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高等学校人事工作的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实行的是固定用人制度、职务终身制度 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度。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需 要了。因此,一种新型的人事工作管理模式——合的管理,在实践中诞生了。本文讨论了高等学校人 事工作实行合约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高等学校人事工作实行合约管理的范围;高等学校人事工 作实行合约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问题,为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师资管理中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思想观念、师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所以迫切需要加以改革,以便尽快处理好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师资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及改善师资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建构以学术管理为核心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管理模式的二元结构体现在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两者各有特点和功能,但学术管理更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本质,应起到核心作用。当前高校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应该从创造学术管理的良好环境、调动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的积极性等方面着手,建构以学术管理为核心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该文根据当前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比较,指出北京林业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主要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实施特聘教授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人才评价制度,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实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着手,分析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所存在的观念、体制、手段等问题,提出了推进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对策:(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2)创新教学管理制度;(3)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4)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5)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和硬件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储备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学校生均资源紧张的局面自1999年扩招以来一直存在,相对于高等学校硬环境的逐步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软环境质量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本文从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出发,依托人力资源理论,对储备和开发青年教师人力资源提出一系列见解。  相似文献   

7.
以主导性文化模式的转换为深层坐标,审视高等学校德育模式建构问题。在分析传统农业文明之下的文化模式与道德模式基础上,分别从理性、科学文化模式要求建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创造性文化模式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模式;交往理论强调主体间性的德育模式;法治型、契约型文化模式强调突出公德意识的德育模式,深入分析中国新文化模式与高等学校德育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优化高等学校教师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 ,重视高等学校教师的使用与培养 ,严格高等学校教师的考核与奖惩等三个方面的论述了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高等学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学风是大学生治学、读书和做人的风气。新时期高等学校学风建设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搞好学风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良好的学风是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目前高等学校存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气氛不浓等现象。必须从文化、教风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教风带学风。建立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辅导员与家长联系制度,在日常管理中制定条例制度,确保大学生良好学风形成。  相似文献   

10.
张文强 《南都学坛》2013,33(3):94-96
专业标准是教师准入制度建设的依据,教师准入制度是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实现专业标准的根本保证。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结构作出了权威性规定,教师准入制度必须要因应变革,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构能够实现和满足专业标准要求的、开放式阶段化的教师准入模式,是新时期教师准入制度建设的重要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一直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如何继续深化改革,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此方面可为中国提供借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应以管理权责划分为核心,重新划分权力,寻求权力制衡;以法律化建设保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有序高效运行;以高校自主办学为目标,坚持依法自主办学;构建对高校管理的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处于严峻的时期,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对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提出相应策略,以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师资政策是高等教育政策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政策之一。在我国,国家政策取向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始终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政府计划主导的、封闭静态和实行编制、身份管理的高校师资政策体制。经过市场取向的改革,高校与社会、市场发生了直接关系,师资系统实现了开放与流动,师资管理实现了以岗位管理为中心的动态、激励的多维管理。但现行师资政策体制仍存在缺陷,需要从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和高校自身两个视角深化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试析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固定资产流失,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节约资金,是每个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从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入手,分析了内部控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手段,并从九个方面构建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国家层面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与完善对于全面提升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走向应用实践指导的有效路径.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进行相关辨析,并探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模式、组织管理工具和综合评价等基本问题,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科学构建与有效执行实施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相关研究提供了相应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百余年的现代化,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官方主控、集权管理、科层组织等管理传统。大学内部管理受传统文化和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体现出缺乏独立性、政治化和官僚主义的管理文化传统,制约着中国大学管理的现代化。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必须创新大学管理理念和文化传统,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管理改革和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高等教育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大众化现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热门问题。但伴随着大众化进程 ,高等教育管理将如何改革 ,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从这一理论的产生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含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管理等几个方面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指出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行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形式、内容都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剧烈的、持续的和必然的。进入 2 1世纪之后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大特征将是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如何进一步变革  相似文献   

18.
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高校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高校是由多个契约构成,使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剩余索取权不明晰;高校管理者属于人力资本范畴,是“风险制造者”。而不是“风险承担者”;另外。高校管理者由政府任命,作为代理人。没有形成代理人竞争市场。基于以上主要问题,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该明确委托人与代理人的职责。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理性反思与对策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着眼于提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理念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管理对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调动考虑不足,对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欠缺完善的法律支撑,教学设施管理为教学改革条件创造对师生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对师资培养的目标、机制和模式进行创新;以学生为本,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树立"人才为本"的理念,从有利于培养人才出发进行教育制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成人高等教育存在教育管理目标取向的不明确性 ,呈现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成人特色 ,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部门和条块分割 ,教育过程普教化等特征 ,成人高等教育应该通过目标管理以达到其自身的办学特色 ,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