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由于口令在性质、类型、特点上的不同,其指示词、预令、动令之间“词”与“字”的节奏、时值、强弱是有规律的,特别是它的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是极其相似的,通过借用音乐节奏符号对队列队形练习的口令进行归类、划分、记载,解决长期在实际的“教”、“学”、“练”中对口令的运用和记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于诗歌音乐性的认识,总是在诗歌语言声音形式的音乐化类似上去认同,强调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等外在音乐性要素,闻一多先生就认为诗的音乐美主要是“音节的美”.这种理论往往导致将声调与意义相分离的倾向,而不能从声调与意义的关系中去发掘诗的深层的音乐形式的美.艾略特在谈到诗歌音乐性问题时认为:“‘音乐性的诗’是具有声调的音乐型式(musical pattern)以及构成诗的那些字所具有的深层意义的音乐形式,而这两种型式不能分离且合而为一的那种诗,假如你提出相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变的过程中,从《诗经》到五言古诗,体现了尚简重自然的节奏特点;从楚辞、楚歌到七言古诗,体现了繁声长言的节奏特点。到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正式形成,由前此句式音节的变化,转向了“异音相从”“同声相应”的声律方面,在整饬中体现了“和”的节奏特点,词则融句式的繁简与声调的和谐于一体,在长短相间、奇偶相寻以及三字尾与两字尾的交替中,表现出错综的节奏美,而词的错综节奏又孕育了元曲向自然语言节奏的回归。正是作为诗歌生命的节奏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正> 英语的声调抑扬顿挫,音节轻重缓急,节奏清晰明快,富有音乐美,一些语音学家把它叫做“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不无道理。在口头交流中,英语语调对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起着重要作用,其语调模式(in-tonation patterns)具有区别意义、表现情绪与陈述态度的人际交流功能,有着重要的修辞  相似文献   

5.
何谓“节奏”?《辞源》说:“音乐的高下缓急。”其它辞书也大致类此。至少在中国,节奏一词源出于音乐,其它地方的运用则是它的引申。本来意义上的节奏具有什么特征呢?首先所有的“高下缓急”必须是“音乐”的。——这是我们对节奏“艺术”品质的规定。其次,这些高、下、缓、急其实就是不同乐音的彼此相对和联系。——这是我们下面的抽象和展开的基本出发点。再其次,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实现的,它的高下缓急的节奏表现便带上了浓烈的时间性。本义的被引申一般通过抽象的手段,节奏一旦被引申被抽象,我们便可作如下的表述:节奏表达的是整个事件过程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事物中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秩  相似文献   

6.
词至温庭筠确立了“感伤”基调。作为词的第一位专门作家 ,温庭筠不仅仅赋予了词以“感伤”为主流的感情基调 ,并且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注入词中。温词之感伤 ,内因在于其题材之艳情化 ,外因在于 :一、词作为一种合乐的文体 ,音乐以哀为美的特征必然促使词更多偏向“感伤”一路 ;二、词体节奏上的变化繁复 ,适合抒写“感伤”这一极为深幽微杳的心绪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上,在汉语中,诸如音节的顿、韵脚、平仄、叠音、双声叠韵,以及某些相同的语音成分,它们都可以是形成节奏的“可比成分”。由于它们连续交替地出现,方才构成语言的音乐美。本文讨论形成语言音乐美的各种可比成分及其作用。较之于音乐,语言形式缺乏音乐旋律中音程、和弦等表现手段,故要使语言具备尽可能完美的形式,便要求尽可能多地调动语音中的可比成分,表现语言“交响”合成的节奏美。文中还论及语言节奏美的修辞魅力。  相似文献   

8.
晚清词家认为词体声调美根源于词体音律,落实在协格律上,呈现为哀感、谐协、应和至天籁的多层体验,丰富了词体体性、乐歌性质及词体形式的美学内涵。他们对词体音乐性的阐释,有继承乐歌传统艺术精神的一面,但更力透出此时词家词学研究的用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之一 ,自它产生之日起就跟音乐有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在后来的发展中 ,它虽然从音乐中分离出来 ,但它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质 ,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回环美 ,音调的抑扬美 ,声情的合谐美。这种音乐美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长存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每一个音节(一般来说,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声调是某种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反映语音高低变化的语音单位.汉语语音学中的“四声”即就汉语的声调而言.“四声”是个历史范畴.在传统的音韵学中,一般说,“四声”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语音学中,“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语中,存在着利用声调的不同来区分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的现象.比如:物体自有精粗美  相似文献   

11.
在明确界定“字”与“声”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中的“字”与“声”的关系。从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字”与“声”之间关系的分析与解构入手,以“字”的语言语义属性、声调节奏属性等特征与“声”的关系为着眼点,以民歌《槐花几时开》为例,探寻演绎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之佳法。认为: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中,“字”同“声”的关系既紧密又复杂.既关乎“字”直接和隐喻铺叙的情感,又关乎吐字行腔、语韵声调;中国传统声乐作品的演绎虽是以“声”为最终形式表现,但如忽略“字”的语义、声调、语气、咬字吐字、行腔,不仅会在“声”的演绎中无法准确地表达音乐的真实情感,而且会因为“字”在韵腔上的不足而使“声”失色。  相似文献   

12.
衬字、衬词是我国务民族、各地域民歌中常见的艺术处理手法之一。一般说来,衬字在山歌中多属补充音节的性质,而在小调中则具有较强的表达感情、塑造形象的意义,并对音乐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东北民歌中的衬字大多来源于感叹词和助词,常在歌词的中间或句子后面出现,起着加强语气、活跃气氛、调节节奏的作用。常用的有“哎嘿哎嘿哟”“嗯哎嘿呀”“得儿腊梅呀依呀”等。演唱者多是根据需要自由即兴地加入衬字或衬词,使整个歌曲的节奏和情调显得格外欢快热烈,富于音乐美。常见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音乐美”三字常被诗歌、散文用来形容语言声调的铿锵悦耳,正如刘勰《文心雕龙·声律》所说“声传于吻,泠泠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音乐,原本与诗歌一体,但自从出现无歌词的乐曲和无乐曲的歌词后,二者分道扬镳。诗歌因有歌词,声情明显;音乐则只是声音的组合,其情思、形象、哲理等,均蕴含在音声中。因此,从音乐本身讲,究竟美在何处?包含哪些因素?本文试从“情真、味长、声美、域广”四方面分析其内涵。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政论文写作中追求语言新颖活泼的生动美,炼词炼意的变化美,以喻明理的形象美,古色古香的典雅美,节奏有致的音乐美,表现了驾驭语言的娴熟技巧。  相似文献   

15.
从诗歌的韵律来看,汉语平声实在是一个比仄声更寻常的声调,发音平直,缺乏曲折与变化。它与降升调上声、全降调去声和促调入产进行错落有致的排列组合,便可从听觉上构筑一种如旋律进行般的音乐美。曲子词作为一种成熟、自觉的音乐文学样式,其文辞因平厌的交错、反复和变化而造成的韵律波动,自然就呼应了乐曲的旋律起伏。而在这种呼应中,平声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显现了怎样的特征呢?幸有南宋词人姜费留下了《白石道人歌曲》旁谱17阕,为我们破译这种呼应关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素材。下面,就根据拙著《白石道人歌曲旁谱17谱旋律音程图…  相似文献   

16.
从上古同源词看上古汉语四声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平:去”“上:去”“去:入”之间都存在着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既承认上古汉语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同源词,又反对上古汉语有四声别义,这两种主张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与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和读者的审美愉悦密切相关,但最重要的还是基于情感节奏表现的需要。把彼此不同的声韵因素组织起来,使之适应于所要表现的情感节奏,就产生了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又表现为回环美、抑扬美、均衡美和错综美。  相似文献   

18.
一曲或令人陶醉或让人哀婉的文字音乐我们称之为一首诗。如此看来,诗乃内涵、韵律的完美结合体。内涵首先必达意后传神,讲究深、广、宽、浓、厚、重,所谓沉郁(universal wideth and depth)也。唐人开始,论诗重视“境”字,“境”较之“形”、“象”,就其表现艺术化的生活画面而言,更见功效,即“深穿其境”。诗之顿挫包括音美、形美、节奏美,所谓“赏心悦目”之韵律——姿态美也。顿挫有时也指意义上的突变(complete reversal、sudden suspense、unstraightful direction)。汉字的声音、形体、意义三位一体,而汉字在诗中最为重要的体现是平上去人四声。这样中国诗节奏的构成(?)要有音的高低、轻重和长短。中国古诗、尤其是格律诗字敷固定,节奏型也固定,根据其四声调子仄、同时起到了调整节奏的作用。唐诗、宋词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誉颇高。浏览西方文学书库,汉文版、英文版的,有关外国诗人研究甚至仿效中国古诗的书籍、杂志、译文集举不胜举,真是令人欣喜,此乃沉郁顿挫之功也。以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小山重叠》一词为例: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民族性,是指汉民族语言质的规定性.汉字的民族性表现为汉字形态的艺术性和汉字形声化思维的整体意会性以及建立汉语心理库的民族特征.汉语的音乐美表现为声调的跌宕美,音节的韵律美,音步的节奏美以及语义块整齐铺排的和谐美.汉语语法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在宇宙现上表现为时空物质之间的不可分性、流动性和汉语建构的简易性以及语序的心理时间流,在句法上表现为话题-说明的结构框架,汉语修辞意味大于语法意味等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词是一种合乐文学,它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原本披之管弦可以歌唱,为抒发人的情意感受,陶情冶性而作。故词又称“曲子词”,“曲”指音乐性部分,“词”捐文学性部分。词惟其合乐可歌唱,它的文学部分的语辞必须与音乐部分乐谱的富调节奏旋律相切合,这便形成了有固定格式的词调。每首词属于一个固定的词调,每个词调有一定的声情,也有一定的文情,二者和谐结合在一起。遗憾的是自元代以后,词的乐谱逐渐散佚,留传至今只能见到它的文学部分的语辞,无法歌唱,直接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