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以法国作家杜雅尔丹的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为标志,意识流小说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这宛如一条波光闪耀的长河,汇集着众多文学天才与文学杰作。施尼茨勒是奥地利著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由于他惯以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手法的运用见长,并创作了小说《古斯特少尉》和《埃尔泽小姐》,所以,言及意识流小说,必也言及施尼茨勒。当然,施尼茨勒和意识流小说的关系是由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内质上的联系所决定的。这也正是本文讨论的核心内容。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现象,其概念的内涵与实质曾引起过复杂而激烈的争论,但在有…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可算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一位天才。早期,他创作小说,他在小说中应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最为成功的。又编辑几种杂志,由他主编的《现代》杂志是三十年代初期最有影响的两大文学期刊之一;他还精通英语、德语,译了施尼茨勒的《妇心三部曲》等外国文学作品。中年,他先后在几所大学教授文学,培养研究生,又译出了苏联、东欧作家的大量作品。晚年,作家移情于古典诗词的创作和研究,和金石文字、古器物铭、鼎彝碑拓的研究考证与辑录工作,均卓有成效。象这样一位文学家,还不是一位天才吗?他的天才的呈现,有如歌德说的,就在于能够“去看去听”,并善于“去区分去选  相似文献   

3.
在接受外国作者影响上,施蜇存特别着意于奥地利作家施尼茨勒,特别是在小说中刻意表现变态性心理,运用细腻的内心独白,都有很重的印迹,但他在借鉴的同时,又试图超越原作,并保持了独有的中国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与弗洛伊德学说崔银河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人深层意识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分析小说的表现内容与技巧;描写人物无意识激情和隐蔽的性心理,又构成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显著特征。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创作。十九世纪末至二十...  相似文献   

5.
“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施蛰存与弗洛伊德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从弗洛伊德那里获得潜意识和变态性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等外部形态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及无意识、潜意识之中。几乎每篇小说都写了主人公潜意识的自然流露和变态性心理,只是或浓或淡,或急或缓,浓者急者,便像精神病患者,行为怪诞荒谬,如魔鬼缠身;淡者缓者,也是性格异常,令人不可思议。但是施蛰存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态度是“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从而创作出既创新又有民族特点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早在1933年,施蛰存就声言,给他冠以“新感觉主义”的头衔,“是不十分确实的”,他说,“我知道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 Freudism 的心理小说而已。”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施蛰存的心理小说,应特指具有弗洛伊德色彩的心理分析小说,它与一般着重分析人物心理的小说不能等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创建于19世纪末,是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上均与传统心理学迥异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性压抑、释梦等理论,自20世纪20年代陆续被引入我国文坛之后,对鲁迅,郭沫若、杨振声、许杰、沈从文等众多作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运用其观点和方法比较自觉、比较严格,创作比较集中,成果也比较丰硕的,则是施蛰存。因此,给他冠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小说家”的头衔才是“十分确实的”。  相似文献   

7.
李颀人物诗的独创性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李颀大量描写人物在文学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李颀人物诗的独创性表现在:有浓厚的生活化气息,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塑造的人物多平和淡然、不拘礼法,诗人对人物性格、气质等深层方面进行多维透视。产生这些独创性的原因在于:盛唐时代文化背景、社会氛围、宗教思想的影响,个性解放意识进一步觉醒,诗人自我价值认同中的平衡和肯定自我的体现,对“人物”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病历中产     
分化产生焦虑,这些焦虑在吞食中等收入者的薪水以及踏实感。中产以稳定为要,但现实逼迫他们不安定被视为布尔乔亚或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之一的奥地利作家施尼茨勒,1931年逝世之后,人们从他的日记里发现的不是快乐,而是焦虑。施尼茨勒时代的中产阶级们担忧梅毒、担忧住房的私人产权、担忧个人的隐私泄密。而现在生活在中国的中产们,担忧的事情更多,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及去粉饰的净化修辞方面。它既与中国传统小说有一致性,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魅力。鲁迅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从对人物外在特征“不变”及“静态”的描写,转向对人物外在特征“变化”及“动态”的描写 从对人物眼睛“形”的描写,转向对人物眼睛“神”的刻画。在描写人物外在特征“变化”的过程中,鲁迅小说还分别采用了“对比”、“同时性勾勒”及“追溯性”三种不同的方式,不仅有效地描写出人物外在特征的变化,而且更深化了对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  相似文献   

10.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散文在人物描写中所建立的“忧郁感伤”的艺术品格 ,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 ,它与其他形式的散文也有显著不同 :一是减弱故事叙述的完整曲折 ,强化作者对人物灵魂和命运的认知感受 ,使作者成为人物遭遇的代言人 ,留下人物未来拯救的意义空白。二是在散文创作中以小说体式的一定眼光、感受、心理描写人物事物 ,提倡削弱对人物的全知权 ,只缩小视角范围地客观描写 ,并追求“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三是在创作中共同布置一种“忧郁感伤”意识作为这一类型散文的艺术特质 ,并把“注情于人、融情于事”作为这一类型散文最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人物的肖像描写在《水浒传》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与许多古代小说一样,《水浒传》的肖像描写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讲究“写照”、“传神”、“写真”。但以语言文字画肖像与用线条和色彩画肖像毕竟不同,作家进行肖像描写,是要给读者以具体的形象造型,使人通过文字而唤起联想,从而对这一人物的内在性格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整体式的概括描写,是刻划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作家进行这样的肖像描写,是给读者以总体式的具体形象造型,可称之为“写真”。(水讲传)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肖像描写,大多采用这种方式。鲁智深一出场,书中…  相似文献   

13.
刘庆邦的小说在诸多方面受到沈从文的影响.从人物心里描写的角度来看,两人都擅长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而很少采用外貌描写,都通过意识冲突、梦境、人物言行、景物衬托等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但沈从文往往有着深层人生哲理意味的追求,刘庆邦的心理描写则仅仅停留于生命状态的展示.刘庆邦还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了茨威格心理解析法的影响,这又使他区别于沈从文而形成自己心理描写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色彩修辞的作用下,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容色描写往往被赋予特定的角色功能。有些着眼于标识超值人物的“异貌”,有些意在暗示人物生存的穷达情境。中国古代戏剧着色的“脸谱”化特征影响及小说的人物敷色,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角色化容色描写。  相似文献   

15.
<正> 真切细微的心理描写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特色.他的小说不追求人物外在行为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与完整性,而注意刻划人物内在心灵的特征,表现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心理描写的深化、外化和虚化是他的小说在心理描写技巧上的突出特点.所谓心理描写的深化,是指把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化到人物意识活动的领域,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显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意识冲突.所谓心理描写的外化,即描写心理活动在外在事物上的反射,通过人物外在言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刻画性格、塑造典型的有效手段.茅盾说过:“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李准说得更具体:“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准:《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及其他》)可见艺术的典型化,离开了细节描写就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7.
写作导引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的叙述、描写对象的,它一般是通过对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活动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所描写的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个性的。写人的记叙文一般借助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其内在的性格,在具体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表现出这个被塑造的人物是“怎样一个人”,而不是作者抽象地给人物作“鉴定“”评价”。同时,所塑造的人物也应力求突显其个性,应多写人物的特征,切忌千人一面的、无个性的、无特色的一般化描写。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组人。写一个人,可以通过一…  相似文献   

18.
文艺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欲望形态”,而是包含着“意识”与“欲望”争斗的人的“精神形态”。文艺作品无论描写“对象的人”,还是表现“主体的人”,都应该遵守人的本质的二重性原则,从而确保人物的真实性、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叙述学理论把人物的心理描写分为“外部视点”与“内部视点”,前者使用直接引语,引用人物的所思所想,后者则由人物予以转述,使用间接引语。《圣经.旧约》叙述中的心理描写绝大多数表现为直接引语,但在某些语境下,“说”可以转化成“想”,直接引语可以转化成间接引语。在叙述功能上,由外部视点决定的直接描写为阐释性的,而由内部视点决定的间接描写则为反思性的,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构成“圆形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为了增强党史纪实文章的可读性 ,充分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 ,在写作手法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活动的描写要与人物的言行相一致 ;细节的描写要将历史的真实同艺术的真实相结合 ;运用“T”型写作方法 ,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些背景材料与人物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