,是站在春秋时期诗书礼乐的崩坏和与之相关的孔子行动的历史上创作而成的,给《古今和歌集》的编纂指出了"儒家礼乐思想"的方向,是其孔子意识的先导。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清政府之统治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打击帝国主义在华之侵略势力,为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其失败的经验教训还给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