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基于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态,散杂居蒙古族有着独特的地域、身份和文化认同,散杂居民族特征非常明显。作为移入族群,重庆蒙古族形成了对族源地和居住地的强烈地域认同观念。同时,重庆蒙古族还体现出以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民族认同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重庆蒙古族固然体现出对国外蒙古族民族属性的认知和认同,但同时也强烈关注到国籍与族籍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巨大差异,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是重庆第四大少数民族,大都为元代蒙古人后裔,于元末因战败被追赶逃至四川、重庆等地定居下来。在回顾近年来重庆蒙古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重庆蒙古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以推动重庆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和西南散杂居蒙古族研究。  相似文献   

3.
试论蒙古族政治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族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反映了蒙古族政治历史与政治特征,并集中体现在"黄金家族"统治思想上.它的形成受蒙古族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并经过长期积淀和政治社会化,形成为蒙古族政治文化.蒙古族政治文化的形成,对蒙古族社会历史和民族文明的进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准格尔旗地处晋陕蒙三省(自治区)交界,是著名的"鸡鸣三省"之地,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历史上中原民族"走西口"经济交流的必经之地,并因此而闻名,准格尔旗的人口迁移主要以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汉族人口的迁入为主,文化互动也主要集中于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当地的蒙古族和迁入的汉族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共同创造了蒙汉文化融合的艺术表演形式"漫瀚调",文化交流互动的最基本表现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有艺术文化、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5.
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河北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些地方。绝大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民都使用着本民族语言,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兼通汉语,青海省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藏语,新疆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维吾尔语,还有少数蒙古族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而转用了其他民族语言。 蒙古语言文字不但是蒙古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而且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省  相似文献   

6.
[摘要]水西地区地处贵州省西北部,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地区,明末清初形成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汉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土家族、穿青(未定民族)等族体在内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改土归流的实施使彝族势力急剧萎缩,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彝族族内关系、彝族与其他民族族际关系、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重塑了这一地区民族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湘西多个土家族、苗族、汉族多民族聚居区、多元文化区的田野调查,来总结和归纳我国多民族社区族群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模式及其走向.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文化互动与族群关系表现为"和谐与共生"、"竞争与冲突"并存的多维族际关系模式.同时,基于汉文化和汉族在两族文化互动和族群关系中的独特作用,对湘西族群关系从"团体多元主义"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走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元明清三代,持续的人口流动奠定了现今武陵地区以汉族、土家族、苗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人口的持续增加加剧了生态压力,造成了本地区民族关系某种程度上的紧张与隔阂。武陵地区三大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不平等关系:土家族一直占有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学习汉文化也较为成功;汉族则自来据有文化和经济上的优势;苗族在本地区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经济、文化发展都较滞后。要而言之,影响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和民族格局的因素主要有三种:人口流动、文化交流与国家政策。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是作曲家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创作出的一系列以蒙古族文化内涵为表现内容,以蒙古族风格的民歌、器乐曲旋律或自创的带有蒙古族风格的旋律作为作品主题并贯穿发展的交响乐作品。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是作曲家眼中的蒙古族历史、英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等一切涉及蒙古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是蒙古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传达的是蒙古族的崇高审美理想,是蒙古民族的感情、特有文化和审美方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伦理文化是蒙古族文化传统中的瑰宝,传承蒙古伦理文化对蒙古族来说意义深远。本文分析了蒙古族伦理文化的历史教育、道德潜化及民族认同等三种功能,并以此说明蒙古族伦理文化传承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青史演义》是尹湛纳希的代表作,开蒙古族长篇小说之先河。作者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大量吸收和借鉴汉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吸收和借鉴儒家思想,以儒家的"礼"来规范13世纪的蒙古族社会;以"孝悌"、"信义"等思想来规范当时人际关系;受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神化真龙天子意象,形成神圣和谐的宫廷龙凤意象。这不仅显示作家的时代理想,同时也促进了蒙汉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的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殊的人文背景下形成了蒙古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一朵盛开的奇葩。本文以蒙古族钢琴作品作为研究中心,紧扣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的实时状态,通过分析蒙古族民族文化、音乐创作风格特点以及演奏作品的内容等方面来解读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阐释其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交错杂居,生计类型日渐趋同,民族通婚范围的扩大,现代交通、通讯、传媒的发展,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是民族文化互动的条件.民族文化互动主要表现为民族节日的交汇、墟场中的文化流通、语言文字在交流中传播、民间宗教信仰的交互.在民族文化互动过程中,文化的共性与多元并存,形成各民族共享的湘西地域文化;文化互动的模式具有民间自发和国家主导相结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运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统计2000年以来有关蒙古族教育研究的文献,总结研究热点,掌握研究动态,探索未来研究趋势,并得出相关结论:一是,关于蒙古族教育现有研究可归纳为五大研究领域,即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民族教育与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蒙古族教育发展与地方课程研究、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民族教育政策与蒙古族基础教育研究等;二是,蒙古族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以及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并且研究热点间联系密切;三是,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以及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处于研究网络的边缘,研究热点分散且不稳定,需进一步探讨。今后,为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发展,缩短与教育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应加强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制定及制度细化研究、蒙古族基础教育的教育平等权与自主权研究、蒙古族学校双语教学转型及教学模式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核心的生态伦理思想。蒙古民族对环境的独特的适应方式在生活领域内大体以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最为典范,并且构成了一系列的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和解读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生态伦理价值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杂剧是元代最为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最早产生于我国的北方,是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后来,随着元朝的统一,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蒙古族人民吸收了不少汉族的科学文化;汉族人民也通过同蒙古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的交往,从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元代杂剧的语言,就是元代北方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蒙古族语言融合的产物。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元杂剧的语言中出现了不少新的词语和句式,双音词和多音词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形成了“文而不文,俗而不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民间游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有古老的历史传统,并直接关系到蒙古王国的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蒙古族民间游戏并不完全象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游戏,也不仅仅是个小孩子玩的纯娱乐活动。它具有娱乐和军训双重意义。有人称它为“舞蹈游戏”并非毫无道理。平时家喻户晓,男女老幼人人都会玩会跳。需要时一般在一年一度的“那达慕”会上进行表演、比赛、训练、交流、传授。蒙古族古代民间游戏,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作战进行准备,训练队伍。所以明清时期统治者为预防蒙古各部联合起来攻打,就控制蒙古族的一些大型集会或“那达慕”等活动。可见蒙古族舞蹈游戏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以及它的广泛的使  相似文献   

18.
湖北苗族与汉族、土家族交错杂居。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既受湘西、黠乐北苗族的影响,又受当地汉族、土家族的影响。其生育、婚姻、丧葬、祭祀、禁忌等风俗发生了较大变迁,在变迁中有机整合,既保留了湘西、黔东北苗族文化的因子;又吸纳了当地汉族、土家族文化的营养。其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既有丰厚的民间文学,又有形式多样的音乐。蹈、戏剧和民族工艺。湖北苗族崇拜自然,祀奉祖先,信奉图腾,并受遭教、佛教、基督教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蒙古族聚居区进行行政管理要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这不仅仅指汉族领导同志,蒙古族领导同志也未必都有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蒙古族文化教育对政府管理牧区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有利于政府在蒙古族文化土壤基础上制定相关制度、有利于政府决策上考虑保护蒙古族文化、有利于政府在政策上对传承发展蒙古族文化给予扶持、有利于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民俗是蒙古民族基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目前,对蒙古族民俗的法律保护相对滞后。新牧区建设给蒙古族民俗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同时,蒙古族民俗对新牧区建设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牧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用各种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蒙古族民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