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劳动争议日趋频繁与复杂,但我国的劳动诉讼处理制度相对较落后。通过实证分析和借鉴他国的劳动诉讼制度,提出我国应采取严格条件的“双轨制”的劳动处理机制,制定单独的劳动诉讼法规,并于密集工业区的人民法院下设专门的劳动法庭。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仲裁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与诉讼形成紧张的冲突,难以起到分散纠纷的立法目的,而且弱化了当事人运用劳动仲裁的积极性。改革一裁二审的立法模式,建立裁审分轨的纠纷处理机制,协调仲裁与诉讼之间的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劳动仲裁制度化解、消弭劳动纠纷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期日本发展了个别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诉讼程序外又建立起劳动委员会、劳动局、劳动审判委员会对个别劳动争议的处理制度,强调促进个别劳动争议当事人达成和解。借鉴日本的做法,我国在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时,应注意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发动各方力量介入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提高劳动争议处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瑞典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瑞典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和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各有特色。本文在对瑞典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分别从劳动争议类型、处理体制模式、调解、仲裁和诉讼方面予以比较,并结合我国国情特点,探究瑞典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劳动公益诉讼作为公益诉讼的一种,具有公益诉讼的一般特性和特征.为了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理念和以权制权的制衡原理和法治原则,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当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授予工会组织和检察机关行使劳动公益诉讼起诉权;在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护最低标准的领域中引入劳动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6.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可以概括为“一调一裁两审”,即在我国解决劳动争议,主要是通过调解、仲裁、诉讼实现的。其中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是世界各国及地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但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于普通共同诉讼制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至于劳动普通共同诉讼,则更是鲜有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这给我国的劳动司法实践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我国当前宜从群体性劳动纠纷解决的具体实践出发,依据普通共同诉讼的一般原理,对我国现行群体性劳动纠纷的仲裁及诉讼解决机制进行重新梳理与改造,重构我国的劳动普通共同诉讼制度.具体言之,该种改造将涉及案件的管辖、立案、审理程序、主张及证据的共通性规则、裁判方式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劳动争议持续快速增长对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提出严峻挑战,调解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大量争议案件直接进入仲裁和诉讼程序.应在分析现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改革设想,重构劳动争议制度.  相似文献   

9.
域外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考察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是维护弱势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新型诉讼方式,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都设置了为维护公益免受侵害的相应诉讼机制。针对现有相关立法和制度的不足,我国应该借鉴域外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并在公益诉讼中,实现原告的多元化,建立有利于社会特定弱势群体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0.
劳动争议处理的及时、合法、公正解决原则的实现取决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高效运行。本文建议将在实践中成为解决劳动争议方式的劳动监察纳入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共同解决劳动争议。针对劳动者不了解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现象,建议通过发挥劳动监察的作用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劳动基准与公益诉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基准是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必须保障劳动者享有的最低劳动权利、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具有强烈的公益属性。我国对于劳动基准实施艰难的现状表明,通过传统诉讼已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基准纠纷,而劳动基准与公益诉讼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呼唤着将公益诉讼程序导入到劳动基准纠纷的解决过程。我们应当构建完善的劳动基准公益诉讼理论与制度,从而维护不特定多数劳动者的劳动基准权利。  相似文献   

12.
"科教兴村"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如何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外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通过对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考察,归纳概括出其主要的动因,并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试论政府在劳务派遣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强化规制的角度,分析了发挥政府在劳务派遣中主导作用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主要有实行劳务派遣用工分类管理、设立行政许可制、建立行政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0月召开的东盟贸易投资峰会,提出要推动中国-东盟区域内的劳务配置,为促进区域内的贸易与投资创造条件,提高区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目前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劳工政策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从而增加了整个区域的生产成本,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中国-东盟区域内各国应该重新审视和修订劳工政策,对外开放劳务市场,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同时提高对外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7.
全球性人权法治的发展趋向为完善我国劳动权法律保障制度提供了新的契机.应当通过确立和完善权利宣告、侵害预防、司法救济和国家帮助这四性机制来强化对劳动权的保护.从法律宣告机制上看,应当细化劳动权的法律内涵和外延,弥补立法混乱、法出多门的缺陷,提升劳动权的法律位阶;从侵害预防机制上看,有必要对照国际文本,全面检视现有的立法,并强化劳动契约制度;从司法救济机制上看,应扩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受案范围,改变先裁后审的单轨制、使仲裁不再作为审判的必经程序,并在法院内设立劳动法庭,充分提高司法效率;从国家帮助机制上看,需创制统一而富有权威的国家帮助制度,并完善确保社会主体切实遵守的强制制度.  相似文献   

18.
劳动权同其他宪法基本权利一样需要司法程序的保障。我国劳动争议的仲裁和诉讼的范围过于狭窄 ,争议解决程序不利于劳动权的保护。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和人权事业的发展 ,我国劳动争议的仲裁和诉讼的客体既包括所有的个体劳动权 ,也应当包括集体劳动权 ;劳动争议的仲裁和诉讼的主体应当具有普遍性 ;改革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重新分配举证责任 ,既注重了劳动权的安全 ,又注重了劳动权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