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其变迁体现着文化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最深刻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实践过程,而且也是文化过程.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社会心理结构和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践思维方式在中国确立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打开中国历史和现实之谜的钥匙。本质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实践活动方式的内化,是已经认识到的并内化于中华民族思维中的文化积淀层。在现代,认识中华民族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能促使我们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本文试图从思维框架、思维模式、逻辑推理方式、分析方法以及思考方式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解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学术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来自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来自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胜利地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深入地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实事求是地反思,既要看到我们民族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时代主题的转换,时代特征的要求与时代潮流的趋势,深刻阐述了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使我们的思维方式由极性思维向和合思维转变、由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由惯性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变。  相似文献   

5.
转变思维方式推进民族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时代主题的转换,时代特征的要求与时代潮流的趋势,深刻阐述了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使我们的思维方式由极性思维向和合思维转变、由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由惯性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变.  相似文献   

6.
中华线象思维,古老而鲜活,是兼具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优势,根据线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人类第三种思维方式。它具有辩证思维、发展史观和创新思维的突出特点,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对民族智力创新与和谐世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肖祥 《学术界》2023,(10):60-76
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复杂现代性境遇中,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自主发展与全球化之间、民族国家认同与人类共同体认同之间、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华民族复兴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张力与挑战。为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思维创新以应对面临的张力与挑战,既强调某些思维方式的协调与并重,即自主思维与融入思维相协调、综合性思维与责任思维并重;也强调某些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偏重,即逆性思维向前瞻性思维转变、纵向思维向横向思维偏重。  相似文献   

8.
理论思维、艺术精神、宗教精神、实践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中华民族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站上科学发展的最高峰,就一定要高度重视理论思维的重要性,加强理论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自觉地以理论思维方式掌握世界  相似文献   

9.
<正> 毛泽东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马列主义理论的照耀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实践中,在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国近代先进分子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变革思想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近代变革的基本结束和被超越,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进入了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考察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中国近代先进分子变革传统思维方式的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对认识、把握毛泽东力法论及其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古代礼文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中华民族走出原始混沌时期后形成的典范化的行为方式 ,礼在文明教化、社会整合诸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礼融政制、风俗、宗教仪式于一体 ,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胡敬君 《云梦学刊》2003,24(4):9-11
屈原是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是中华民族孕育出来的世界性的伟大诗人。他的艺术创新为民族文化创作的个性化开辟了道路;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代代相继的文化革新提供了启示;他的心理情感普遍地影响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并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特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民族意识。由于文化自身的价值悖论,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最下,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中都或多或少带有这样或那样的非理性因素。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的国际政治中确立自己的稳定的地位,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思考中华民族精神的活性化问题。这取决于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所达到的文化自觉程度。  相似文献   

13.
从实践论的思维方式看,中华民族作为中国的实然的和应然的主体,中国作为中华民族的对象性存在,两者的关系是总体性、整体性的关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一国两制”,乃是合目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意志特性的。  相似文献   

14.
阴阳思维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之一。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从事物对立的两端、两方面、两部分,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阳阳思维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思维。它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成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的框架与模式,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这种思维模式包含着阴阳思维、对应思维和辩证思维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秦牧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散文大家,又是公认的中国文化名人。他以杰出的散文创作成就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光彩,同时又以他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体现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一、整体的意识和方式民族的整体的意识和方式,这是贯穿秦牧全部创作和道路的纵横各个方面的意识和方式,也是他的民族文化意识特征之一。自古以来的中国作家和文化名人都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这是他们都受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哺育和生长环境的影响所决定的,这是他们的共通性。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域不同,其民族意识和思维方式亦有各自的差异。自先秦以来,黄河流域就是中华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以秦楚文化为基础的中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可以将思维方式划分为本源性和实用性两个层面,前者指一种文化之象征性地把握世界的基本或核心构架,后者则指基于这种基本或核心构架而敷设的象征性地把握现实生活的具体方式。文化即为思维活动的创造物,两个层面的思维方式分别对应于理想性文化与现实性文化。当现实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实用性思维方式层面必定会发生变化,而本源性思维方式层面则有可能不发生变化且倾向于不变化。这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用性文化的改变虽必不可免,但国人有可能在理想性文化层面保留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不必追随西方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本源性思维方式与终极文化理想的不变与实用性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巨变,不可避免地要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两个层面之间形成一种错位和紧张,并造成种种文化焦虑。消除这种紧张、龃龉,正是今天国人必须直面的现实和必须自觉承担的文化创造任务。这一工作不可能是各种元素之间简单的排列组合,而必然是一种基于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对于外来文化的重构。这种重构的实质就是在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及文化理想与新的现实生活以及与之匹配的实用性思维方式之间重新建立起一种搭挂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在人类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思维起着精神杠杆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把“思维着的精神”称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 自从这一最美丽的智慧之花绽放之后,不同民族在历史的时空中竞相争奇斗妍,造化出美不胜收的人间奇迹,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思维着的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 自16世纪始,中华民族思维之花逐渐枯萎,思维和思维方式的病灶开始发作,轻科学、理性,重实用、经验;尚中庸、守成,少怀疑、求变创新,便日见显露,并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结构、价值取向勾织成网、互相纠缠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孔孟对中国文化的主要理论贡献及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影响刘鄂培(二)“和”──奠定了重“和”的宇宙观及思维方式中国和西方在思维方式上都谈“对立”与“统一”,这是中国西方相同之处。而在侧重点上却不同,中国强调对立面的“统一“,追求事物发展的“统一”,以保持...  相似文献   

19.
循环观与农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事物循环运动的一个基本认知.循环观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取向,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农业文化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循环思想源于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刻领悟和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支撑,循环观念引导了具有时候型特征的农业文化.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邓小平可以说是一位特殊的思想家。他没有阐发或创立一套体系性的哲学理论,也不曾写出专门的哲学著作,但他却给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以巨大的活力和杰出的贡献──他提出并实践了一套独创性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总揽全局,思考问题,解决矛盾,重构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空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走向21世纪的历史进程。当我们把他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时,首先肯定的也就是他的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没有邓小平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