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体系"问题之争,与"体系"作为概念的混乱有关。"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具有体系,但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则没有体系。  相似文献   

2.
19世纪英法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来,其文艺思想也受到国内学者的注意,相关研究持续了百年之久,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阐释。其中也有学者涉及19世纪英法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一话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中所涉及的19世纪英法文学;19世纪英法文学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中所起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对于19世纪英法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典型问题曾经被视为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文艺理论界和美学界曾经就典型问题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讨论,涉及典型的内涵、典型的共性与个性、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等。清末民初,王国维和吕思勉等人已经涉及了典型观念。在我国,最早直接使用"典型"和"典型人物"这个概念的是鲁迅。典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引进有着重要的关系。1936年胡风和周扬有关典型的讨论成为典型概念传播的一个重要契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人物成为了文学评价的一个重要评价尺度,认为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理解。新时期,随着现代主义文学规范挑战和替代现实主义文学规范,同时也发生了一个"典型"概念及其理论体系崩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和新月派诸人文艺思想的考察,证明20世纪20年代在文学现代性问题上革命文艺论和自由主义文论存在尖锐冲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曲折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处于译介初创期。四五十年代,在我国成为主流。六七十年代,走向顶峰。但也开始发生偏差。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被冷漠。与新的艺术实践相结合,汲取各艺术流派在人物创造方面的经验,不断使自身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样,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会焕然一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论争包括三大主题:人性论、异化理论、人道主义理论;这场论争为文学主体性观点的提出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是文学主体性观点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文学主体性理论接续和延伸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讨论并将讨论引向了深入和系统,利用和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资源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调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在具有马克思主义基调的同时夸大了精神主体的作用并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邓小平理论的对外开放思想,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并增添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关于真之理论的观点大概出现了三次转向: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初期,伴随着哲学领域的本体论转向而出现.这一时期,真出现在形而上学、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等哲学理论中,真与判断理论相互联系,真成为哲学约定的副产品.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中期,伴随着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而出现.这一时期,关于真之理论的讨论主要围绕真谓词的使用和意义来展开.第三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对"何为真之本质?"这一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并且对"真"的讨论不再关注语言分析的方法,而是关注"真的"一词的日常表现,关于真之理论的讨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在当代,真之理论根据哲学研究主题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当代真之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渊源的目的出发 ,梳理了中国绘画“成教化 ,助人伦”的教化传统、“五四”前后文化领袖试图改良、振兴中国美术以适应救亡图存现实需要的主张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群体率先突破“左”的束缚,围绕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唯生产力论”、计划与市场、社会发展阶段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诸多原理,接续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努力,又有新的创造,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在讨论中学者们还率先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提法.经济学界的讨论与中央高层的思考积极互动,共同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将人文理念、生态理念和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结合起来,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与生态的冲突,力图从制度的层面去探索生态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对我们选择和实施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充分体现了对民族主义"两重性"的认识,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精髓。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主义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议题,也是备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与"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立的"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成功典范,从多个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深层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由挪威哲学家、生态学家阿伦·纳什首次提出的一种生态哲学学派.它主张一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追求"自我(Self)现实"与生态系统的平等,要求人们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自然界,使自然界中的万物走向真正的持续发展.本文对"深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深层生态学的相关之处,及对其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对这个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对人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的不断探求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创新三个维度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全面、科学把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文艺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专书、专论,可谓汗牛充栋。人们对典型的本质特征、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典型性格的内涵……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多元化的典型观,这无疑深化了典型理论。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我们过去偏重了用经传注释式的研究方法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40年代,张岱年、杨荣国、赵纪彬等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研究中国哲学史,发掘中国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传统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互诠释,开拓了明清之际及鸦片战争后等中国哲学研究新领域。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探究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自觉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契合点,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卞之琳接受莎士比亚的轨迹经历了从初读、初译、观剧,到深读、精译、评论的过程,从最初接受苏联的莎评模式,并受到20世纪50年代对人民性、阶级性的过度强调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较为客观持平地评价莎士比亚。卞之琳的莎学融合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莎学。他注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围绕莎剧中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以及"莎士比亚化"进行论述,对作品进行阶级分析,强调人民性,探讨莎剧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困境。他自觉利用现代西方莎学中的一些史实材料和来源考证,借鉴意象分析,同时扬弃现代西方莎评中的宗教论、人性论以及"历史派""影射派"的观点。卞之琳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莎学"整合"的策略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西方莎学作为学术工具,构建了富有他自己特色的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学典型”学说是建立在文学语言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功能的基础上,认为文学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可以忠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说更是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命题,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对文学社会属性和价值功能的一种界定和把握.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以文本代替作品,把文学当做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指涉,割断文本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使得文学典型学说受到冲击和挑战.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学说,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关于历史发展、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等论说密切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马恩的典型学说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围绕《少年中国》曾发生过一场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众多学者从不同立场对宗教的本质和定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有基于肯定立场和否定立场对宗教的界定,社会主义者也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否定观点.本次讨论所涉及的问题构成20世纪早期以后中国宗教学持续关注的问题,其批判精神也为后来的中国宗教学所承续.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局中也面临着"理论的时空局限性"困境。考察胡秋原在两次论战中的论述,探讨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的知识分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