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绝对贫困消除后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发挥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脱贫在稳定脱贫中的重要作用。以农户为主体的产业脱贫在精准防贫实践中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对宁南山区3个脱贫县10个村产业发展调查显示,西北民族地区产业防贫主要受到土地流转及老年农业制约。基于“小农户产业防贫共同体”这一理念,即基于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原则,依托乡村治理主体,实现劳动力素质中心化、服务帮扶媒介化、政策导向服务化等措施,振兴小农户产业,推动脱贫农户主体化进程,有效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
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从根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起始阶段,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在战略、责任、政策、工作四个层面有效衔接,要重视战略部署和规划,坚持将"精准"思维同时贯穿两个战略,充分吸纳脱贫攻坚中具有实效的体制机制,政策上要做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扶贫减贫"与"惠农支农"的衔接;在工作上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确保乡村振兴无缝链接脱贫攻坚,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着眼整体治理视角可知,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呈现出了"由点及面"的特征,包括治理对象扩大化、治理任务丰富化、治理场域拓展化、治理资源全面化和治理思维合作化等内容。当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依然有着较多治理任务延续,如产业振兴立足扶贫产业发展、振兴主体队伍吸纳扶贫人才、文化振兴承袭扶贫扶智工作、组织振兴借鉴扶贫行动架构以及振兴机制传承扶贫治理经验。同时,为了开展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工作,也要推进较多的治理升级,既要依托乡村振兴发展消解相对贫困,借助多元主体合作改变治理思维,也要积极尝试乡村振兴区域合作模式,并系统构建完整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十四五"时期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策应"十三五"和"十四五"重要历史交汇期实行的重大战略有效衔接,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乡村振兴论坛在江西南昌顺利召开.论坛以"后扶贫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单位约200余位代表参加本次论坛.论坛上,与会专家回顾并总结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了深度交流,尤其是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机制、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路径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以期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顺利推进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5.
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两者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脱贫攻坚改善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条件,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提升了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创造了益贫式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打下坚实了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既巩固了产业扶贫的成果,又化解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非均衡矛盾,有利于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从而巩固提升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质量,为进一步稳定脱贫攻坚的成果提供了新的保障。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既要抓好梯度跟进、又要抓好优化升级,进而提出继续推广脱贫攻坚形成的经验、推进产业扶贫的优化升级、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供给服务、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坚持精准扶贫方 略、汇聚脱贫攻坚合力、开发式扶贫大格局为重要特征的扶贫工作方法,蕴藏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中国特 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丰富实践经验。 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需参考借鉴脱贫攻坚的 成功经验,其经验对乡村振兴作出有益的价值贡献,在完善乡村振兴制度体制、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治理体系 改革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效的治理保障。 时值建党百年之际,回顾新时代脱贫攻坚历程并总 结经验,既为解决相对贫困治理提供理论论证,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7.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乡村振兴,是 我们党深刻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农村发展新特征新要求做出的决策部署.以理论视野和大 历史观深入分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相关问题具有现实的理论实践意义.本 文从脱贫攻坚的理论历史意义、乡村振兴的时代特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理论实践逻 辑、乡村振兴理论构建、乡村振兴的历史担当等方面,尝试全面解读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 振兴历史性转移的理论、实践、历史逻辑,提出相关思考,旨在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与贫困相抗争的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脱贫攻坚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逻辑延续,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战,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战胜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强化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人民性、创新性、实效性,并从机制模式、目标任务、主体力量等角度探索以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推动脱贫攻坚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宗平 《老友》2021,(2):4-6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做好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做出系统部署。"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党的十八大以来.  相似文献   

10.
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乡村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为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乡村发展需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需要置于现代化、城镇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中加以考虑,并要结合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将"补短板"与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拉动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两驾马车",在中国式农村现代化道路上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