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东方文明的代表。自汉代以后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在封建社会里长期存在和发展着。以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批判,是从近代开始的。自鸦片战争以来,早期启蒙主义、戊戌变法巨子、辛亥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儒家伦理遭到一次又一次扫荡性的批判。综观上述各个时期对儒家伦理的批判,其动机、需要、批判程度和达到的后果不尽相同,或根本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笼统的否定性的批判多,具体分析和肯定性的评价少。其后果是发展起和强化着一种否定儒家伦理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全面、科学地评价儒家伦理,不利于继承和发扬以儒家为核心的民族传统美德。 其一,大而化之的定性式的批判和否定。如讲儒家伦理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残害人、压抑个性;儒家伦理是宗法等级伦理,同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儒家伦理只适用于农业文明,是中国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富民政策的重大思想障碍,等等。如前所述,这类大而化之的否定性的批判,在社会转型时期是可以理解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是全面的、科学的。儒家  相似文献   

2.
作为示范伦理的儒家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视人伦 解构三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儒家“内圣外王”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其基本精神可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企求的目标,成为历代儒家讨论的中心议题和学术宗旨所在。随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被“五四”以来的反传统主义者视作腐朽的封建意识形态,受到无情批判。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为复兴和发展儒家这一根本精神而努力。它在当今社会里究竟是仅供人观赏的“木乃伊”,还是仍可散发活力的“活的生命”?在我们看来,只有先弄清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具体内涵及其发展线索,才能更好地判定它对当代社会及21世纪有无积极借鉴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民本思想与封建专制政治之契合与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波 《云南社会科学》2004,1(4):104-108
作者依据儒家民本思想的性质特点对明朝邹元标之个案进行了剖析,从理论和史实上清楚地揭示了儒家民本思想与封建专制政治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价,文章指出,实现包括民本思想在内的具有实质合理性的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乃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济伦理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与现代,既是一对范畴,又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在原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如西欧诸国,在16至18世纪已经解决了这一课题;在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如西欧以外各国,则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迁.正在着力解决这一课题。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经济伦理对现代商业精神,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有利还是有弊?学术界讨论热烈,各执一辞。现代派认为,现代化就是告别传统,就是对传统的否定,因而现代化不会借助传统的经济伦理;相反,传统的东西只是历史的惰力,只是一种羁绊。传统派认为,各国各民族的现代化,无不具有自身特色,那些经历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国粹,因而对现代化是动力,可以推动现代化事业。我们认为,对于儒家经济伦理所发生的现实作用,不能笼统地、简单地定性为推动或阻碍,也应该贯注“历史与现实”的辩证方法:历史是现实的前提和基础,现实是对历史的扬弃与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儒家经济伦理可以对现代化产生动力,但要通过”转化”。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风俗、习惯等几乎所有的角落。一、传统文化与中央权威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理论上强调最力者莫过于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思想,儒家三纲五常中的第一纲便是“君为臣纲”。自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为汉武帝认可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将儒家宗师孔子尊为圣人,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儒家思想可以为他们倡导中央集权,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来看,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与封建大一统思想固然是现代人批判的对象。但是,如果把这种思想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也…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本世纪的最初三、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革故鼎新的转折时代,那么,鲁迅便是这一转折时代造就的一个思想、文化的巨人和天才.再如果说发端于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是以“清理旧帐”,即批判和否定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文化为其前导和基础,那么,鲁迅则是当时致力于此的众多先驱者、奠基者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象征.可以说,鲁迅毕其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一生,很大一部分精力和心血就花费在对“旧帐”的清理上,其为中国现代历史发展和民族新文化建设所作的杰出贡献及所立下的不朽功绩,同样也有很大一部分就表现于“扫荡废物”、廓清道路这一艰巨的劳作之中.而对于构成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明及其创始者孔子的批判,则不仅是鲁迅“清理旧帐”所最注重的工作和对象,而且是能够充分反映和体现鲁迅文化思想及特点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的情景下,儒家伦理文化彰显其现代价值:重“和谐”的道德情操,“仁爱”的道德原则,“依礼而立”的道德规范,“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舍利取义”的道德标准。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伦理文化,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中心,倡导自我个性和自由,正在消解着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传统的伦理文化价值观。现代化、民族化、世界化,是儒家伦理文化转换的三个基本立足点。对待儒家伦理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又要有所超越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对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使用整体描述定性的研究方法意义不大.正确的方法是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文化因子剥离筛选出来为现代社会所用.虽然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作为满足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工具,其对社会的报答力在整体上已经基本丧失,但并不等于它的具体构成因子均一无是用.剥离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精华”而“今用”的工作可分为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文化进行分解;第二步是对分解后的儒家伦理文化因子加以梳理考察;第三步是加以评价分析;第四步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中被评价为好的文化因子做进一步的比较和优选;第五个步骤对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中还有潜在价值的文化成分进行改装.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必须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为目标,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失去传统文化之根。中国必须创造出与其大国身份相称的独立的现代的理念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非宗教性的文化,宗教不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伦理哲学才是文化的主流与核心。宗教在中国相对不发展,具有多元性和原始性,并有造神机制。儒家的伦理哲学同时承担了宗教的功能,具有满足信仰和感情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政治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主义形式下的宗教、政治、伦理三者合一的形式。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必须适应这种传统,承担起儒家哲学的功能。儒家文化不是历史,而是活着的现实,始终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律具有伦理法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十恶”、特权法以及男尊女卑。儒家的“礼”制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法的思想根源,儒家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规范社会等差关系,用“礼”作为维护社会等差关系的工具,形成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批判和改造传统法律意识,确立现代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奈件。  相似文献   

16.
儒学的历史命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境遇变化。在现代中国 ,对于儒学 ,既不能一厢情愿地讲“复兴”,更不能全盘否定 ,而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五四”那代人对传统的批判往往带有相当程度的急功近利性,但仍然是基于一种整体的文化眼光,其深刻性不仅在于对汉末以后儒家学说的猛烈抨击,还在于对孔子及其传统儒家的深刻批判,这种深刻性并没有为很多人所留意。鲁迅以“五四”那代人特有的思路与逻辑对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的正确性不能抛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去孤立地理解。  相似文献   

18.
王志远 《理论界》2023,(6):80-86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大事件,在西方持续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借助现代刊物第一次集体反思传统。从对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推动孔教入宪的批判开始,新文化运动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它力图阻止儒家思想重新制度化的努力。面对复辟帝制及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等人将批判推进至中国传统伦理政治之根本——礼教,礼教既是一种道德伦理观念,也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制度。与此同时,《新青年》同人打出的“文学革命”旗号引起知识界广泛关注,文学革命的实质在于通过文学革新推动国人思想变革,以此为中国社会种种制度的变革提供思想基础。由此对儒家的三重批判获得了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而对“现代性”和“儒家传统”的认知及想象主导着这场批判。  相似文献   

19.
林平 《河北学刊》2002,22(4):16-20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是以儒家经济伦理为核心 ,以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家思想中所蕴涵的经济伦理思想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 ,它包括“生财有道”的生产伦理、“交往有信”的交换伦理、“取予有度”的分配伦理、“用财有制”的消费伦理四个组成部分。传统经济伦理中确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伦理要素 ,但它毕竟是在宗法制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对传统经济伦理我们只有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 ,才能使之有益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探讨陈独秀反思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得失,吸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进一步批判封建主义的道德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无疑是很有稗益的。一陈独秀对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批判,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首先,陈独秀的批判沉重打击了中国封建的伦理文化,推翻了被历代反动势力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极大地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从而结束了它在中国长达二千年之久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旧时代。在中国,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及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存在几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