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进步繁荣的关键所在。保安族是我省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简称积石山县)。本文旨在积石山县保安族干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对其进行培养选拔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干部的理论和政策的基本观点包括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培养选择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事;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既要有计划地扩大数量,更要提高素质、改善结构;要注意培养少数民族中高级干部和各种科技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西在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同时,就十分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民族干部队伍已发展到36.63万人,占自治区干部总数的34.7%。自治区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面采取了切合广西实际的措施,既坚持有利于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又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少数民族干部在广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疆兵团成立55年来,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本文试从民族团结教育、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总结兵团民族工作的经验,认为兵团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中心在于加快发展,两个着力点是建立民族团结教育长效工作机制和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及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所提出的基本政策之一。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进步,以及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69%。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土族、满族等10个少数民族世居甘肃。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的独有民族。少数民族分布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甘肃民族地区主要包括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39个民族乡。民族地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团结和 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 的胜利,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各民族平 等、团结和实现共同繁荣为己任;忠实地代 表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培养选拔少 数民族干部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根据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的 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干部工作 的方针、政策,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 的少数民族干部。这些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党 领导和团结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斗争的骨干力 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民族团结和…  相似文献   

8.
《民族论坛》2009,(4):8-9
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是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近年来,湖南各市州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不断探索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培养之路,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限于篇幅原因,本刊选摘刊登在此方面表现突出、独具特色的湖南部分市州民族干部工作情况经验,期与全省其他市州及全国兄弟省市(州)民族工作部门共勉。  相似文献   

9.
<正> 做好民族工作,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重要的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这是帮助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发展民族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历来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毛主席早在五十年代就指出:“要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今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建  相似文献   

10.
今年早春,北京人民大会堂人大会议厅。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向全党庄严发出号召:“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各级党委要以更大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和各种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既要注意从少数民族中选任一批能在九十年代起骨干作用的干部,更要注意选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迎着跨世纪的挑战和希望,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史又翻开光辉灿烂的一页。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少数民族干部的茁壮成长开  相似文献   

11.
天祝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全国最早实行区域自治,被誉为“全国民族自治第一县”。自治县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殊政策和措施,使少数民族干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一批以藏族为主体,包括土、回、蒙古、满等几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据1980年统计,全国少数民族在校学生970多万人,比建国初期的1951年增长8.8倍。其中,小学生增长5倍,中等学校学生增长22倍,大学生增长19倍。这就为我国少数民族造就了一代新的知识分子队伍,培养了一批比较得力的干部。仅十所民族学院就培养出五十六个民族成份的毕业生十万余人,等于解放初期全国少数民族干部的十倍。这些人才,为民族地  相似文献   

13.
中华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了。三十五年来,我们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巨大成就之一,就是在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同时,培养了一支宏大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我们党一贯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关怀他们的成长。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就注意吸收少数民族干部,并且培养出一批少数民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从彻底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及时提出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1950年11月24日,在周恩来同志亲自主持下,政务院第六十次政务会议上,批准了由当时中央人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中培养了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少数民族干部治理阶层。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顺利实现了民族地区政治制度的变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制度化和法制化;少数民族干部的实践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和支撑力量。二者相辅相成,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体自身利益的表达和国家方略在民族地区的实施,民族干部的培养实践与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国家与民族地区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保安族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辅之以林、牧、副业等多种经济成分。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保安族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帮助下,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间由于受“右”的错误思想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保安族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林牧各业虽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且高低不稳,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16.
对保安族妇女经济参与和教育的调查马亚萍一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亦是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在积石山县境内,又以大墩、甘河滩和梅坡三村为保安族的聚居区,也就是人们俗...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联系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纽带,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进行了总结,对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共有蒙古、达斡尔、回、朝鲜、满、鄂伦春、鄂温克等21个少数民族,近2.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全区辖有两个民族乡,即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和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为大兴安岭地区的世居民族,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6.9%。 多年来,地委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五年规划》以及《黑龙江省2000年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规划》的要求,认…  相似文献   

19.
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海东地区成立以来,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干部政策,培养、选拔少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在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和比例、结构与分布、后备来源与培训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各部门通力合作,进一步采取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干部素质、拓宽干部来源、在选举换届及审批、任免干部工作中把好民族比例关等措施,予以完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