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苏州府“在顺治初,因明制,州一县七。雍正二年,升太仓为直隶州,割崇明、嘉定属之。又析长洲置元和、昆山置新阳,常熟置昭文、吴江置震洋。乾隆元年,又设太湖厅。光绪三十年,设靖湖厅,隶府”共领九县二厅。清代苏州的状元,长洲县七名、吴县七名、市熟县六名、元和县三名、昆山县一名,计有二十四名。另有嘉定县一名,因为王敬铭(嘉定县人)于康熙五十二年考取状元时,嘉定县尚“属苏州府,”故清代苏州府总共有二十五名状元。  相似文献   

2.
鄂西地区,宋代主要属施州建置。当时,施州隶夔州路,下辖清江(今恩施,有歌罗、永宁、细沙、宁边、尖木、夷平六寨)、建始二县和广积监。在施州南,有羁縻州高州、顺州、保顺州、富州等。此外,今巴东县隶荆湖北路归州;今来凤县与咸丰县之一隅,隶荆湖北路辰州管辖。宋代鄂西民族问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唐代扬州城区规模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扬州是淮南道的首府,从高祖武德九年(626)改邗州为扬州后,扬州成为大都督府所在地。当时扬州领江都、六合、海陵(今江苏泰州)、高邮等四县,这四县只有二万三千一百六十户,九万四千三百四十七人,人口这样少,和隋朝末年的战乱有直接关系。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扬州为广陵郡,领江都、江阳(太宗贞观十八年分江都县置,在郭下与江都分治)、六合、海陵、高邮、扬子(高宗永淳元年,即公元682年,分江都县置)、天长(天宝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邮  相似文献   

4.
唐代曾于岭南道置岩州,违今不详其置废沿革及地望。令考岩州系调露二年析郁林、横、贵、牢、白5州地置,州治安乐县在今广西贵港市木梓镇。元和年间为黄洞蛮所陷,于廉州大廉县(令广西合浦县)置行岩州。南汉乾亨.二年避刘岩讳改常乐州。益以廉、罗二州地。宋开宝五年,废入廉、辩二州。本文还对岩州、常乐州属县沿革及地望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5.
播州杨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播州肇建于唐贞观中:九年初置日郎州,十一年废,十三年复置更名。(《唐书·地理志》)准以《元和郡县志》所载八到,其地约有今绥阳、遵义二县。唐末为杨保所据。宋大观二年即其酋豪所献之地,分建为播州及遵义军。州军全境西北包有今赤水、习水及桐梓县之南部,远较唐界为广。东北以娄山支脉接珍、承诸州,绌于唐界。南宋季年复西展有今仁怀县地。元明时播州有广狭二义,前者概括播州司(初曰安抚,改曰宣抚,又改宣慰)所领诸处而言,后者但以播州宣慰及附郭长官之辖地为限。明万历二十八年讨平杨应龙,改土归  相似文献   

6.
通道地域,宋崇义元年(1102)置罗蒙县,以罗蒙砦为名,治罗蒙砦(今县溪镇)。罗蒙得名,实为彝人迁居此地有关。崇义二年(1103)改罗蒙县为通道县,县治原址,属诚州(后属靖州)。其得名,当与知诚州周仕隆奉命“开边功”,开辟今湘、桂边界通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清宜昌设府于世宗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朝初期沿用明制,称夷陵州,隶属荆州府管辖。据《清一统志》记载:“雍正六年,改归州为直隶州,十三年三月以归州(今秭归)为散州,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属湖北布政司”。宜昌自此始由湖北省直辖。又据《清志》载:“雍正十三年,置东湖县为府治,鹤峰、长乐、所降归州及所属长阳、兴山、巴东来隶”。这是宜昌设府以来所管辖最广的地域。而现今所辖之当阳、远安时属安襄郧荆道的荆门直隶州,枝江、宜都属荆宜道的荆州府。鹤峰县,元代为四川行省夔州路容美峒军民总管府所在地。朱元璋吴王元年(公…  相似文献   

8.
自称为“毕兹卡”的湘西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具有光荣传统的民族,长期聚居在西水两岸、武陵山区.据文献记载:这个地区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楚,秦为黔中都,汉改武陵郡,梁置大乡县,陈曰灵溪,隋为辰州,唐析辰州置溪州领大乡、三亭两县,五代时属五溪,宋代设荆湖路,元代设永顺等处军民发抚司,明代设永顺宣慰使,保靖宜慰使,均属湖广土司.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设置永顺府,民国属永顺第八区行政公署,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属湘西行署和永顺专员公署,一九五二年为湘西苗族自治州代管,一九五七年后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相似文献   

9.
州、府、军、监并列作为地方二级行政管理机构,是宋代的创置。通常视监为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如同州、府一样,但宋代真正属于州级行政管理机构的监数量甚少。州级监隶于路,有属县,有一套行政官僚机构。而大量的监却是隶属州、府、军、县的物务监。其职能是铸铜钱或铁钱、冶铁、冶银、煎盐、养马、产竹等物务管理,其长官通常称监某监,属监当官,非行政官。物务监至南宋演变为单纯的钱监。另外,两宋监的设置量都呈下滑趋势。宋代州级监与非州级监的二重制值得治宋史者关注。  相似文献   

10.
《旧唐书?地理志》多数州府均有两组领县和户口数字,分别记为“旧领”“天宝领”,个别府州另有记为“天宝后”“领县”“元和领”“今领”的领县情况。根据州县建置及变动情况,可将这些不同时期的领县及所领户口的年份大致推定为:“旧领”为贞观十三年,“天宝领”为天宝十三年,“天宝后”为天宝十四年至乾元年间,“元和领”为元和十四、五年,“今领”为大中后至光启三年,“领县”多为天宝末至宝应年间。《新唐书?地理志》各州只有一组领县和户口数字,除京兆府下有“天宝元年领县”字样外,其余州府均直接记为“领县”。《新志》所记户口与《旧志》“天宝领”所载户口数大同小异,应是同时期户口数据,但是领县年份却与户口年份不同,《新志》各州领县时间当为天祐三年后。  相似文献   

11.
徽州,禹贡扬州之地,春秋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统一后属彰郡;汉置黟歙二县,属丹阳郡,献帝时建新都郡,增置休阳县(今休宁县地);晋太康时改为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省新安郡,改置歙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歙州为新安郡;唐开元(713年—741年)折置婺源,大历元年(766年)遂分祁门、绩溪、乾元  相似文献   

12.
春秋属晋 ,战国属赵。秦置兹氏县 (今城西南 15华里巩村 ) ,属太原郡。魏黄初二年(2 2 1)移今洽 ,为西河郡治。西晋改隰城县 ,为西河国治。北魏兼汾洲治 ,北齐为南朔州治 ,北周为介州治 ,隋为西河郡治。唐武德元年 (6 18)为浩州治 ,武德 3年 (6 2 0 )为汾州治 ,上元元年 (76 0 )改西河县。直至明万历 2 3年 (15 95 ) ,汾州升汾州府 ,府治改名汾阳县 ,清仍为汾州府治汾阳县。“汾州左带汾河 ,右阻金岭 ,背倚汤泉 ,南控离石 ,美哉山河之固 ,亦冀南一都会也。”(万历《汾州府志》卷 2·地理类 )“晋省天寒地瘠 ,生物鲜少 ,汾阳尤最。人稠地狭 ,…  相似文献   

13.
前时读报有《今日幽州城》一文,把山西怀仁县金沙滩公社日中城大队,当作“古幽州”来凭吊,说日中城“就是过去的幽州城”,这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根据历史记载,怀仁县汉为沙南县,隋为云内县,唐置云中县,辽置怀仁县而属大同府,故治在今怀仁县城西,金贞祐二年(1214)徒今治,改为云州。同怀仁县毗邻的山阴县,汉为洼陶县,隋为善阳县,唐为马邑县,辽初置河阴县,属朔州,金大定七年(1167)改为山阴县,贞(衤右)二年改置忠州,故置在今山阴县城南十五里故驿村之北。同怀仁县毗邻的应县,汉为剧阳县,隋为马邑郡地,唐置金城县,五代、辽、宋、金、元均为应州治。  相似文献   

14.
一、有关哀牢的不同记载和哀牢族属的不同看法 《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以哀牢内属,置永昌郡;永昌郡领原益川郡西部都尉所领的不韦(保山)、嶲唐(云龙)、比苏(兰坪)、叶榆(大理)、邪龙(巍山)、云南(祥云)六县及哀牢内属后以其地所置的哀牢、博南二县,共八县。东汉永昌郡的设置,是东汉开国后经理西南边疆的一件大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汉武帝于云南地区设置益川郡的继续。有关哀牢内属的记载,在现存史籍文献中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要算东汉初年人王充(27—97)的《论衡》,在《论衡》一书中的《宣汉》、《恢国》、《佚文》三篇里都提到了哀牢。《恢国》篇中说:“方今哀牢、鄯善、婼羌,降附归德”、《宣汉》篇中说:“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在这两篇里提到哀牢这一名称,都是与鄯善、匈奴、婼羌相提并论,藉以论述东汉王朝的“化不宾为齐民”,论  相似文献   

15.
(一)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李伯元,虽籍贯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但因祖父去世早,父亲依其在山东做官的伯父李锡琨生活,故李伯元生于山东。又因伯元的父亲去世过早,故李伯元随其堂伯父李翼清(锡琨之子)生活。李翼清,字念仔,也长期在山东做官,先后任肥城、济阳、黄县知县,胶州知州。光绪十四年升东昌府知府,山东后补道。民国十一年《增修胶志》有对李翼清的记载,称他在任胶州知州时,曾“捐廉延师”,兴办学校,“俾童蒙之贫者入塾肄业”;曾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达“数十万(株)之多”;当荒年歉收时,又开仓赈济。平抑物价;他注意案件处理,曾“平反冤狱”。  相似文献   

16.
密国为黄帝族之裔十二姓中吉姓之后,起源于甘肃灵台一带,后被周文王所灭,以封亲族姬姓。而吉姓密国残族以后逐渐沿渭水东迁至河南、山东等地,演变为密须、商密、高密等国名,到春秋时,密国已湮没无闻,其地为菜夷所据,后入于齐。而姬姓密国,因犬戎之乱,随周平王东迂洛邑,成为东周臣属,先被郑所夺,以后被秦所并。  相似文献   

17.
岳阳,古称巴丘,亦名巴陵。上古属三苗国地,春秋属罗子国地。巴丘得名,与麇子国及东夷族人有历史渊源关系。晋太康元年(280),晋平吴,始置巴陵县,改巴丘为巴陵,以巴陵名之;南朝梁中大通三年(531)首置岳阳郡,辖岳阳等6县,以岳阳得名。自此后州、郡、路、府、县、市,皆以巴陵、岳阳名之。  相似文献   

18.
<正> 唐代的宣、歙二州,大体相当现代的皖南地区。宣州治所在今宣城县,歙州治所即今天的歙县。永泰以后,又分宣州之秋浦、青阳,饶州之至德为池州。乾元元年,唐置宣歙观察使,领宣、歙、池三州,共辖宣城、南陵、泾、当涂、溧阳、溧水、宁国、广德、太平、旌德、歙、黟、休宁、婺源、绩溪、祁门、秋浦、青阳、至德、石埭等二十县。此后,宣歙便成为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方镇。  相似文献   

19.
军源于唐初,为防御蕃部扰边,政府在屯驻戍边处设置军、守捉、镇等军事管辖区。因军事需要而置的军自宋真宗朝以后淡化了军事色彩,但得到了保留,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区划,这是宋代军不同于唐五代军的主要特征。宋代的军虽与州、府并列,但数量很少,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单位显得不成熟、不稳定。同时,存在“州级军”与“县级军”二重制,对此特殊性需要认真关注。州级军隶属本路;若降为县,则隶于州、府,军使兼知县。宋初所置与州并列的军大部分为太祖、太宗朝尤其是太宗朝所建;军的分布最突出的是北方、西北边境的河东、河北道、关西道。县级军两宋皆置,以南宋为多。另外,“军使”为官名,不是州之下、县之上的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20.
宋代市舶抽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舶一司,唐代最先于广州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宋承唐制,先后又在泉、明、杭诸州以及密州板桥镇置司;三百年间,有关海外贸易各项制度日趋完备。《通考》、《宋史》诸书,对宋代市舶制度虽有所记述,但失之简略。近六十年来,日本藤田丰八《宋代市舶司及市舶条例)、、桑原(?)藏《蒲寿庚考》等著相继问世,颇补前史之阙略。两年多前陈高华、吴泰同志《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一书,在前此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海外贸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