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唐与突厥的频繁接触和剧烈冲突,促成了突厥的大规模内迁。内迁突厥人的汉化过程在唐代民族融合中具有典型的意义。相比于政治、军事等领域深刻的烙印,内迁突厥人在汉文学领域的表现要黯然得多。然而钩稽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可以一定程度上厘清这一群体对于汉文学的接受过程、代表性文学家族以及整体的文学水平等情况。尤其是敦煌写卷中保存的哥舒翰、浑惟明等人的诗歌作品,有力证明了唐代内迁突厥人在汉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内迁突厥及其后裔的诗歌作品在敦煌流传,不仅证明了突厥汉文学的成就,也显示了敦煌民族文学的活力。唐代内迁突厥人的汉化进程以及他们的汉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古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形态,也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关于清代布特哈八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在祖国东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布特哈八旗进行管理,实行这种制度对这些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布特哈八旗的建立时间、实行八旗军政制度的原因、布特哈八旗的特点及其对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内迁畏兀儿人在元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广泛搜集元人文集及元明方志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探讨了内迁畏兀儿人的分布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分析了内迁畏兀儿人吸收汉文化的原因,从而客观地勾勒了内迁畏兀儿人在元代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在地域上山水相连,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非常密切的。这个区域里居住着众多的民族或族群,他们的文化相似性和可比性是很明显的。从跨国的视角来探寻文化互动或文化个性,这是一个理想的地域。这些不同民族或族群身份的诗人写作的民族志诗歌是探寻各自文化共性和个性的较好途径:虽然诗歌创作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语言,印度东北的土著诗人通常用英语写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诗人经常用汉语写作,但是这些诗人都受到了近代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影响。同时,这些诗人的诗歌也受到了当下全球化的影响,比如本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教育现代化、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等冲突的影响。因为受到了相似的影响,这个区域内的民族志诗歌的风格和肌理是可以比较的;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是可以展开对比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树葬是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在我国实行树葬的民族主要集中在东北及西南的一些地区.四川省白玉县的树葬明显不同于国内外其他地区,从它的形成原因到仪式程序,都蕴含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对白玉树葬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岩葬是人死葬尸于山岩之上的一种葬制,是我国南方占代民族的一种葬俗遣存。四川为我国岩葬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川南的宜宾地区岩葬特点较为突出。川南自古为中原与云贵高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民族迁徒经过的走廊,我国西南民族史上的重大活动,如“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汉武帝通“西南夷”和“募民田南夷”,成汉李寿“从牂牁引  相似文献   

7.
吴思震 《民族论坛》2006,(10):48-50
一、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数量、规模虽然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这些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仍还很缓慢,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仍还比较低;“两基”成果不稳定,有些地方的“两基”数据存在不少水分;教育资源配制和布局结构不科学,办学效益还比较差。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和农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暴露出的落后面貌十分明显。(一)民族教育的历史特点遗存民族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受民族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物…  相似文献   

8.
唐代,活跃在黑龙江地区的民族(民族共同体)有渤海靺鞨、黑水靺鞨、室韦、乌罗浑、乌丸、达姤、达莫娄、流鬼等。这一时期,有的民族发展较快,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国家;有的民族仍停留于原始社会阶段。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尽水平出现了显著的差距,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本文试探讨这些民族在社会形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以及南方的广大边疆地区。由于生活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方面也各有差别,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活  相似文献   

10.
宋辽夏金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动荡、分裂的时期,其民族政策具有同化性和羁縻性的特点。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1宋辽夏金的民族政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制定的呢?泱泱的唐王朝被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取代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唐代形成的民族分布格局在这个时期内也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方面是沙陀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割据政权;另一方面是北方汉族再一次大批南迁,以避免战乱。同时,在南方的壮、苗、瑶、土家、畬、黎等少数民族已经基本完成了形成为民族的历史过程,而地处西南的白蛮首领段思平也建立了大理政权。这就是宋辽夏金时期所面临的民族环境。在这种民族环境中,宋辽夏金的民族关系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唐代在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开拓与经略过程中,因袭历史上传统的"因俗而治"的方法并加以发扬光大,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度,并把之成功地推行于边疆地区.大唐帝国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繁盛和周边民族对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增强,与羁縻府州制度在周边民族地区的推行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唐王朝在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居于极东北边地的黑水靺鞨人和西北的室韦人中设立羁縻府州,他们以原始部落的形式与唐廷发生着朝贡关系,并且随着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统治力量的变化,其朝贡频率也随之变化。总体来看,室韦诸部在羁縻府州的形式下与唐王朝保持着频繁的往来朝贡关系,满足了自己特定的经济、政治目的。同时,中央政权对该地区的统治也随之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3.
说不同语言的族群之间的接触会导致语言接触.七世纪前期,吐蕃与唐朝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此后吐蕃与唐朝的交往逐渐增多,藏汉族接触愈加频繁.作为藏汉民族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藏汉语在吐蕃与唐朝的交往中发生了接触.根据藏汉历史文献,吐蕃时期的藏汉语接触的途径主要有吐蕃与唐朝的外交活动、文化交流、人口迁徙和民族杂居等.藏汉接触在唐蕃频繁的交往中使得两种语言得以有效的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各种交流,推动了藏汉民族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与唐初东突厥之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贞观初年漠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东突厥的各种社会矛盾都在这场空前的灾害中被暴露和激化。灾害使东突厥社会陷入全面危机 ,并最终导致东突厥的衰亡。从东突厥的衰亡 ,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中灾害对游牧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维护民族团结对于游牧民族抗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王朝与边疆各民族之间除了以"互市"为主的贸易往来外,在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一系列过程中,或通过武力威慑,或通过政治联姻,或通过遣使册封、赏赐,与边疆民族之间所达成的在政治上表示友好和隶属关系的"贡赐"贸易,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经济贸易形式。  相似文献   

16.
刘戈 《民族研究》2003,(5):51-58
回鹘文契约中有倒写文字 ,常见于纸背。某些突厥语专家对此现象未予重视 ,因而在一些专门著作中对它们既不作标记 ,也不转写 ,在译文中往往被省略。其实 ,这些倒写文字是不能被忽视的 ,它们是回鹘文契约附言中的一部分 ,形式上它可以溯源于吐鲁番出土唐代汉文文书 ,内容上它反映着宋元时代内地经济生活中的一些规矩。回鹘文契约中倒写文字的形式与内容所表现出的年代的不一致性 ,正是回鹘文契约及回鹘人文化的一种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民族形成的问题,指出人文选择是各民族兴衰存亡的根本原因。有了人文选择这个概念,各族群的地理分布、亲缘关系、考古发现和文化变迁等一系列问题都能得到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民族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在对教育公平及教育均衡发展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民族教育的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经济发展等几个维度对民族教育非均衡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力度;推行"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促进民族教育跨越发展;完善教师培养、流动机制,为民族教育提供师资保障等几项措施,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对边疆的开拓与经略的过程中,除了因袭历史上传统的"因俗而治"的方法,创立羁縻府州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外,还不断地册封边疆民族首领官爵名号,频频通过和亲这种特殊的政治联姻,加强与边疆民族政治上的接触与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