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00周年。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公历4月1日至5日,汉字鼻祖甲骨文出土的世纪庆典——“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专家学者和我国大陆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学者,70余人共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总结100年来甲骨文研究的丰硕成果,商讨下一世纪甲骨文与商代文明研究的发展大计。 与此同时,“海内外甲骨文书艺展”在南京与淮安两地举行。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是今天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正在使用的汉字的鼻祖。甲骨文主要流行于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字和用它刻写的甲骨卜辞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当时社会风貌的痕迹。关乎民生大计的农业生产在甲骨文和卜辞上都有其原始古朴而又生动形象的表现。这种文字与文化在甲骨上的结合,为我们探寻殷商时期的农业文明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分析甲骨文及卜辞,参考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主要从字形这一微观视角,印证和补充传世文献中记录的商代农业生产规模、商代农业生产工具及农业生产工艺,重现商代农业生产的场景,为我们理解、感受商代农业文明提供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商代甲骨刻辞所使用的文字,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汉字的最早形体,它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自从十九世纪末发现甲骨刻辞以来,前辈学者们作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正确地辨认了相当一部分甲骨文字。对于利用甲骨刻辞中的资料,进行商代历史及其他各学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汉字字形结构的发展变迁情况非常复杂,所以在甲骨刻辞中还有许多文字没有辨认出来,有些甚至是经常使用的常用字。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因此,继续进行甲骨文字的考释工作,还是非常必要的。翻开著录甲骨刻辞的书籍,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字。写法很多,现在选择其典型  相似文献   

4.
"家"字字形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得义于上古人豕密切的共居关系。一个"家"字体现了远古时期的父权制度,蕴含了当时的私有制信息,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5.
商代金文是与甲骨文共时的语料,与甲骨文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详细考查商代金文资料的基础上,对商代金文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6.
商代金文是与甲骨文共时的语料,与甲骨文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详细考查商代金文资料的基础上,对商代金文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7.
元尚 《北京纪事》2010,(6):98-99
人生识字字典始。商代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没有字典,一般人就跟瞎子一样,一个字也认不出来。人们都知道甲骨文是在安阳发现的,可关于它的线索却是在北京宣武区冒出来的。110年前,也就是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的秋天,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1845~1900),地位相当于国家教育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得了疟疾,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于是找了京城一位老中医。  相似文献   

8.
我国世称文化古国。作为文化载体的书籍,至今已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了。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等。不过这些文字不是为了总结经验、传播知识,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文献、档案作用,但还不能算是正式的书籍。 所谓古籍制度,是指古籍的材质和形式等方面而言,不包括撰述和流传情况方面。 我国最早的书籍用材是竹木,随后是  相似文献   

9.
殷墟甲骨文词汇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系统整理殷墟甲骨文字头的基础上,梳理出甲骨文的全部词目为3 596个,并对其普通词汇中的所有已识词词目进行了分类列举,首次较全面地揭示了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词汇面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出版史中,继书籍出版后,是先有报还是先有刊?最早于汉时乃至盛唐时的“邸报”是否具备近现代报纸性质?结论是否定的。报刊都是“舶来品”,报纸在中国诞生,当在洋务运动之时。作为连续出版物,在中国应该是先有刊(杂志),而后有报(新闻纸)。  相似文献   

11.
1789年后,章学诚开始频繁立古文之目,提倡古文。章氏追求的古文,就是承《春秋》家学之史文。该文通过对《史德》篇的解读,探讨章学诚对《春秋》家学的新理解。章氏对韩愈的批评,体现了他对古文介入当代史书写的复杂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五四以来,文学创作中的乡土传统走着两条道路,一条为诗性的乡土叙事,充满温情的忆念。另一条为批判和反讽,重在揭示农民身上的劣根性。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再现了清风镇乡民们的日常生活,沿袭着乡村叙述的反讽路子,揭示批判了农民身上的痼疾和问题,表达了农耕文明行将消亡的现实状态。《高兴》预示着贾平凹创作上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变化,这部作品的叙事充满温暖,特别是以主人公刘高兴为代表的拾破烂群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帮助,成为一道温暖人心的风景。尽管他的外部环境冷漠冰凉,但是在人物生存的小群体精神依存上,依然让人感到了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3.
程俊英、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认为诗经中有许多通假现象,但其中有一些字释作通假并不妥当。文章对其中部分不合理通假进行考证,并归纳出该书中四种通假注释错误:分别是异体字误作通假、古今字认作通假、滥用通假和本字借字相混。  相似文献   

14.
茶作为符号媒介在《红楼梦》中,不仅是这个诗礼簪英之族的有闲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也叙述着豪门的生活时光和心灵细节。它作为交往行为的媒介更是一种隐蔽的文化符号,暗示和显现着贾府中每个人的心态和行为。在主子和丫鬟之间都透着严格的身份和等级的意味所指。茶符号的媒介功能传播和扩大着人际交往信息的空间,调理着微妙的人际关系,在贾府这个环境中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符号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说“到家”     
"到家"是汉语共时层面上存在的两种同形异构形式。本文重点讨论意义虚化的"到家",通过分析"到家"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以及"A/V到家"结构的特点,得出结论第二种形式的"到家"已经开始词缀化,并重新确定了"到家"的词类。本文还分析了利用"到家"的双重意义构成的双关用法。  相似文献   

16.
宋代古文形成了以"易奇古为平易,融排偶于单行"为基本特色的新体式,古文体裁也有新发展,表现为部分传统文体的扩张、多种新兴文体的开发和"破体为文"的盛行。宋代骈文在"变体为文"中创立了不同于"唐体"的"宋四六"新体式,骈文体裁发展呈现出庙堂之制专业化、文人交际使用普遍化和民间应用扩大化的特点。骈散体式并存互补,渗透融合,骈散体裁达于完备,渐趋分疆,最终使宋文文体演变达到相对平衡,并使古代散文文体格局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7.
秦可卿在整部《红楼梦》中有着不同寻常的结构意义。秦可卿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她的遽然死去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情节高潮,一个埋葬恶浊丑陋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主人公贾宝玉穿梭其中,并和秦可卿发生了谜一样的关系。贾宝玉和秦可卿关系非同一般,主要有三个情节可以说明,即卧室梦游、探病流泪、闻逝吐血。这三个情节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解释贾宝玉痴情欲绝的原因。也是打开数百年来解读秦可卿、贾宝玉形象谜团的钥匙。从现存的文本考察,秦可卿无疑是宝玉的性启蒙老师。有理由推论,是秦可卿的诱惑使得贾宝玉遽入梦境,在那太虚梦境里,宝玉受到了近乎性虐待的伤害,使他对性产生了恐惧,造成了他心因性的精神阳痿。  相似文献   

18.
贾敬、贾赦、贾政兄弟比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绚丽多姿的《红楼梦》人物画廊中,贾敬、贾赦、贾政三兄弟都不算是作者着重描写的人物形象。可是,他们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分别代表着封建末世不同的贵族类型。贾敬崇尚道教,逃避现实;贾赦贪婪残暴,荒淫无耻;贾政则是封建社会正统古板的士大夫的代表。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进程中,上层贵族的种种心态、性格及其命运。  相似文献   

19.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11,31(2):59-61
关于弃石与贾宝玉的关系有两种流行文本。一是弃石夹带于神瑛侍者身上投胎历世时衔于贾宝玉口中成为与之形影不离的通灵宝玉。一是弃石曾为神瑛侍者,后下凡变成贾宝玉,形成弃石(通灵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三位一体的混乱关系。前者是曹雪芹合乎事体情理的原创;后者当是程本系统续作者篡改妄拟的荒诞叙事。厘清这一要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弃石"夹带"于风流冤家之中下凡历世过程的正确释解。  相似文献   

20.
贾樟柯将自己的目光落到草根阶层,恒定地关注与记录这一特殊人群的喜怒哀乐。利用符号学的方法将贾樟柯电影进行细化,分解成草根符号加以研究。从而,贯穿贾樟柯电影始终的草根符号群体的电影画像系列,也成就了贾氏风格。贾樟柯电影的特殊之处正是在于始终将草根符号纳入到自己的电影视野之中进行表现与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