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是巴金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在传统解读中,更多是着重在对家的反叛,并进而批评主体性的缺失.事实上,巴金在<家>中描绘的20世纪20年代渗透在我国内地广大农村、城镇中那一个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背后,暗示了出走恰恰是为了对心灵之家的回归.在出走与回归之间,巴金的创作始终保持对心灵、信仰的坚守与回归.  相似文献   

2.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重要母题。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两重性,体现了巴金小说创作复杂的情感体验,从《家》的解构到《寒夜》的重建,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完成了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寻把巴金的家庭、革命、抗战三个系列长篇小说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小说模式。指出家庭系列作品所表现新老两代人冲突及青年人死亡和出走的模式,贯穿在巴金中长篇小说创作的全过程,而年轻人出走以后的生活在革命系列和抗战系列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该模式以“家”为中心,展示了进步青年反叛旧家庭,建立新家庭以及面临新矛盾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于巴金的整个创作历程,从众多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特征和情感基调等方面,论述了巴金代表作《家》在其一生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认为,《家》是巴金文学创作的总纲,其他作品是在不同层次和方面扩展和深化着《家》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家族小说和革命小说是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中两大主要部分。前者著称于世而历久弥鲜,后者虽一时抢眼却渐渐淹没于时间的流逝。这两类小说创作动机与巴金从"家"出走和从"国"出走有关,都源于当时"国"与"家"二位一体的专制与黑暗。这是身处传统向现代社会变迁中知识分子都拥有的经历与体验,但同样的控诉和愤怒却结出不同命运的艺术花朵,显示出文学现象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小说《伤逝》以女性追逐爱情自由的表层,揭示出女性从独立出走而后又回归的悲剧; 20世纪80年代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小说对《伤逝》中子君的命运延续构思出多种可能性; 21世纪秦雯编剧的《我的前半生》电视剧在尊重亦舒的"子君"出走方式的基础上,创作出女性追求精神与物质独立的必然性。"子君"作为鲁迅笔下"娜拉出走"的典型女性,囿于五四初期思想启蒙的软弱性的时代背景,在出走后"无路可走"。在亦舒《我的前半生》小说及其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由多位女性在实践着"子君"出走之路的多重性与虚幻性,反映出不同时期女性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出走"、追求独立时突破局限和障碍的艰难和循环反复性。  相似文献   

7.
巴金《激流三部曲》与《红楼梦》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考察巴金从童年到《激流三部曲》完成这一时期的经历,可以看出,巴金对《红楼梦》的接受可分为感受期、欣赏期和再创作期。在再创作期,巴金对《红楼梦》的家族小说模式进行了符合时代的创新。研究巴金对《红楼梦》的接受,是丰富和深化巴金及其作品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中,作者一改大胆暴露,零余者形象的写法,在淳朴静美的境界中荡涤自己内心的躁动,发出了对人间真情的呼唤。作品中不自觉地运用了叙事聚焦,主要是运用内聚焦的形式,使得《迟桂花》成为一幅立体的心理写意画卷。正因为作者采用了这一方式,才使读者可以清晰感受到"我"的心灵的出走,心灵的获得,以及最后心灵的回归这一个心灵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位有影响的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是从一九二七年左右开始的,在大约半个世纪以来的创作生活中,他已为我们创作了四万多字的作品,给现代文学宝库增添了财富。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是最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成就的。特别是其第一部——《家》,更吸引着广大青年读者的心。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说:“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相似文献   

10.
巴金在《随想录》中说:“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巴金在六七十年的创作历程和基不与本世纪同龄的人生阅历中,从未停止过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说,巴金终其一生用文学创作和自己的言行探索“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他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个自觉地后起改造国民的灵魂,批判旧的传统观念,弘扬现代人格精神的作家。他的创作历程也是他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而巴金对现代人格的弘扬更多地表现为对奴性人格的批判。巴金对奴etlj、格的批判,一eie于主活的…  相似文献   

11.
巴金自称是受外国文学影响最多的作家之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创作在无形中的影响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巴金的小说尤其是在长篇小说《家.春.秋》创作中就处处可见"尚三"传统的影响,形成了几种独特的创作现象:三事话语,三复情节,三变情节,三极建构,三而后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巴金能够成为文学大师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关于巴金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外学者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但对巴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还是一个较少接触的题目。不少研究者指出了《家》和《红楼梦》的内在联系,但也只局限于个别作品的比较。 巴金自己承认:“在中国作家中我受西方作家的影响比较深,我是照西方小说的形式写我的处女作的,以后也就顺着这条道路走去。”①他在谈到自己创作时,毫不隐讳受过某些  相似文献   

13.
巴金曾说他解放前创作的全部作品里,唯一的英雄人物就是高觉慧。这段话表明了高觉慧在巴金解放前全部作品中的地位以及他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巴金在《家》的创作过程中,是满怀着希望和理想的。“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作自己的道路。”这种理想和希望的寄托就是作品里以高觉慧为代表的新生的民主主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巴金以文学创作的实绩知名于世。他的不朽 ,首先是他为中国文坛奉献出《家》、《春》、《秋》等等一系列震撼中国现当代几代读者人心的史诗般的巨著。同时 ,巴金本人又是一个善于进行理性反思和总结的作家 ,他在文学作品出版之时或者之后 ,一般都有谈论作品创作的理性文字公诸于世。巴金的美学思想在晚年臻于成熟和深刻 ,其中有不少专门命题和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本文主要对巴金的“我不是文学家”和“说真话”这两个非常著名的命题 ,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赵兰英 《社区》2010,(5):4-5
当70多年前的文字拂去尘埃,走过风雨,出现于社会时,给予人的不仅是惊喜,更有心灵的震撼。近日出版的《中国作家》(纪实版)第12期,首次公布了巴金子20世纪30年代写给山西一位读者的7封书信。热爱人民,热爱读者;追求理想,追求奉献;关切生命,关切生活……巴金的生命痕迹在这里印记,巴金的文学思想在这里表达,巴金的高尚品格在这里展现。  相似文献   

16.
《<寒夜>手稿珍藏本》根据《寒夜》发表时的手稿影印而成,保留了巴金创作中的许多修改,或增,或删,或增而复删,或删而复留,丰富多彩,正是鲁迅所说的那种既能说明"应该怎样写"又能展示"不应该那么写"的很好教材。《手稿本》的修改表明,《寒夜》之所以成为优秀长篇,得力于巴金对词语的精心选择与反复锤炼,这无疑可作为后人学习语言艺术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7.
巴金在旧中国的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写出了二十部中、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家》。这部作品在三十年代出现,应当说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收获。它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达到了新的水平。文学是表现人的艺术。它的主要任务是典型人物的创造。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觉新是他花费笔墨最多,刻划得最为感人的艺术典型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人物看法很不一致,褒扬者甚少,贬斥者甚多。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代表作《寒夜》,巴金一直强调其控诉黑暗社会的意旨。但人们在阅读中,却往往将其理解为一个因家庭隔膜和经济压迫而造成的爱情悲剧。本文试图通过结合巴金在创作《寒夜》时自身的生活和情感经历来分析《寒夜》中汪文宣为爱牺牲的潜文本,解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常芳作为一个新锐女作家,从2005年开始小说创作之时即展现了自己不俗的创作能力,其作品先后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十月》《上海文学》《收获》等多家刊物发表,《一日三餐》《拐个弯就到》《告诉我哪儿是北》《一个人站在高高的云端》都是其近几年的代表作品。常芳的作品时刻呈现出社会沦落与精神拯救的对抗,善于  相似文献   

20.
夏榆 《社区》2009,(8):11-11
巴金(1904~2005)的老朋友潘际垌被派到香港《大公报》编副刊,他托黄裳向巴金约稿,正好当时社会上对日本电影《望乡》议论纷纷,批评声一片,巴金恰恰看过这部电影,认为影片不错,就于1978年11-月30日晚上写了篇文章,这就是《随想录》中的第一篇《谈(望乡)》。后来巴金觉得有很多想法需要表达,就在《大公报》上开设一个专栏,一篇篇写下去,一共写了150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