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早期词学专科目录著作,《词录》是王国维迈入“文学时代”、顺利实现学术转型的第一批具体成果。这部词学目录与《人间词》、《人间词话》、《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等书产生“协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创作—理论—文献“三维一体”的词学体系,其学术价值集中体现在与《人间词》的词创作、《人间词话》的词学理论建构之间的互补上,真实反映了他对于“可爱”且“可信”的学术境界的追求与构拟,更凸现了其文化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清代关于"词学"的理解有一个从指向创作到研究的过程,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体制、创作、词史三大知识版块。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主要表现在汇编型词话上,到晚清逐渐从单一知识型逐渐向知识、思想兼具型转化,《艺概》《论词随笔》《人间词话》即是其表现。进入清末民国,因为现代教科书编写蔚成风气,词学体系建构亦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3.
黄裳《书乐章集后》是宋人中唯一为柳永词集所写之《跋》,该《跋》高度评价柳词歌咏“太平气象”的“词史”价值,提出“词人盛世之黼藻”的词学功能观,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杜诗柳词”相提并论。黄氏所作之《演山居士新词序》“以词附诗”、“以诗衡词”,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词的创作与《诗经》“六义”直接联系起来进行理论阐述的词序。此二篇具有筚路蓝缕之功的序跋,沾丐后人甚多,其对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贡献难以漠视。然目前似未引起词学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故有拂去覆盖在黄裳身上的历史尘埃,还原黄氏原作价值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占相当比重的“寱词”写同灵箫的缱绻之情,却是他“尊情”文学观烛照下的真情剖露,是他的现实情感的诗化结晶,是与他的大我情感相辅相成的小我情感的刻画,也是他理想受阻时的彷徨咏叹,这给《己亥杂诗》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断词”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词”是《马氏文通》句法体系中的一个术语。本文全面检查了《马氏文通》有关“断词”的内容,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在领会作者本意,理清它的头绪和体系,揭示“断词”所指三方面涵义。第二部分通过对“为”“有”“犹”“必”“尔”等具体字的剖析,指出《马氏文通》诸多矛盾之处。第三部分讨论了与“断词”相关的几个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读本》“词语索引”中几处“是”归于“决词”的处理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6.
朱舜水的《春秋》观对《大日本史》编史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春秋》观又深受胡安国《春秋传》的影响。比较分析二人《春秋》观,对于《春秋》学史和《大日本史》史观的理解都很有价值。我们认为,二人的《春秋》观之间虽有渊源关系,但学术重点不同,学术风格各异。胡安国意在“尊王”之统绪,以谨始通贯他旨;朱舜水意在通过“尊王”之阶序,以虚君敬奉天命。胡安国的《春秋传》作为科举定本一直影响了元明清三朝,在政治上强化了“尊王”的论述;朱舜水指导编纂《大日本史》对德川日本的体制和儒学话语变迁都有所影响,其“虚君”问题一直延续到明治时期。二人在《春秋》观上的差别有身份、地域及历史境况的原因。胡安国的《春秋》观作为朱舜水《春秋》观的重要来源是需要加以说明的,但更重要的是揭示二人《春秋》观之“异”的《春秋》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析同源词是《通雅》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方以智尚未提出“同源词”、“词族”一类的术语,但他把一些语音相近、语义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分析它们的音义关系.他所做的工作正是在分析同源词.方以智在《通雅》一书中分析了大量的同源词,为我们今天研究同源词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梅村词在清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再被推为本朝词家之“冠冕”.吴伟业具有由“诗史”观延伸而来的自觉的“词史”意识.其“词史”观及梅村词对清代“词史”观的确立发展及后世“词史”创作具有开山之功和重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明末清初词风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人物,词学研究只是他一生事业中的一部分。他是20世纪词学史上科学地阐释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第一人;他用“以史证诗,以诗补史”的方法,对花蕊夫人《宫词》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考证,解决了词史上的“千年之惑”;他借鉴中国传统的诗论、词论和西方诗学的某些成果,解读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和温庭筠《菩萨蛮》14首,不仅新意扑面,妙趣横生,而且发明了两种全新的读词方法。他的词学著述虽然不多,但其贡献却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词学思想和治词方法,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蒋春霖为咸丰、同治时期著名词人,时称“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谭献)其《水云楼词》堪称有清一代上乘之作。他的词反映了晚清这个干戈扰攘的时代文人普遍的失落感及迷惘心绪,具有“词史”之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辛弃疾《稼轩词》属豪放派,李清照《漱玉词》属婉约派。今读二人之词,颇觉有异有同,试记述之。一、“妮子态”在文学史上,有些评论家常从性别的角度论诗词,如宋敖陶孙说:“秦少游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①说明妩媚柔婉的作品,好似风姿绰约、袅袅婷婷的女郎。作为音乐  相似文献   

12.
谭觉园的《觉园词话》,在词之起源、体制、创作、声律、正变之论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词体起源论上,它将词之起源框定于中晚唐时期。在词之本质论上,主张以情为本,强调情感表现为词的第一要义。在词之创作论上,标树十六字诀,全面简洁地对词的艺术表现提出了要求。在词之声律论上,以维护词之本色为目的,细致论说了词的声调用韵等方面内容,廓清了本末轻重,提出了不少新的主张。在词之正变论上,则体现出甚为平正的批评观念。谭觉园的词学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我国传统词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及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清季民初,词籍辑佚迅速兴起。针对前人辑佚词作来源少、真伪混杂、不注佚词出处、不辨版本源流的不足与弊端,赵万里将清儒考据学的优秀经验施之于词籍辑佚。他甄选古本、善本为辑佚底本,明辨辑佚来源“不注撰人”之体例,并且利用校勘、辨伪阙疑存真,制定了严谨的辑集体例,确立了“客观”的词籍辑佚范型,对之后的词籍辑佚及词籍整理产生了深刻影响。而精于流略之学、反思清儒辑佚得失、坚守阙疑求真的精神以及得天独厚的观书条件是赵万里词籍辑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花间集》对宋词女性意识的奠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无疑对后世词创作与词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词“以艳丽为本色”的性质,以佳人美貌及男女艳情为主要叙写对象,以是否能合乐(尤其是女乐)而歌判断词体性之正变,甚至《花间集》中美女与艳情的描叙也开启了后世词学为尊词体而勉力攀附香草美人之《风》、《骚》之旨。换言之,《花间集》奠定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使得以后近千载的词创作几乎没有完全脱离过言“闺情”的“本色”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女性意识的刻画和反映。  相似文献   

15.
彭孙通是清初词坛上一位优秀的词人,被王士旗誉为“近代词人第一”。他的词学思想也颇有独到之处,本文结合《金粟词话》,探究其词学思想。本文首次总结出他在词论上以自然为宗,并举雕琢;兼容并包,不以婉约、豪放争长;积极倡导,纠云间之弊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秦现《淮海词》历来被视为词家正音,其词结句含蓄蕴藉,意境深远,自成风格。通过对《淮海词》结句之层层分析,探求秦现对二晏、欧阳修、柳永、苏轼等人兼收并蓄的踪迹,建构起秦现词独特的艺术人格。  相似文献   

17.
清词人无锡顾贞观(华峰),因友人吴兆骞(汉槎)谪非其罪,被远戍宁古塔而哀之深,念之切,谱《金缕曲》两阕寄之。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读到此词,为之泣下数行,叹为“河梁惜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清末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评道:“华峰《贺新郎》(自注: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这些评语,可说颂扬得当。但他后面又说:“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则令人困惑。正声的“正”,含“典雅纯正”之意,如“正声  相似文献   

18.
宋词的正变,在明清词学史争论异常激烈,大致有两派:一持正变观,或言风格流派,或言时代先后;一反正变观,或以本色当行论之,或对南北宋词平视。  相似文献   

19.
清代词学批评正变之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从词作风格角度所展开正变之论的承衍,二是从词学流派角度所展开正变之论的承衍,三是从词史发展角度所展开正变之论的承衍。上述三条线索相辅相成,从不同维面展开了对词作历史发展及其多方面艺术特征与体貌呈现的认识,共构出传统词学正变批评观念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20.
论"朝"的变声构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声构词指通过音节中声母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经典释文》给“朝”作注388次,其中有356次涉及“朝”的变声构词。该文以这356次注音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中古其他注家的材料,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把“朝”原始词和滋生词的音义发展源流一一整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