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当前,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存在理性认知欠缺、情感认同缺位和知行脱节等现象,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依托,加强理论灌输和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文化熏陶和滋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以日常修养和社会实践为平台,反复沉淀与固化,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实现知行统一,以期构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关键在于要大力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同培育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作为高学历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程度对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巩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对于促进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期一项伟大战略任务,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因此,有必要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展开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大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加深理性认同,增进情感认同,强化行为认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期一项伟大战略任务,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因此,有必要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展开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认同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作为少数民族青年中的佼佼者,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程度对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产生深远影响。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研究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民族大学生的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自身修养与外在引导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针对理工科高校学生的特点及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在培育和践行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当通过道德实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通过方法创新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育,通过氛围营造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环境,通过师德提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导。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实践范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超越,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统一。通过理论灌输、营造氛围、榜样模范和实践养成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对形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和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价值虚无主义源于西方,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价值虚无主义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当前价值虚无主义成为影响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的思潮之一。消除价值虚无主义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筑思政育人高地,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价值虚无主义的侵蚀。  相似文献   

10.
认清文化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联,分析文化认同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探讨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而进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具有重要意义。走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危机和困境,一是建构师生主体间的身份认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突出学生主体性;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优势;三是抓好网络文化认同建设,形成虚拟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