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科举考试对历史内容的强化,使士子不得不注重议论、评述历史.中晚唐君主崇尚经史、以史为鉴的思想意识,以及用人所显示的文化导向,形成探讨历史兴亡、论辩古今盛衰的史论风尚.这些都决定了史论体咏史诗的产生.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深刻新警,善于翻案,和此时期注重新变疑古的史学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2.
陈子昂是初唐以前咏史诗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其咏史诗主题内涵全面深刻,继承与开拓有机统一,拓展了咏史诗的诗体功能和题材空间。这和其“兴寄”论密不可分。从创作风貌上讲,其咏史诗呈现出恢复魏晋风骨,同时又开拓唐音;悲慨的情感与深入的理性相统一的特征。尤其是其怀古类咏史诗打破了传统的否定结构模式,一改悲观虚无的历史消极情绪,为怀古注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使怀古走向与咏史体式的融合。综合来看,他应是古代咏史诗史上贡献很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南朝咏史诗进行了较深入探讨 ,分析归纳了南朝咏史诗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 :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 ,“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 ,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作者认为 ,南朝咏史诗的贡献在于 :确立了咏史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确立了在贯穿古今时空的古迹场景的描绘中去追寻历史、古人的咏史怀古模式、否定结构 ,对诗作形式作了自觉探讨 ,为唐代咏史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南朝咏史诗不仅数量较多 ,超越前代 ,亦有像颜延之这样的优秀咏史作家。更为重要的是 ,南朝咏史诗表现出前代所无的新特征 :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 ,“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 ,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南朝咏史诗的贡献在于 ,确立了咏史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在贯穿古今时空的古迹场景的描绘中去追寻历史古人的咏史怀古模式、否定结构 ,对诗作形式作了自觉探讨 ,为唐代咏史诗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关于咏史诗 ,学界已多有论及 ,但主要集中于唐代 ,其它断代性的探讨则较少受到关注。本文拟从“史传”及“抒怀”两种咏史诗体式入手展开论述咏史诗在汉魏六朝的出现和发展 ,以求对汉魏六朝这一咏史诗发展的重要阶段有一个较为深入细致的认识。咏史的出现有其时代、社会、文化诸方面的背景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这个时期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观念。就形式而言 ,班固式的“括本传”咏史诗 ,到六朝丧失其价值 ,递变为左思、陶渊明式的“多摅胸臆”的咏史诗 ,见出咏史诗由“述史”转向“抒怀”的发展轨迹 ,咏史诗在此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从而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并揭示了后代咏史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试论南朝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咏史诗不仅数量较多,超越前代,亦有像颜延之这样的优秀咏史作家。更为重要的是,南朝咏史诗表现出前代所无的新特征: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南朝咏史诗的贡献在于,确立了咏史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在贯穿古今时空的古迹场景的描绘中去追寻历史古人的咏史怀古模式、否定结构,对诗作形式作了自觉探讨,为唐代咏史诗的繁荣作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人们反思致用的产物。晚唐是一个反思的时代,咏史诗就是这个时代反思精神最突出和敏感的结晶。晚唐咏史诗注重现实关怀,其情绪不像怀古诗那样伤感,而趋于冷静。诗人或探寻历史规律以印证现实、或寻找历史与现实间的悖谬启人思考、或在规律之外去叩问那偶然之于命运的莫测。虽有如此种种创作心态,然与怀古诗所表现出来的怀疑人生、怀疑价值意义的倾向不同,晚唐咏史诗中充满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亦可谓“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怀古咏史诗源远流长,《文选》第二十一卷即有咏史一类,王粲、左思、陶潜等人皆有成功的咏史佳作。在唐代,咏史诗得到全新的开拓和发展,堪称咏史怀古诗的黄金时代。一贯被人们誉为“集大成”的诗圣杜甫在咏史领域内创造性地发挥了他的创作个性。他以雄视千古、俯瞰全局的胸襟和气概,将历史和现实加以沟通,或借古喻今,或咏史抒怀,表达他对历史人事变迁的评价和对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咏史诗是在唐代发展比较充分的一个诗歌体类。本文在全面研究唐代咏史诗的基础上,深入论析盛唐咏史诗,认为盛唐的政治文化为咏史诗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并作了具体的论析。盛唐咏史诗受时代精神的感召,热烈奔放,敢于直接表白内心的追求向往,即使接触到社会的黑暗面,抒发沉沦下僚命运的不平,也只是流露出淡淡的英雄失落的迷惘。在整体上体现了盛唐的宏伟气魄和雄厚力量.是“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论咏史诗的寄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诗人对历史的切入点和对史料、史实的运用区分,咏史诗存在着传体咏史、论体咏史、比体咏史三类。而只有意含寄托的作品才称得上是比体咏史诗。咏史诗的寄托是诗人相对游离于史料,使史料成为作者寄托情志的工具才得以实现的。意含寄托的咏史诗在审美价值上要高于其他两类的咏史诗,在诗评史上也受到历代诗评家的推崇。  相似文献   

11.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05,25(3):27-30
在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上,文明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区别在于: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历史并在叙述上采用“史论体”,用因果分析法探讨“历史之性质”与“历史之精神”并在叙述上采用章节体;倡导科学的质疑法和地理环境决定论。其中最重要的使用社会学理论和“章节体”,这可以说是现代史学诞生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十年的咏史怀古诗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对历代名家名篇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些中小诗人的咏史作品也有了拓荒性的研究,元以上咏史诗创作发展演变的轨迹从宏观上得到一定的梳理,对咏史诗与其他文体创作关系的比较研究更加细致深入,并涌现出多部咏史诗研究的专著。然研究中也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深沉的忧患是唐代咏史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一个指向外部世界,表现为“忧世之思”,一个指向内在生命,表现为“忧生之嗟”。“忧世之思”的生成是以时代使命感的自觉为前提的,集中表现在以忧君为主的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在中、晚唐咏史诗中则多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三十多年来,在史学界有史论关系的争论。这场争论经历了“以论带史——论从史出——以论带史——论从史出(亦有提史论结合的)”的曲折过程。本文就这个问题略谈一点看法。两次“以论带史”(58年、66年)都  相似文献   

15.
咏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创作的高潮,有唐一代许多诗人创作过咏史诗。从创作咏史诗的历史文化动因和内涵上看,唐代诗人咏史的主要目的有四:以诗歌为古人作传;站立历史高度以诗论史;借咏史以申志抒情;借鉴历史以讽谏当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历史书籍不但种类、数量浩繁,而且编纂的体例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唐代的著名史学刘家知几所撰《史通》,对总结我国的史籍和史体作出了巨大贡献。《史通》中的《六家》、《二体》篇把唐以前的史籍分为六类,即“六家”;把史籍体裁归结为二体,即编年体、纪传体。根据记载历史的特点,六家中的“春秋家”和“左传家”是以记事为中心,属于编年体;“史记家”和“汉书家”是以记人为中心,属于纪传体。很明显二体包括不了六家中的“尚书家”和“国语家”。那么,这两家的编纂体例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7.
以史为鉴与道德评判--论司马光的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史学家的司马光,咏史之作与那些以文学才能著称的诗人所作咏史诗判然有别.不以寄托见长,而主要蕴含了作者的历史意识和道德评判.他的咏史诗与他的史论相呼应,又似读史札记,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咏史诗初期乃诗人读史而兴感慨,以韵语铺陈史事以鉴戒讽诵或借史抒发个人用世情怀;而怀古诗是由山水行役诗衍生而来,重在抒发感怀叹逝之情。咏史、怀古根本之别乃其内容、旨趣之异。怀古诗的出现影响到咏史诗的写作,随着两者的融合、互渗,对后代那些兼具咏史、怀古特征的诗歌再强分彼此,实无多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咏史诗蔚为大观的时期。唐代咏史诗在继承和发展东汉魏晋南北朝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渐至成熟。其作品量多质高,面对唐朝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古为今用,有效地发挥咏史诗借古喻今的功用。本文仅就唐代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些想法。一、唐代泳史诗思想内容寻绎唐人咏史诗吟咏已往历史,实质是对唐代社会现实的折射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广泛,大体上包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歌咏两类,此外还有一些史林杂咏。  相似文献   

20.
"岘山汉水"本事突出了生命意识的觉醒,并衍生出感叹生命不永与追求精神不朽的双重结构,也是该怀古主题在唐宋嬗变中的基本模式.唐代岘山怀古在宇宙意识的激发下表达对历史本体的深情追询.宋代岘山怀古则突出文化转型背景下感性生命的张扬和文化价值的理性重构.伴随其中的则是悲剧意识的发展、转型和弥合,山水怀古正是体认宇宙情怀、消解悲剧意识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