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空间变动,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审视贫困户的社会适应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江西省X县的易地搬迁实践为案例,描绘贫困户因搬迁所致的物理、社会和意义空间变动,分析多维空间变动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情感认同层面社会适应的影响,并建构出“空间变动—社会适应”的复杂解释机制。本文认为:易地扶贫搬迁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再造”,它改变了与贫困户相联结空间的“空间性”——由乡土性转变为城市性。在这种再造过程中,贫困户因其群体特性在空间耦合上呈现出“剧变参差空间中社会适应的分异”的特点。今后的搬迁后扶工作中,要注重推动由外力驱动空间再造转变为内部驱动空间再造,激发贫困户主观能动性,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的语言生活进行调查研究,德吉村的语言生活由搬迁前单一使用藏语的方式,转变形成了搬迁后“日常交往用藏语、经济交往用汉语”的语言生活模式。德吉村语言生活模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在分析对比德吉村搬迁前后语言生活变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以普通话为核心的经济交互模式、合理开发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立健全语言发展机制与政策等三方面的语言扶贫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如何创新社区治理,以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与需求,是一个重大问题。实证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建构至关重要,如社会工作机构、社区自组织等通过社区服务提供、社区公共性建设、社区参与促进以及情感能力培育等路径,可以助力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机制的实现。这也为破解我国当前基层治理的普遍困境提供了经验借鉴,当然其前提和基础一定是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持续跟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脱贫攻坚胜利不但实现了现有标准下高原藏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而且在解决贫困问题中所探索的治理经验为深度贫困地区探索县域治理路径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基于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Z县的调研,探析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如何实现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保护的有效耦合,从而间接推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在Z县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以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保护共融的耦合性治理模式不但实现了高原藏区如期脱贫,而且为今后高原藏区和牧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层项目扶贫实践中,多元行动主体间的利益博弈直接影响村落社会关系结构。巴村的易地扶贫搬迁事件表明,从扶贫资源下乡后产生的贫困户资格之争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落地的搬迁名额争夺,村庄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出现明显分化,这种分化造成了村庄社会关系重组,村落社会治理失序。在农村反贫困进程中,要使扶贫项目成为优化村落治理的有效手段,就应坚持以贫困群体为中心,兼顾基层政府的行政意志和村庄整体利益的统一,并在相互信任与互利合作的基础上重建乡村社会的伦理关系秩序。  相似文献   

6.
“三岩”片区地处西藏“三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区域,域内坡陡沟深,宜农耕地较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公共服务能力较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区域。21世纪初,西藏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了“三岩”片区的生态移民工作,既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生态压力,又使生态移民在新家园中过上了幸福生活,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但是,生态移民对迁入地生计模式转变的不适应、对社区文化认同度较低,以及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本文从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引领、提高心理认同度、重视文化教育、重视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增收、移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三岩”片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对全面推进西藏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淹没企业的搬迁和重组关系到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当地就业和移民安置工作能否顺利实施。搬迁企业普遍存在高负债、高亏损、高负担问题,且库区生态建设对搬迁企业的发展又有一定限制。因此,必须对库区搬迁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对企业融资的政策扶持;提升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工业;运用三大战略,创造新的市场。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9-16
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中的企业搬迁对加快建设速度是有效的。当时企业搬迁总体部署的特色为低投资、紧运行;建设三线与调整一线相结合;各地从实际情况部署。抚今追昔,此次企业搬迁经验教训丰富:备战背景与强大的动员能力成就了三线企业搬迁;分工管理与细节安排使搬迁得以运行;搬迁企业及其职工付出了巨大代价;能否重建协作关系与市场网络、科学规划城镇决定企业搬迁的成败。  相似文献   

9.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中的社会排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虽然在保障当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政策执行过程存在政策排斥、资本排斥和信息排斥等社会排斥因素,移民搬迁出现普遍的"搬富不搬穷"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移民搬迁设计的"挖险根"和"挖穷根"的目标和宗旨。这种偏离不仅对普通农户和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还蕴藏着区域性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0.
刘明 《新疆社会科学》2011,(6):134-139,158
大规模移民搬迁可能导致文化适应问题。在移民搬迁过程中,项目的成功与否除了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之外,民族文化的适应策略,特别是牧业生计方式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新疆贫困地区移民搬迁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围绕着新疆贫困地区移民搬迁问题 ,从移民搬迁的原因及作用、移民搬迁的基本情况、移民搬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并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河南省巩义市温堂村69户搬迁农户的实证调查,对农户移民搬迁动力机制、居住空间效用变化等内容进行分析表明:贫困山区农户进行自愿移民搬迁是其家庭理性判断的结果。迁入村庄出行方便、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环境好和迁出村庄交通闭塞、居住环境差、子女上学不方便等因素综合作用于农户搬迁的空间决策,有效的政策保障加快和保证了农户搬迁过程的实施。搬迁后,农户在迁入村庄获取了更多的居住空间效用,并建立起新的社会网络关系,其居住需求基本达到相应预期。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滩区移民搬迁,事关黄河长久安澜和下游防洪安全,对黄河滩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黄河下游滩区移民搬迁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鲜明特点,同时也面临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解决、迁建资金难以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配套、搬迁补偿标准难以提高等诸多问题。实施黄河下游滩区移民搬迁,应坚持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来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提高、长远生计保障的总体思路;在安置方式上,尝试城市近郊移民安置、产业移民、中心城镇移民、本乡本县就地安置等多种方式;完善移民搬迁政策法规,加快完善滩区移民搬迁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移民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执行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有效推进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实证调查,较为系统地考察了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安置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发现:无论是"搬富不搬穷"现象、"见户不见人"现象,还是"四移四不移"、规划选址不到位,抑或项目管理不严格、"背皮"搬迁现象,都表明这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有待提高。移民搬迁政策执行偏差所形成和引发的消极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政策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4):52-59
搬迁移民是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能够帮助扶贫对象彻底摆脱恶劣生产生活环境,真正达到减贫目的。本文以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获取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以非移民户为参照对象分析搬迁移民实施对移民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结果表明:搬迁移民实施对移民农户生计资本的净增效果显著,即搬迁移民实施是移民农户生计资本提高的主要原因,同时搬迁移民安置点的选择显著地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因此,本文认为针对连片贫困山区农户,积极实施搬迁移民能够提高农户生计资本,能有效达到减贫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对当代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移民搬迁的选址、批次及数量进行调研和统计的基础上,对塔吉克阿巴提镇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试图将塔吉克人搬迁后的生活场景给予客观描述,从而理解其在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后,生活文化方面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17.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宁夏生态移民规划,使得那些居住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西海固地区的大量回族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易于得到黄河灌溉的地区.伴随着这样的移民搬迁,回族群众的生活文化必然要在迁入地有所变迁,一定存在着文化适应的情况,由此,才能更好地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之中.宗教文化是广大回族移民群众需要调适的生活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宁夏泾源县搬迁到银川市"芦草洼"地区的回族移民为例,采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讨了自愿性移民在日常宗教信仰以及伊斯兰教教派等方面的适应状况.  相似文献   

18.
西藏媒体使用汉藏双语.媒体语言对藏族居民的影响以藏语为主,汉藏双语使用的情况在农村和城镇程度不一.藏族居民接受汉藏双语媒体影响状况和自身语言水平与需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杨智 《贵州社会科学》2021,(10):112-119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果之一,其后续的稳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基本条件.安置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搬迁移民的内生发展能力,社区教育与移民内生发展能力存在内在的推拉关系.当前移民内生发展能力与社区教育之间存在需求脱节、社区教育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弱、社区教育对接城乡融合的程度不够等问题.建立健全与移民内生能力提升融合的社区教育体系、通识+专业+特色的融合型社区课程体系、党政主导的"1+X"移民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保障体系、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学习资源体系、有效的社区学习成果转化和运用体系,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在安置社区的转化与落实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就是个人或人群从乡村生活到城市生活之转移过程。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城市新居民对城市生活之适应,一直是城市人类学家研究课题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近四十年来陆续迁入很多城市。本文以昆明为例,对中国少数民族城市化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