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三教互补的伦理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古代,儒佛道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三维一体的基本框架,支撑着整个传统文化的大厦。这不是说儒佛道比其他诸子百家有着更强的实力,而是指涵蕴于这一事实中的三教互补的精神实质和伦理精神。 一、天人合德的不同途径 如所周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对社会生活根本秩序的设计是“天人合德”。所谓“天”即伦理化了的宇宙秩序,是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本根,也是一切道德原则的高度概括。因此,天人合德之天并非苍苍空间,也非纯粹自然界,而是指事物的本然,即伦理——本体的实质。中国传统伦理的所谓天人合德,也就是道德主体向伦理本体…  相似文献   

2.
说《老子》中的“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大思维,即整体思维的方法,将《老子》中所说的德之内涵、特点、作用和地位,放在其原出的篇章中,作现代的诠释。文章的重点,在于揭示研究这个德的重要意义。归纳起来,其意义有三:一是可以加深对道的理解。德与道是密不可分的,德是道的功能的显现,是道的通与和的特点的具体表现。二是可以帮助我们克服长期以来人们把《老子》道德化的错误倾向。通观《老子》中的德,可以说是没有一个是直接讲人世间所说的道德的;因为它是道之德,道是超越一切的,它无所谓道德不道德。三是有利于厘清德与道德的关系和正确评价道德存在的价值。我们把德与道德严格区别开来,并不意味着认为《老子》不讲道德,更不意味着否定道德存在的价值。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老子》是讲道德的,世间所谓的道德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在于它是体认道之德的一个手段,一个环节,这是不可否定的。但是它必须以体认道之德即生命的本体为前提,否则,它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3.
道在孔子境界的形上学中具有多重意蕴:它既是主观原则,又是超越原则;既是价值之源,又是信仰对象.它与孔子的天、人、性、命、德、仁等等哲学观念存在着既相互涵摄,又互不隶属的复杂关系."性与天道"虽说孔子不常言,"志于道"、"守死善道"却是孔子不懈的追求.在天为道、为命,在人为德、为性,通过"下学上迭"、"践仁合天"之功夫,实现人与天道流行浑然无隔的"无言"之境.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世间的智慧",说明他不了解孔子的"道"的真谛.在孔子,"道"具有形上学意义和超越的信仰意义.沿孔子的道、德、仁、天、人、性、命之意义,<中庸>、<易传>建立起原始儒家的天人性命之学.  相似文献   

4.
“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境界说。老子之“道”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实体,而是实存或实在,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是由主体性的“德”、通过主体的修养而实现的价值原则、价值本体;“道”不是一物,不是具体的认识对象,因而它不可指称、不可言说,不是感性知觉和概念分析所能认识,对“道”只能体认、体验,也就是由自我的“反观”、修养而实现心灵的超越,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子用“婴儿”和“朴”来比喻“道”的境界,这不是向原始自然状态的简单回复,而是指由“守静”的功夫而超越人为的欲望、知识、伦理,实现人的本真的心灵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5.
韩非批判地汲取了道家的道德思想,通过对道与德的不同诠释和意义赋予,把道作为道德的形上本体加以定位和理解,在本体意义上确立了道德的形上基础和终极依据,把德作为基本的德性或德目来把握和诠释,在人伦日用即道德实践的层面为人们确立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同时,韩非通过纳德入道与德礼结合,赋予德以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含义,以政治原则混同道德原则,实现伦理的政治化。  相似文献   

6.
张松 《东岳论丛》2006,27(1):160-165
在老庄思想中,由于其自身中包含有“有”与“无”的冲突结构,道从来就不是一种具有绝对可理解性和现成性特征的纯粹在场性。这一点构成了道的思想与始终拒绝“无”的问题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差别。但另一方面,道的思想也因此而表现出它与海德格尔的Ereignis之思在根本问题层面上的同构性;而“无”的本质性参与则表明,与Ereignis相同,道作为以自身为根据的绝对超越者,始终是从时间性、有限性方面被理解的。这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原则,它不仅规定了道与Ereignis的不可言说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语言本质问题,而且,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全部思想也都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黄文杰 《中州学刊》2015,(4):161-167
美的神圣性与终极关怀内在关联。美的神圣性意味着自由作为本真存在方式的终极性,她起源于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悖论的觉悟和努力超越的内在必然性。以西方传统美学为代表的统一论范式遮蔽了美的神圣性,唯主体之扩张性思维不能提供无限性存在的有效策略;以中国古代美学为代表的和谐论范式开启了美的神圣性,互主体之收敛性思维使无限性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现实。纯粹美学关于终极实在以及自我的非实在性和非法性的断定是对和谐论美学之存在论基础的超越,无主体之消解性思维是颠覆生存悖论、实现无限性存在的根本保障和唯一选择,也是美的神圣性和审美还原的真正落实和圆满实现。  相似文献   

8.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24,(1):141-154
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范畴体系。作为中国文化所特有且与审美相联系的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一个动态四维的逻辑网络。此即:一个逻辑原点:无极;二重哲学本体:绝对之无的本在性无极,与相对之无的次在性太极的对应结合,以无极为“一级本体”、太极为“二级本体”;三大人文支柱:历史哲学意义的“道”、文化意义的“气”与审美现象意义的“象”的三者相和;四为基层建构:由“道、气、象”三者构成其各自所统摄的范畴群落及其相融。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具有有序而深邃的思性诗性化、诗性思性化的人文特点,渗溶着中华文化所特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作为外在形而上学以形上之道为终极对象,但由成知活动的本性所决定,不能产生形上之道的本真意象或规定,而只能产生有关它的象征性意象或规定,因而并不直接拥有形上之道。外在形而上学不明于此,把形上之道的象征性意象和规定看成了它的本真意象和规定,因而陷入了幻相。克服幻相的有效途径是在自觉到意象和规定的象征性的基础上将其仅在象征的意义上来观照,由此出现由认知向鉴赏态度的转变。在鉴赏性的观照中形上之道作为鉴赏者的体悟而存在。这就是内在形而上学或形上境界。如果把鉴赏性观照的机能归结为纯粹想象力,把体悟的存在域归结为时间,那么内在形而上学就成立于纯粹想象力和内在时间之中  相似文献   

10.
自然伦理与人文伦理: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论哲学以回归存在之道为根本,认为人类生命之德体现道的本源存在,它须回归于道才能真正实现;孔子为仁之学主张人类生命乃天生具有内在德性的存在,对仁的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德性的实现。老子的伦理向度为自然伦理,孔子的伦理向度为人文论理。  相似文献   

11.
唐少莲 《船山学刊》2009,(3):185-188
道家以“道德”为本,“道德”的哲学化历程是一种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形上学建构。作为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道”只具有超越形名的本体、本原或本根的意义,很难理解为“规律”、“准则”、“共相”等知性思维的产物;“德”以“得道”为内涵,与“道”具有本体论上的同一性。而“道”取代“天”成为道家思想的形上根源,与其本义“道路”有关,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可以为我们指明一条“道路”,揭示一种合于“道”的在世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陈望衡先生的论述,探讨“境界”的三方面问题。第一是境界作为审美本体范畴如何可能?它区别于“神韵”、“兴趣”等大量修辞性概念,并且是后者所依附的根本,尤其重要的是境界建基于最高本体“道”之上。第二是审美境界如何生成?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它与意境的形成有所重叠,从逻辑生成的角度看它实现了从情象到境界的升华的过程。境界是一种意向性、召唤性的存在。第三是审美境界如何拓展?境界并不单纯地停留在艺术领域,而是延伸到生命存在的维度。本文认为,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追问,更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价值叩问。  相似文献   

13.
康德以先验自我构造现象世界,又承认有认识所不及的道德本体(物自体)存在,陷于二元论。认识的根据不在主体的先验能力,而在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康德的伦理学也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上,以自由意志构造道德本体。但自由不是意志自由,不是主体性的实现,也不具有先验性,而是存在的同一性和本真性的实现;而且道德不是本体,仅仅是现实生存的价值规范。康德把审美置于现象界与本体界之间,是一种属于情感领域的反思判断活动,这不能说明审美的性质。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回归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可以把握存在的意义,从而克服了现象与本体、认知与伦理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一、天道人道内在统一性的发见一般认为,老子的道学体系以道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着重考察了天道原则,对人道原则未予足够的重视。其实不然,老子讲天道,重自然,却不是对纯粹本体的孤立反思探求,老子的道学绝不是许多学者心目中的纯粹形上学。事实上,老子从未忘记人的存在,从未离开人谈论天,离  相似文献   

15.
慎独作为儒家重要的修养工夫,宋代理学和心学对其各有阐发。朱熹将《中庸》中的慎独和戒惧解读为两种工夫,慎独是已发之后为善去恶的工夫,戒惧是心存敬畏、主敬存养的工夫;张九成认为慎独与戒惧相同,都是对天理本心的体认,是一种直取本体的工夫路径。二人慎独思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理学和心学对本体理解不同。朱熹之"性即理",是寂然不动的形而上本体;张九成之"心即理",是贯穿形上形下、已发未发的本体。因而朱熹的工夫论中必须要有心的思维作用,为学与主敬并重;张九成的工夫论中心即本体即工夫,以心识心。朱熹与张九成慎独思想的差异,正是心学与理学工夫论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16.
陈晓强 《殷都学刊》2007,(3):114-119
汉字发生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是汉字记录语言的客观需要和图画向文字演变的必然结果;汉字发展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表现为"形借"现象,"形借"又有纯粹借形和形音兼借两种现象的不同;汉字成熟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大多通过加区别符号、加声符、加意符、异体分化几种途径实现字形和词义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的基础——从仁与孝的角度出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本义是得道,人的道便是德性,得道便是德性的证明.从道德发生机制来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方式是最先、最容易做的事情.在家庭成员的关系方式中.孝顺是最确定的事实.它具有可操作性、可认识性和可陈述性.因此,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孝敬是道德生活中的第一件事情.可是当我们继续追问时,我们发现只有仁慈才是真正的基础.慈爱是自足的、自明的和不可理解的.它是道德存在的本体.这种追问便是形而上的方式.于是,道德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经验的基础,那就是孝敬;另一个是形而上的本体,那就是仁慈.  相似文献   

18.
价值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与西方哲学的异隔性、分析性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突出特征是融通性、综合性。无论是对价值与本体、价值与历史、价值与人生、价值与认识的关系,还是对价值各类型间的关系,中国哲人都将其视为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这种融通性价值思维有着其产生的深刻根源,它所蕴涵的思维经验和思维教训,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1.价值至境与宇宙本体的融通中国哲学中标志宇宙本体的有五大范畴,即遣、气、无、理、心。这五大范畴,都不是纯粹的本体范畴,而是价值与本体融通的范畴。“道”是…  相似文献   

19.
"象"作为一种根本的"观"法或"显"法是张载观照或呈现整个世界的根本方式,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世界观"。"象世界观"的格局是天地人无所不包的,而张载儒学的本体指的是世界的原象,而世界的原象实际上就是气本原的生象,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即天之德象,其中太虚象与太和象都是本体蕴生象,道象、神象和易象则都是本体生成象,德象之在人便是合象,由人与天合之合象而得圣人气象。  相似文献   

20.
朱承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62-182+208
共同体意识建基于普遍性的探寻之上。依据对普遍性探寻的不同路径,中国哲学对于共同体的理解可以划分为治理共同体、自然共同体、天人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等不同类型。就治理共同体而言,中国哲学追求一种普遍性意义的治理型秩序,以齐同意识认识“性与天道”;就自然共同体而言,中国哲学追求自然一致的普遍性,立足于自然之道建立起总体性解释世界的模式;就天人共同体而言,中国哲学认为存在一种超越性的普遍性天道,遵循天道统一法则能够使得人类生活超越具体差异而走向和谐一致;就道德共同体而言,中国哲学以建构普遍的道德形上学本体为路径,论辩道德本体及其运行之道的普遍性,从而实现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性追求以及与之相关的共同体意识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凸显中国哲学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