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名开创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在文体上表现为诗化叙事与散文化叙事.在主题选择上,废名坚持寻找故乡与表现黄梅;在文化资源上,是对中国古典传统和西方文学的有效融合和超越,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在审美情趣上,表现为宁静幽远情韵并致,情感内敛含蓄节制;其价值观的基础是融会儒、道、释于一炉的“道”,核心是“诚笃”与“真实”,即“不自欺”;在古典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冲突和选择之中,废名彰显出其鲜明的文化价值观.这一切构成了废名小说的写作“传统”,一方面,他是对既有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他以其执拗的个人努力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写作的崭新传统.废名的小说传统对同时代及其以后的作家创作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并形成清晰的传承谱系.这种写作传统一直没有断流,代有传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电影时代作为一个大背景既是文学的敌人,又是文学的母体。美国现代小说家为好莱坞编写电影剧本的经历有助于丰富小说的表现技巧,实现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互动,但同时对小说文体的严肃性和纯洁性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著名小说家福克纳与电影的互动、电影化小说之戏剧性叙事和立体审间义体以及跨文体写作对文学崇高性的解构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电影对美国现代小说的文体冲击以及由此在作家身上产牛的心灵羁绊。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家族小说叙事及其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福克纳家族小说叙事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对传统家族叙事的革新性,并从内容到形式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新时期的家族小说创作。从母题形态、时间观念、空间布局、叙事方式等方面探讨中国作家对福克纳的接受、过滤和重塑,考察中国儒教文化家族叙事和美国基督教文化家族叙事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内在差异,剖析各自的精神价值诉求和文化传统底蕴。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中,以阎连科《日光流年》《受活》等为代表的逆时针时序叙事引人注目。于此,在由死亡开启的逆流时间中,作家强调生命的终结,凸显童年的存在,站到童年与死亡的两端深刻反思时间、存在与死亡之关系;同时,其时间返源的旅行也昭示了乡土作家身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的迷惘之态。以生命观与文学观视之,乡土小说之逆时针时序叙事蕴藏着“向死而生”的力量,只是由于宿命主导、人性劣根、权力文化痼疾等原因,其能否真的绝处逢生有待商榷。就逆时针时序叙事之社会学效应而言,乡土小说这种“不可靠叙述”方式,既为乡村现实及重大历史的探查敞开了多向度解读的可能,也为公共话语的打造和文学公共空间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吉诃德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诃德原则"是欧美小说创作中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诗学原则,它从小说主人公的"文学病"特征、现实环境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主人公的自我认知以及艺术效果的反讽等几个方面为<堂·吉诃德>以后的欧洲小说批评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范式.而福克纳正是对这一原则进行创造性运用的重要美国现代作家.通过对福克纳小说创作思想、标准人物塑造以及叙事风格等几方面的审美考察,完全可以确证"吉诃德原则"在福克纳小说结构和审美构成方面所起的关键性诗学作用.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提供了一种文学范本,使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多了一份同"题材"而异"表现"的观照,其艺术化、审美性的中国乡村生态实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乡土作家作品中乡村原生态意蕴不足的缺陷,给中国作家以启迪,因此,有必要对赛氏小说和中国现代作家的"乡土小说"进行详细的比较,以期明晰异质文化对照下文学文本的不同表现,进而促进中西方读者对赛珍珠小说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繁盛,源于中国现代作家与土地、乡村、故园的精神血缘,源于他们对尴尬的现代都市生存体验的反抗。放逐、漂泊与回归的不同精神历险与生命体验,形成了现代作家不同的乡恋心态。对乡村文化的反叛与眷恋,构成了现代乡土小说的基本主题形态。而“整合”——西方近现代艺术精神,同民族文学传统的不断冲突融汇、整合发展,并最终走向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文学——成为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艺术选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乡土”既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性存在,也是中国人寄托情感的精神性存在.在现代文学时期,故乡作为背离乡土的现代作家童年经验中的重要部分,能充分满足现代作家精神返乡的需要,在作家笔下成为了主要的文学表现题材.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够完全绕开自己的故乡,他们以故乡为依托,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大厦.现代作家的故乡书写又和古代作家的怀乡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现代作家是在获得了现代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之后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再反观故乡的人和事,虽然也对故乡家园含有浓浓的思乡之情,有对亲人的怀恋和对故乡景物、人性人情的赞美,但更多的是对故乡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力图勾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开山,他以峻切的现代理性和对农民的俯视精神,开掘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和国民的生存状态。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流派,三十年代的四川作家群、东北作家群、“京派”等都以不同的审美风范开掘出民族文化心理的现代表现。“左翼”乡土文学体现着五四乡土作家的文化批判意识向阶级意识的转换过渡特征。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实现了文化批判主题向阶级意识的转换,作家对农民的心态由俯视变为仰视。  相似文献   

10.
与文化层面的“乡土”有别,村落属自然、社会形态。现代以来叙写乡村的小说,多以“乡土文学”名之,侧重其文化内涵,“传统与现代”的论辩成为论“乡土文学”必备的思想装置。长期以来,“乡土文学”研究出现了概念化、观念化,多由此而引发。与其他乡土叙事不同,《白鹿原》是一种中性的“村落”叙事,作家以地方志、传说等民间史为基,将散落的小历史凝聚为独特的村落秘史,小说兼具史诗的厚重与文学的灵动。白鹿传说,白鹿村陈设的门楼、祠堂、戏台、六棱砖塔等建筑,在充当文化符号之同时,构成了叙事的内在动力。《白鹿原》对地方志的文学化用与村落的文化赋形,也为当代文学如实地反映村落形态,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