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许友根 《晋阳学刊》2012,(6):101-105
《登科记考再补正》主要存在重复录载前人已经使用的史料而没有进行任何考证、将史料中凡有"进士"字样的人全部录载为"及第进士"、依据未经考证的方志与宗谱等史料录载登科人名以及由于不清楚武举考试的基本史实而产生的误载等方面的问题。不仅影响到该书作为史料工具书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更事关后续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值得学界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白云娇 《北方论丛》2022,(3):167-174
方玉润稿本日记现存约八十六卷,记事细致、体量庞大、内容丰富,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态,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方玉润作为亲历者在日记中记录了太平天国战争的第一手史料,描绘了晚清官场恶劣生态,保存辑佚了较多底层文人作品,对游历各地的奇闻异景也多有叙述。方玉润日记的文献价值远不止以上数端,其重要性仍待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3.
侯冲 《学术探索》2002,(6):127-130
九隆神话是中国西南著名神话之一。在元代和明代云南地方史料中 ,九隆神话有不同的记载。本文根据相关材料对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及象征意义作了考辨  相似文献   

4.
《汉学师承记》的著述风格和反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学者江藩在嘉庆年间著成《汉学师承记》,正式宣布“汉学”为清代学术的主流。总结、记载自清初至乾嘉时期儒林家法之传授,经学著述之渊源,是江藩撰著此书的主要目的。本书的内容、观点、格局,为此后研究清代考证学奠定了基础。当日正统派学者以“朴学”相矜尚,文风贵朴实无华,江藩却能出类拔俗,在著作中倾注自己的感情,凸显学术个性。此书撰成后,曾引出龚自珍的一番评论和宋学营垒人物方东树的激烈诘难。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评点的<西厢记>、<水浒传>18世纪传到朝鲜,到19世纪已非常流行.朝鲜文人以极大兴趣介绍金氏的生平行迹,评论他的著作和文学批评思想.尽管文人们对金圣叹其人褒贬不一,有的视金批之书为祸害,有人将金氏文学与周礼、汉赋、唐诗、宋文相比肩.但朝鲜文人一致认为金圣叹是奇人,金氏文章为奇文.因此,金批小说曾影响朝鲜文人的文体和文风.金圣叹的文学批评思想对朝鲜的文学批评也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朝鲜著名小说<广寒楼记>的批语中,从体例、内容到方法都参考了金批.  相似文献   

6.
叶广芩的家族小说描画了满族皇胄在民国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典雅精致的生活,其中对饮食文化的书写别具一格。她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了满族皇室家族的日常饮食细节和习俗,这些描述与刻画是满族食品精巧化、艺术化的写照,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体现。叶广芩也书写市民的饮食文化,体现了北京民俗文化的魅力和蕴藉。她以人物的命运起伏以及人物的性格勾连起食品之美、饮食之趣,以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民俗文化,以饮食书写人生和人性,写世事无常中人的处世之道和生存哲学。这是叶广芩超越其他民俗小说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但对陈诚《使西域记》的提要出现严重失误。作为明代唯一的一份使西域报告,《使西域记》的记实性、广博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陈诚亲历其地,事事当心,如实记录,细致入微,这份西域考察报告所涉及的社会内容是极为广泛的,蕴涵了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它对15世纪中亚社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汉语大字典》读后笔记,先后对“亍”“丈”“两”“ ”“Ji”Bing”“令”“共”“ ”“兴”“兀”等字在形、音、义诸方面的解释作了考订,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小云山记》和《船山记》是王船山生平仅有的两篇游记体散文,是我国古代游记体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上,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词敛语约,洁廉果敢;二是句意曲折,摇曳生姿;三是动静相宜,神韵优雅;四是心凝形释,含蓄深婉。  相似文献   

10.
张坤 《阴山学刊》2005,18(1):24-28
《琵琶记》与《拜月亭》高下之辩,是明中叶至明晚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戏曲论争,反映了不同戏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各有其立论的原因、意义。这场众多曲坛学人围绕《琵琶记》、《拜月亭》的高下问题而展开的论争,因各人评论立足点相异,故多有见识未到之处,真正见解深刻的是思想家李贽。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湘军定义的演变,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指代曾国藩以湘乡勇为基础创立的新军,湘军(或湘勇)中的湘是湘乡的简称。第二,经过《湘军志》的书写,湘军定义扩大为出身湘中的将领以曾国藩所创营制,招募湘中官勇成立的新军的总称。第三,经过《湘军记》的书写,湘军成了以曾国藩为领袖的湖南籍军官率领的军队的统称。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有一组专讲因果报应,转世讨债、偿债的故事,其实这是一组反映子女教育这一课题的作品,是漫长封建社会的愚昧落后掩盖了这些作品的思想精髓。在现实生活中,蒲松龄对子女教育十分注重和关心,是一位很实际的现实主义者,我们应批判地继承蒲松龄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精神遗产,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把这篇文章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在此政治语境下,解放区出现了<李闯王>、<闯王进京>、<甲申记>等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创作意图上的差别,进而表现在他们对毛泽东、郭沫若,以及大家对三百年前甲中年那段历史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15.
《九云记》发现的20多年来,在韩国和中国陆续有几位学者进行研究,最后的焦点集中在《九云记》的国籍问题上。国内学者刘世德教授主要从外部材料出发,结合内证,根据《九云记》和《九云楼》的关系,推测《九云记》就是《九云楼》。《九云楼》是根据《九云梦》改写的中国小说,《九云记》也是中国小说。法国学者陈庆浩教授单纯从"文本"出发,抛开外部资料,列举了不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几种现象,得出《九云记》是朝鲜小说的结论。我在认真研究内证的基础上,再结合外部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九云记》可能是中国小说,但它在传抄过程中,又留下了朝鲜人少量改写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洛阳伽蓝记》第五卷《宋云惠生行纪》为杨衒之综合《宋云行纪》、《惠生行纪》和《道药传》三篇而成,学界一般认为该文本以《宋云行纪》为主体,故惯以"宋云行纪"称之。余太山的新观点进一步否定《惠生行纪》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杨衒之的自述、《洛阳伽蓝记》的叙事惯例、《北史》作者李延寿的评论,以及行纪各部分篇幅的差异,指出《宋云惠生行纪》的文本主体应为《惠生行纪》,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宋云行纪》。  相似文献   

17.
侯冲 《学术探索》2001,(5):85-88
文章根据大理地区碑刻铭文及云南古代地方史料全面考察了<白古通记>一书的称名,认为<白古通玄峰年运志>是该书本名;<白史>、<郡志>、<旧志>也是<白古通记>的称名之一.弄清<白古通记>的称名,有助于全面搜集相关资料,从总体上把握<白古通记>,深化<白古通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的实际开端是龙虎山推倒"伏魔殿"之"石碑"的"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其实是天假洪太尉之"误"以行其道,亦"替天行道".龙虎山"石碑"后以晁盖青溪村"石碣"、三阮"石碣村"之"石碣"和后来梁山上自天而降之"石碣"、书末宋江的提及,以及最后阮小七的仍 "回还石碣村"等,前后联络照应,三复影射皴染,实为领起并贯穿全书的一大物象.特别是"石碣天文"的描写,与玄女"天言"相应,为全书叙事所祭起的一大纲领.在这个意义上,<水浒传>实可以视为一部托于"石头"意象为叙事总构的一部放大展开的"石碣天文",一部绿林江湖故事的"石碣记".  相似文献   

19.
<南行记>是艾芜一生创作中最有特点、最有影响、成就最高的作品.他的独创性在于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带有作家的传记性手法.塑造了一种具有粗犷的野性性格的下层人物的典型,具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原始的正义感同情心,为有良知的人塑造了一个"伊甸园",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20.
《洛阳伽蓝记》虚实相间而兼有论赞之笔的书写形式,蕴含着两汉史家之遗意,于行文之际充分展现了作者杨衒之的家国兴亡之感和其独特的史观、史才与史识,也体现了中国史学传统的基本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