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揭示了存在的两种样态,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其中自为的存在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基于存在的自为性特征,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并将自为的存在与自由和行动联系起来,认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自由;自由的存在就是行动。萨特的行动观是一种自由行动观。而晚期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则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来补充其存在主义观,并丰富其自由行动观,将存在的自为性放置于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进而实现了从主体的自由行动到历史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自然意识”始终无法彻底克服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只有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中,意识才开始克服这个对立,成为自在且自为的存在者,开始向绝对精神回归的历程。而自我意识之所以能够成为“无限的”存在者,在于它真正扬弃了“意识”中包含的“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之间的矛盾,具备了“无限性”特质,成为了概念性的存在者。我们从内在于“意识”概念的“对象性”和“关系性”这两个核心维度出发去澄清“自在”和“自为”的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意识”概念的三个层面。借此,我们才能够重新考察“自我意识”的“无限性”特质的理论内涵,深化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围绕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爱德华·P·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学说,西方学界出现了一场长期对话.通过这场对话,汤普森的这一学说不断地被抽象出来,具备一般读者可以清楚地把握并进行评价的理论形态.这一学说包含工人阶级形成的过程论和原理论两个部分,是汤普森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研究工人阶级形成史的理论结晶,是他对马克思恩格斯从"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发展学说的具体化、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灭亡》是巴金的第一部悲剧小说。《灭亡》的创作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巴金为了发泄刚到法国时内心的痛苦而写的,第二阶段是写有关凡宰特、沙珂和朋友来信的部分,第三阶段是收到大哥的来信以后写的,第四阶段是他最后整理、抄写的时候插进去的内容.第一、二阶段是巴金创作的“自在”时期,第三、四阶段是巴金创作的“自为”时期。  相似文献   

5.
王书道 《东岳论丛》2002,23(6):72-75
社会控制问题涉及人类社会系统能否有序发展的机制问题 ,是社会学、控制论和社会哲学共同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立足于人类活动论立场 ,认为在社会哲学角度 ,社会控制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功能 ,它内含社会自在控制和自为控制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自在控制体现了社会运行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自为控制是人们对社会运行客观必然性的扬弃 ,是认识历史必然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自觉尝试。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应当坚持社会自为控制的适度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在西方生态伦理学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罗尔斯顿提出的那些自然价值的形式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人类价值评价维度基础之上的,因而,罗尔斯顿的价值哲学并没有把他所坚持的自然价值的观念贯彻到底。当代信息哲学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包容自然价值和信息价值的价值定义:“价值乃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我们应当遵循自然价值(天道价值)高于人道价值的价值理念,从自然本体出发把自在价值、自为价值和再生价值确定为价值的三种基本形式,并确立自在价值在价值现象中的本原性和基础性地位。立足于自然价值和物质-信息双重价值维度的全新价值哲学能够成为生态伦理学和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切近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对长期以来支配思想史研究的"集体无意识"观念进行反思,以促进思想史研究从自在走向自为,促进民族的理性自觉和理性的成熟发展.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一是通过对思想家如何从自我崇拜走向圣王崇拜和自我沦丧的反思,揭示"认识你自己"的真正哲学内涵及其对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二是通过对传统的阶级划分标准是否切合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实际的反思,揭示泰汉以后中国社会关系的真正性质、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对思想史发展的影响;三是通过对思想家如何以多元论消解一元论、又如何不自觉地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反思,揭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应该达到怎样的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以对人的精神运动的严格分析构成了其著名的精神现象学,而正是在这种精神运动中,有其自然基础的伦理运动兴起。在这种精神运动中,意识与自我意识、普遍本质与自在自为以及实体的概念构成通向伦理的概念之路。通过对这种概念之路的阐述,可以揭示黑格尔的作为精神运动的伦理运动,即精神的意义结构的运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观念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观念体系。它承认整体性是对象固有的、自在的属性,但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在的整体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主体所把握,成为实践整体性或自为的整体性;而在实践中完成的整体性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整体性观念最终要外化为研究及理论建构的方法,表现为方法和体系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有论者提出并认为无人能置之"死地"的"审美反映",其实只是人的先验"意识"在外部刺激下的自我重组,不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即与承袭了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余绪的皮亚杰同出一辙,是反应,不是反映.而综观该论者同时提出的作为"客观因素""主观化"、"主观因素""对象化"中的"审美反映"和作为"与生俱来"、"融入"于文学"最基本的审美单位"的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作为文学"本质特性"表示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三者关系可知:所谓"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实际就是实行了语言学转向、属形式学派范畴又颇为彻底地与非"审美"、非文学的先验"意识"的自我表现文学论,并不"新鲜".  相似文献   

11.
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把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等同替代、随意混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了不少认识困惑。从学理上辨析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联系、区别及其表现形式,有利于深刻认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空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形态论”受哲学误区影响,错误地将意识形态与观念上层建筑相等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基础——设施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方面的序列,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性质方面的序列,两者不可相混。意识形态是对特定社会性质的反映,不是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分类。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都归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身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雷戈 《晋阳学刊》2006,(4):90-96
意识形态与思想之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关联域。意识形态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形式上的理论化,内容上的世俗化,形态上的权力化,价值上的绝对化,功能上的实践化。作为本质化的意识形态,皇权意识形态的意图有二:第一,把皇帝观念塑造为一种全民信仰和普世价值;第二,在皇帝与民众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性的对应关系,使皇帝成为民众利益的唯一合法代言人和保护者。意识形态的普遍紧张化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长期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意识形态在其表现形式上呈现出文化化的重要特征。这种文化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把意识形态的争论转化为价值的争论;其二是把意识形态消融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之中;其三是把意识形态对立转化为文明冲突。这三种形式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群体意识形态指群体内部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理论学说、心理认知等的总称。与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比,群体意识形态通常是一种非主流的或民间性的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群体意识形态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也经常不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群体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群体意识形态既能够充当社会万能胶的作用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也能发挥其社会离心力的作用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还可以通过反映各种社会矛盾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自我认识与反思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两个异质的、相互抵触的领域,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组合、叠加并不能熔铸和衍生出一种客观的实存事物或精神现象统一在艺术的本性中;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名无实、面目可疑的虚假概念。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知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为追求价值的中立性,抽离和摒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评性锋芒;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话语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未能跳出意识形态中心论的窠臼,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痼疾,一元独尊,背离了拒绝专断、尊重差异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因此,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规范性的理论建构"是不科学的,将其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更是一种理论偏见。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新的信息媒介产品,信息传播的途径、内容、形式也都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和丰富,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开放性、互动性、多元化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学习观,如对资源获取方式、“被动”学习的冲击;对大学生自我观,如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知、对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冲击;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等的冲击.这种冲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冲击,并采取教育者积极介入新媒体、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等措施形成合力应对这种冲击,从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赵利民 《文史哲》2006,3(2):75-81
儒家文艺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20世纪中国的命运正如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的命运一样,在不断被阐释的过程中显示出其独有的魅力,但被误解、被扭曲,甚至被彻底否定或尊为至高无上的情形也多有出现。它对20世纪中国文艺学体系的建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对儒家文艺思想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研究对象的阐释与创造的过程。儒家文艺思想的研究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由于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其研究的具体对象与结论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层次类型的生成及其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理论通常仅从阶级对立关系把意识形态归结为理论体系,忽视了意识形态的多种层次类型。依据意识形态信守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总体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和个体意识形态。三种层次的意识形态在生成方式、表现形式和演化进程等方面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在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当突破把意识形态仅仅归结为理论体系的抽象认识,直面各种层次生动而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真实而具体地把握不同社会层面意识形态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汤慧池 《云梦学刊》2007,28(5):110-112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人格中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要成为健全人格的人,必须加强对自我的塑造。音乐欣赏教学就是一条良好的塑造自我的途径,它为自我意识的强化、促进自我各方面的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