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国情怀"作为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思想,不但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蕴含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思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高校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主要载体,并通过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曹操思想中蕴涵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挖掘曹操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李芬青 《成才与就业》2023,(S1):141-142+140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与行为,对职业目标确立和择业动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高中生的思辨能力,构建积极职业价值观,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4.
侨批档案是“世界记忆遗产”,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通过剖析侨批档案蕴含的爱国、爱乡、爱家人等家国思想及其道德教化、人生指引和榜样示范等育人价值,提出厚植家国情怀、滋养民族文化内涵、传承华侨精神、凝聚侨心侨力等实践理路,发挥侨批档案在培育和滋养大学生爱国爱家的人文情怀和民族情感的精神感召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书院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对书院生徒家国情怀的涵养和培育。通过分析传统书院涵养家国情怀的感性基础、传承家国情怀的理性培育、培育家国情怀的道德践履等三个方面,探讨传统书院家国情怀的历史意义。由传统书院培养生徒家国情怀的历史经验中,探求可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提供借鉴的智力支持和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仁爱精神,增强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培育献身精神,增进热爱祖国的荣誉感;加强社会实践,夯实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6.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凝聚民心的强大精神动力。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光辉,同时也昭示出人民领袖家国情怀的伟大人格魅力。毛泽东的家国情怀内涵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思想的理论原点和思想资源;习近平的家国情怀是毛泽东家国情怀的当代形态,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要注重弘扬传统忠孝文化,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发展逻辑,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促进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教材插图进行教学是一种直观而重要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以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的插图为例,通过历史故事讲述、情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熏陶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为教师深入进行图片教学提供教学范例。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而形成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8.
红色人物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与红色革命事件的践行者,他们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高尚品质,对当代青年家国情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教育启示。因此,可以通过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发展红色旅游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家国情怀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范仲淹之所以能受到世人广泛的称赞和景仰,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他的思想及其行为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孝亲、仁民、爱国的家国情怀,将朴素的对血缘亲情的爱推及于社会,由家及国,由个体及群体,进而上升为汲汲于用世的价值追求,凸显出来的是情系民众以及对社会对国家的无限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范仲淹家国情怀所蕴含的爱家与爱国相统一的思想行为,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有着共通之处,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思政课的教育实践为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复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工作;作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在学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始终做学生立德铸魂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始终做政治清醒的明白人;要引领学生弘扬中国精神,锚定成长成才的“压舱石”,特别要在指导学生贯通学好“四史”,涵育家国情怀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方面下功夫;要引领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思悟践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思辩的方法论精髓和实践要义,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相似文献   

11.
家国情怀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时代新人的成长、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培育时代新人家国情怀需要以科学思想为引领,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夯实理想信念、树立公民意识,同时需要坚持从优秀文化中汲取家国情怀培育的养分与力量,在实践锻炼中以丰富的活动、广阔的平台夯实教育成果,并不断从领导机制、治理体系、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推进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北京钢铁学院是新中国早期成立的单科性工业学院的典型代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钢铁学院形成了以“爱国、奉献、崇实、求是、争先、创优”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以“理想主义的家国情怀,崇实求是的学术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为主要特征的大学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3.
王昭君出塞是民族关系史上最负盛名的一次和亲事件,围绕昭君和亲两千多年来产生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和学术论著,王昭君已经成为各民族高度关注和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毋庸置疑,平民女子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大局观念是昭君文化符号生成的历史基础;吃苦耐劳与勇于牺牲使得昭君出塞成为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符号;各民族广大民众努力追求民族友好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应是王昭君名扬天下、昭君文化符号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厘清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有利于新时代青年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涵育新时代青年价值观。伟大建党精神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涵育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涵育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涵育新时代青年的奉献精神,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涵育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新时代青年价值观需要加大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力度,提升涵育效果;注重新时代青年的实践培养,增进培育效果;同时要构建科学机制,健全保障效果。  相似文献   

15.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思想精深、意蕴深厚,其所蕴含的思想引领、担当意识、意志品格和家国情怀等是新时代好青年培根铸魂、润心启智的强大精神给养、方向指引和力量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有助于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激发勇于担当的内部动力,磨砺不惧艰险的顽强意志,厚植爱党爱民的家国情怀。要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政治认同、注重教育引导增强情感认同、淬炼意志品质增强价值认同、厚植家国情怀能增强行动认同,做到知、情、意、行合一,学、思、悟、用贯通,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好青年培养的全过程,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16.
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性和延续性,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追求,表现为人们对家庭、国家、民族极深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毛泽东和习近平都在特定的时代,诠释和展示了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家国情怀的基础上,又结合新历史时期的背景和任务,对家国情怀进行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论述蕴含着由家延伸到国的递进圆融关系,其形成既是对优秀传统家国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又是对中华儿女奋斗历程的省察与总结,同时也是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研判与回应。其内涵要义主要包括以厚植家国情怀上下功夫为基本要求、以爱家与爱国相统一为核心内容、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共建为践履路径三个维度。从个体、社会、国家、世界来看,这一论述在于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道德准线、培植清正淳朴家风民风的价值导向、筑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根基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是指提倡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们要通过阅读和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更好地形成文化自信。语文教材中既有男性角色,也有女性角色,都或多或少渗透着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基于混合课堂的教学模式,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对理论力学课程进行了试验性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在理论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混合教学的方法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旨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通过对理论力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传统课堂与网络课程协同发展的混合教学双优势,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水平,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 眼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宏观背景,担当民族伟大 复兴之大任的时代新人应是物质与精神全面发展、个体性与社会性和谐、民族性和世界性圆融的人。 基于此,高校价值观教育需要在三个层面着力,即引导学生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追求精神提升、在个 性彰显的基础上注重责任担当、在国家认同的前提下拥有世界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